APP下载

区隔与联结:“听书”中的情感建构

2021-02-13胡沙沙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区隔听众主播

胡沙沙

(南京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根据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有近三成的国民有听书习惯,其中,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6%,较2017年提高了3.2%。[1]有听书习惯的多为年轻人,而移动听书软件是他们的首选。同时,《2018—2019中国有声书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显示,2018年中国有声书的市场规模达46.3亿元,2019年中国有声书用户规模有望增至4.78亿。在听书的用户中,年轻人的听书行为具有碎片化、场景嵌入、伴随性等特征。在国外,听书早已形成了系统化的生产流程,且用户众多,但在中国却还是一种尚在发展中的新型阅读方式。关于听书的研究并不多,听书软件也是近年来才开始兴起的,其中的音频内容被分为两类:一是按文本内容进行朗读,类似广播剧的文本制作;二是对文本进行解读。戏曲、音乐等类型则不属于听书的范畴。

一、研究背景

在视觉媒介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声音媒介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季凌霄认为,在进行关于听觉的研究时,应当将声音作为一种媒介,除了考虑其中传递的信息与意义之外,还必须考虑声音作为一种物理因素对人类感官的直接作用。[3]赵丽华则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听书已日渐成为通俗文学载体的结论。[4]有声书在中国迅速发展的这几年,用户使用它的最大原因是方便,即可以实现多个场景的嵌入。[5]坐地铁、睡觉前等碎片化时间都可以用来听书,听书日益嵌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

“情感”早期是作为心理学的概念被提出来的,“情绪和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6]。就情感结构而言,在《文化与社会》中,雷蒙·威廉斯用它来分析工业题材小说,认为因为情感上的共鸣,才产生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工人之间的情感感知。[7]情感成为研究的新视角。成伯清提出,经由电子化媒体作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的新形态,导致直接经验的丧失,而这又导致个体在生活中丧失了现实感和确切感。[8]随着社会的发展,情感体验更多地被中介化,听书即是其中之一。成伯清还观察到,情感在当代人生活中的分量日趋加重,在当代的情感体制下,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压力大、变得焦躁,他们亟需逃离这种情绪状态。[9]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情感常常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因此,人们会从日常消遣中寻求情感释放。与此同时,城市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以及个体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使孤独成为一种普遍的感受,也正因此,情感类的媒介产品会受到市场的欢迎。本研究从“情感”理论切入,探讨在情感压力被中介化,情感压力变大的社会现状下,人们为何会去听书?听书中又包含了哪些情感建构,满足了什么样的情感需求?

听书类产品作为一种声音媒介,因其本身的特征,与年轻人之间产生了不同的情感互动。除了“听什么”,“为什么而听”也是听书中情感建构的判断因素。人们通过进入听书构建的情感空间,来缓解生活中的负面情绪。本文分析了听书在情感上的三种体验—陪伴感、放松感、沉浸感,通过质化方法研究这些情感需求产生的深层逻辑,鉴于年轻人是听书的主体,故采用滚雪球抽样①滚雪球抽样:指先随机选择一些被访者并对其实施访问,再请被访者提供另外一些属于研究目标的调查对象,然后再选择此后的调查对象。的方式寻找了11位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他们的年龄在21~28岁,以“编号X”为每个研究对象的代号,编号后面的数字“X”即采访顺序。

二、现实的情感区隔

在被问到为什么会去听书时,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因为生活中没有可以对话的人,无法得到符合自己期望的交流,因而会在情感上产生挫败感,就更加会减少与他人情感上的交流。

编号06:为什么要分享,分享会受到打击,不如自己慢慢回味。

交流的质量由每个人本身的交际能力决定,但刻意地减少交流,避免从他人身上获取情感满足,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状况。人们一旦不能从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获取满足感,便会自动降低人际交往的频率,以降低情感遭受伤害的可能性。因此,人们会通过各种娱乐活动来消遣时间,节制情感交流,以达到区隔情感的目的。

当代年轻人如果在人际交往中得不到想要的情感反馈,就会主动与他人保持边界并节制情感的倾诉,同时,会采取各种方式打发时间,而非再度投入人际交往中。情感是年轻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媒介功能的开发,年轻人的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但与此同时,现实中的情感建立变得更为艰难,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也更容易被放大,媒介被当作替代品来区隔现实生活中的情感。

三、听书中的情感联结

(一)陪伴感:想听听人声

人们之所以沉浸于听书活动,其中一个原因是它具有对话性。当视觉媒介转变为听觉媒介后,同样存在“主播”与“听众”之间的对话,并且这种对话的形式更为听众所看重。很多人认为用户听书时是被单向灌输的一方,但实际上,通过研究发现,习惯听书的用户在其中扮演的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角色。

编号01:单独朗诵和与人交谈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更喜欢听那种像是在跟你对话的书籍。

即便是选择了书籍的音频版本,听书者也不是只想听到主播平铺直叙地将内容读出来,而是更注重交互性。主播“读书”时,会考虑到听众的感受,引导他们进入内容本身。而对对话性的追求,本质上来说可以看作是人们对于陪伴感的追求。听书行为本身是用户获取陪伴感的一种手段,这种陪伴感不需要有可触摸的实体,但需要有虚拟的在场感,使用户在听书的过程中产生与真人对话的感觉。

听书类产品的兴起,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选择性,听众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在与主播的互动中,用户也可以通过留言评论和发弹幕等方式来获得互动感。同时,耳机中的音频也给用户模拟了一种听人讲述的情境,让听书者在独处的空间中体验到舒服、安心的陪伴感,这种陪伴感还会随着对主播认可度的提高而提高。

在年轻人中,普遍感到越来越孤独的同时,单身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较为稳定的情感联结。因此,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听书,因为在听书的过程中更容易体验到缺失的陪伴感。

(二)沉浸感:听了更容易哭

耳机直接通往人的听觉,它将其他感官干扰排除在耳朵之外,听书时的沉浸感更容易达成,同时,也构建了一种更为深度的情感体验。

编号01:一般会听到哭,因为觉得十分感动,非常的感同身受,情感上很难受。听书的情感属性和用声音来营造氛围的特征,导致听众很容易被带入“戏”中,并为故事中的相关情节而揪心,在这种情况下,听众更容易“听到哭”。究其原因,这些情感的牵动,一是主播的声音、音频内容较有煽动性;二是听众在现实中有类似的经验与心境,从而会对该内容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借对故事的感慨宣泄自身的情感。

在听书内容上,年轻人多选择脱离现实生活场景的内容,投射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想象和情感的寄托。在播出过程中,主播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而改变语调,同时也会更换相应的背景音乐。在这种情况下,听众不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就能沉浸其中,并在这种情境中与音频内容形成互动,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听书为用户搭建了一个放松的精神空间,使他们可以短暂地忘记现实中的压力,并沉浸到书的内容中。因而,听书这种深层次的情感互动,能够将年轻人从日常琐碎的生活中抽离出来,投入到听书中以获得对自身的确认。

(三)抚慰感:不会那么焦虑了

在焦虑的情绪体验之中,睡眠焦虑排在前列。《2018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超3亿人有睡眠障碍。其中,84%的“90后”存在睡眠困扰。[10]失眠成了当代年轻人焦虑的表现,同时也是焦虑的一大来源。

编号07:我一般是在入睡前听书,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我提高睡眠质量。睡觉前成为许多人听书的一个重要时间段,听书成了缓解睡眠焦虑的一大利器,因为声音能够带给人抚慰感。一方面,在没有外界声音干扰之时,主播的声音与背景音乐会有很强的区隔性,声音的抚慰感也更能凸显;另一方面,对听书内容的汲取也缓解了用户的知识焦虑。无论是听书还是阅读,都是获取知识的手段。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也日渐增多,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又导致信息越发芜杂,因此,更快、更好地选择有效信息,以获取有利于自我提升的知识,成了年轻人选择听书缓解焦虑的理由。

编号03:我会听书,是因为我觉得这些书籍的内容我能运用到工作中去,提升我的工作能力,使我能够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年轻人在学习与工作中,或因为人际关系,或因为学业、工作,常处于较为焦虑的状态。而在听书的过程中,他们能将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随时随地就能获取新知识,从中还能获得满足感,缓解焦虑。

焦虑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经成了现代人较为普遍的情绪,更深层次的焦虑与每个人的生活现状紧密相关,并不能单纯依靠情感共鸣来解决,此时,我们可以适当借助媒介带来的抚慰感。同时,焦虑等不良情绪更易滋长,声音媒介与其他媒介相比,更能带来抚慰感。年轻人抚慰感的获得,不仅在于对焦虑的安抚,更在于在个体感觉失衡的过程中对稳定的寻求,以及其与自身情感和平共处的协调过程。

四、情感的区隔与联结

虽然“情感”一词被频繁提及,但这并不代表人们的情感浓度在增加,在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中,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情感的需求满足如何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上。当代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更多地将情感视为一种“麻烦”,而在现实中采取情感区隔的措施,转而在媒介中寻求替代的情感联结。就区隔而言,它是年轻人在生活中难以建立情感的深度联结、受挫之后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同时,年轻人更容易感到孤独、焦虑,更需要情感宣泄,所以转而依靠以听书为代表的媒介,去寻求虚拟的、替代性的陪伴感、沉浸感、抚慰感等,而将真正的情绪隐藏起来。听书是他们抵抗孤独、焦虑等情绪的一种手段。

在听书行为中,一方面,可以看出年轻人在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调适自身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们对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结的需求。由于媒介的快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一切所需的事物都能通过媒介来完成,在人与现实世界失去了最切实的接触与互动,情感联结难以再建立时,人就失去了确立自身存在的途径。通过听书,个体可以建立与主播、声音及书本中的世界的联结,寻找到自己的情感依托,以及更为广阔与深刻的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从听书中可以看出当代年轻人在面对情感时的新态度,以及越来越多的情感被转移到媒介中的事实。声音作为一种更具情感属性的媒介,在未来生活中将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在社会性孤独加剧的情况下,年轻人会在各式各样的媒介中去区隔或联结情感,来达到确认自身的目的。但实际上,情感并不能简单地进行二分,人们在听书中寻求情感联结的过程,同时也是利用媒介进行现实的情感区隔的过程,媒介使用所带来的情感联结是否能够真正代替现实交流带来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区隔听众主播
日常变奏
『人气』主播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第一次做小主播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中国蓝主播
我是小主播
趣味区隔功能的流变
网络“晒跑”的生成逻辑及其后果:消费、身体与区隔
表达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