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栏目特邀主持人:曾一果

2021-02-13曾一果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区隔装帧青春

主持人语:媒介与大众文化研究是一个跨文艺学、媒介学和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既有研究语言艺术、文本图像的,也有研究影视镜头内容和流行歌曲的,本期刊出的三篇论文,便分别聚焦杂志封面、青春电影和有声读物,视角都很独特,写作也可圈可点。

阎怀兰的《美国〈时代〉周刊装帧设计中的红色语言》别出心裁地从装帧设计文化的角度讨论《时代》周刊,研究《时代》周刊的文章不计其数,但从视觉色彩的视角分析杂志装帧设计语言的文章恐怕并不多。文章通过历史考察后发现,“红框白边,大字满图—这是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特征,自1927年至今,仅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才会有变化”。该文认为,“简洁大方、逻辑清晰的版面语言,契合了《时代》周刊主观个性、理性分析的新闻宗旨”。文章还概括了《时代》周刊红色语言的主要特点和作用,当然,这些概括既有合理的地方,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例如该文认为,“《时代》周刊装帧设计中的红色语言有其独特意味。红色对人的视觉神经刺激较强,所以在生理上易使人兴奋、紧张、激动、警戒;红色是血和火的颜色,所以在心理上易使人感到温暖、活力、热情、喜庆。红色是一种跨越阶层、文化、性别的颜色”。红色确实对人的视觉神经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使人生理上产生兴奋、紧张、激动和警戒的感受,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断定红色是一种跨越阶层、文化、性别的颜色就有点主观臆断了,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在许多时候,红色本身很容易跟性别、阶层和族群的身份认同联系起来,特别是在全球当代文化语境中,“红色中国”便是将国家身份与色彩联系在一起的典型。

邢玉茹的《中国青春电影的新路径—评〈少年的你〉》以电影《少年的你》为个案,探讨当代青年文化的变化,这些年,赵薇、郭敬明等人都拍过青春电影,欧洲各国,美、日、韩等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也都涌现过不少优秀的青春电影,但中国大陆的青春电影一直不温不火,令人印象深刻的也比较少,这主要源于人们对青春片和青年文化本身的理解相对比较单一,似乎成长和恋爱便是青春题材的所有,以致拍出来的青春影视剧基本都“一个调调”。本文则从《少年的你》看到了大陆青春电影的一种新的发展路径,即“将青春、成长叙事置于社会语境中,以尖锐的现实题材展开,打破怀旧滤镜,在反怀旧话语中解决青少年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聚焦青少年的精神成长,纠正了怀旧青春电影中‘成长落空’的问题,实现了成长叙事的新变奏”。当然,这到底是不是青春电影的一种新路径也很难说,不过,正如作者所说的,《少年的你》的成功至少说明青春题材的影视剧本身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样的。

胡沙沙的《区隔与联结:“听书”中的情感建构》是一篇比较有特色的听觉文化研究文章。在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听觉文化近两年颇受关注,甚至周志强等学者认为这是“听觉文化转向的时代”,这样的说法虽然有点绝对化,却至少看到了以广播和收音机为代表的声音文化在经历了一段衰微历程后,竟然随着移动新媒介的崛起而奇迹般地复兴了,以喜马拉雅FM、荔枝FM和车载播放器等为代表的新兴声音平台,让声音再次回到了大众身边。有声读物便是在这样的语境中兴起的,当人们厌倦了做“低头族”,不愿意再看手机时,声音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声音的价值在作者看来还有一点,就是和人类的情感联系更加紧密,声音制造了陪伴感、沉浸感和抚慰感,当一个人伤心时,通过有声读物,静静地听一首诗可能比看一段文字效果更好。文章详细讨论了在听书过程中情感的建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而言包括区隔和联结两个部分,不过,在具体讨论中,关于声音的区隔的讨论显然不太充分。

猜你喜欢

区隔装帧青春
日常变奏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获奖作品集(2007—2013共3册)
趣味区隔功能的流变
传统广播与互联网音频媒体的市场区隔和融联契合
青春献礼
网络“晒跑”的生成逻辑及其后果:消费、身体与区隔
青春不打烊
基于线性视觉流程的出版装帧应用研究
书籍装帧配色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