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主题画课程探析

2021-02-13张晓嘉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美术素养幼儿

张晓嘉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一系,四川绵阳 621000)

我国全面施行教师资格证国家考试制度已历经七载。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里程碑,是国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严把教师队伍的入口关,拓宽教师来源渠道,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整体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对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国考打破了毕业即自然获得教师资格的免考模式和教师资格终身制,入职门槛提高,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实行需要学生结合国考目标、要求及内容设置,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备考,努力提高相关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及素养。只有通过笔试和面试,获得资格证,证明其具有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基本素养和发展潜质,才能在择业应聘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主动权。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面试大纲中测试性质和目标规定:面试是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考查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和保教实践能力;测试方法采取结构化面试和展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展示、回答问题、陈述等方式进行[2]。面试第二环节内容涉及美术、音乐、讲故事、组织体育游戏活动等,对应学生在校学习的美术、音乐、幼儿文学、幼儿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等课程。从近年来发布的国考真题内容可以看出,其中美术部分主要是结合幼儿教育活动的主题画创编、手工折纸、剪纸等进行展示和简答。这些技能虽然只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的很小一部分,但在幼儿园中运用广泛,实用性强,且能在短时间测试出考生的相关能力水平。

一、主题画在学前教育领域的运用

主题一词借用日文翻译而来,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创作中,是指文艺作品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主要题材或主要内容。主题画也可称作“命题画”,先命题再做画。作画者需根据题目完成绘画作品,围绕主题选择、确定恰当的内容和形式,突出鲜明地表达主题以及相应的思想情感。

艺术家的主题画创作体现了时代的呼唤与需求,如:对应“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中华历史文明创作工程”等主题的发布,艺术家们多以反映社会现实的叙事风格和写实手法参与创作并呈现主题[3]。学前教育中的主题画创编与艺术家主题画创作有相似之处——都是围绕主题进行艺术表现,但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决定了该领域的主题画应用场所、范围、目的各有不同,因此学前教育领域的主题画艺术表现有其独特性。

主题画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当中的一个重要板块。主题画不仅是幼儿绘画的一种常用形式,还广泛地运用在学前教育五大领域和一日活动、环境创设中。在学前教育活动中,主题画的创作者和使用环境、展示目的呈现多元化。主题画的创作者不一定只是幼儿,还可以是幼儿教师,也可以是教师与幼儿、家长合作完成。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幼儿主题画创作者是幼儿,教师需要根据幼儿年龄发展特点、活动目标,结合幼儿的生活世界、记忆表象确定主题,要求幼儿围绕主题,进行绘画表现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具有启发、指导幼儿进行主题画,帮助幼儿获得创作的愉悦和经验的教育教学能力。而辅助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的主题画,创作者主要是教师。教育活动中使用主题画使教育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活动内容,引发兴趣;教师还可与幼儿、家长合作,配合各类主题活动,制作成主题墙画装饰美化环境,且作为活动整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烘托构建相关教育情境,潜移默化感染幼儿等。显而易见,主题画创编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是入职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技巧。

二、主题画测试涉及的能力、素养与常见问题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教师资格证面试大纲,对照面试部分的测试内容与要求可以看出,主题画着重测试考生的职业技能技巧水平,要求考生具备绘画的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反映考生一定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国考中的主题画测试有时间限制,与学前教育实践中运用的主题画相比,更强调简洁、快速、有效地表达,对考生组织构成主题画的基本形象记忆能力、准确熟练的造型能力也提出了要求。

从国考主题画部分的测试程序可以看出,考生一般需要经历抽题准备阶段的审题构思、现场限时创编绘制、简答陈述三个阶段,能够综合体现考生的思维品质、美术表现能力和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能力。

(一)审题、构思阶段体现理解能力、思维品质

主题画的选题常常来自学前教育活动各个领域:可以是一次主题活动的名称,也可以是教育活动中某一个内容的名称,取自儿童诗、幼儿故事、儿歌、幼儿歌曲、古诗等等。考生如果对主题中的关键词不能正确和充分理解,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动向不够关注,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和认知,不能理解主题表达与学前教育活动目标的联系,未建立好主题表达与素材、形象、场景选择的逻辑关系,就会出现主题不突出,甚至偏题、跑题的情况。第一,考生对主题理解不到位、不准确。如《我们的社区》一题,考生首先应对“社区”一词进行分析和理解。考生如果对社区一词理解不准确、不到位,就无法进一步选择、组织素材,进行构图及造型表现。社区不是一个居民小区,而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生活居住的人员及相关服务性机构、设施构成的相互关联的整体。在限定的短时间内表达这个主题,需要将看似复杂的大场景进行简化提炼,力求用简单的形象和场景简要表达。在组织素材时,可以围绕社区的相关服务设施或机构进行构思,选择社区设施一角的场景和进行活动的一两个人物为主加以表现,如体育健身器材角、美丽小花园、环保垃圾回收角等;以一个场景为主,重点刻画,其他如居民楼、学校、医院等可作为远景简化表现,增加丰富性、渲染气氛、突出主题。第二,考生不能准确选择与主题对应的具有代表性的素材加以组织,思维品质较差。如主题画《夏天的故事》,考生不能恰当选择夏天具有代表性的素材、形象和场景,如荷花、西瓜、冰淇淋、太阳、墨镜和海边、游泳等,而是画出了放风筝的儿童,出现了跑题、偏题的情况。除此之外,背景环境杂乱琐碎,主次不分,也会影响到主题的突出和表达。第三,考生难以将主题画与活动内容及活动目标对应联系起来。如儿歌配画《藏猫猫》,该儿歌运用于小班语言活动,目标是通过主题画帮助小班幼儿直观形象地理解、记忆儿歌,了解儿歌中描述的夜晚景物有哪些,理解感知诗歌中提到的“头和脚”、“藏”等词语,感受儿歌的节奏美等。考生不考虑或者不清楚活动目标,不顾主体形象和内容,构图时将原本的主要形象月亮、星星、云朵画得很小很偏,将儿歌中未涉及的人物、树木、房屋作为了主体呈现,喧宾夺主,忽视、偏离了主题画服务幼儿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

(二)现场绘画阶段体现美术表现素养

主题画一般包含主要形象、次要形象和背景环境。主要形象一般是幼儿喜欢的生动活泼、简洁美观的人物或动物——人物常常是两头身、头大身体小的夸张造型,动物往往采用拟人化手法;次要形象可以是小动物,如小猫、小狗、小鸟、蝴蝶、蜜蜂等。这些形象不一定是画面必须存在的,但这些形象和主要形象的互动,能够使画面充满趣味、富有童趣;背景环境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表现主要形象活动的场景。由于测试时间有限,这些形象都不宜太过复杂,只要简洁美观,动态及表情准确生动即可。表现能力强的考生还能够通过丰富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不拘泥于现实生活和场景,使主题表达更富有创意、童趣和想象力。如:活泼可爱的儿童坐在大大的书本上飞翔在天空,表现热爱阅读的主题;或是坐在红红的西瓜瓤上大口吃着美味的西瓜,表现快乐夏天的主题;又或是挥舞着很大的一支画笔,描绘出祖国大好河山,表现热爱祖国的主题等。美术表现素养差的考生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构图不合理。构图太小或太偏,主体和景物形象小而多,画面显得琐碎、杂乱,主体不突出,画面不美观;二是造型不准确、不美观、不生动,比例失当、结构变形,动态及表情呆板,形象之间缺少联系和互动,影响到主题的表达;三是线条琐碎、缺乏连贯流畅。

(三)简答陈述阶段体现教育活动设计及实施能力

考生完成绘画后,需要结合主题画简述如何利用这幅画引导启发儿童理解相关主题或内容,或引导幼儿作画。这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设计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如何使用适当生动的语言和方法步骤引导相应年龄班的幼儿观察画面,能够快速抓住画面中与主题直接相关的形象与关系,运用提问、谈话、观察、讨论等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并思考——画面上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特征?是否发现了有趣的地方或是奇怪的地方等等;还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进行谈话,你以前看到过吗?做过或听过吗?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还想在画面上添加些什么,为什么等等。活动设计及实施能力差的考生,不能将主题画的设计绘制与幼儿教育活动有效结合和衔接,不能够结合画面内容表现和主题表达引导启发幼儿观察思考,不能结合相应年龄班提问谈话;语言表述缺乏逻辑,层次不清晰,活动设计实施能力缺乏的同时也体现了思维品质等维度的问题。

三、以国考为契机进行主题画课程创新探索

国考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不是拦路虎,而是学生自觉主动提高、完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推动力;国考制度对于相关专业院校课程大纲的修订和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导向作用,是促进专业培养体系的建设完善和课程教学改革的推动力。作为幼儿教师的培养平台,高职院校学前专业需规范培养体系,制定课程大纲及标准应体现国考的要求及标准,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强调教学内容、三维目标与国考目标及要求的双向互动。

(一)整合目标与要求,“考试”与“育人”有机融合

考试要求与育人要求的方向是一致的,都指向具备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和保教实践能力的幼儿教师,但两者之间也存在差异。首先,教师专业化与国考资格化内涵存在差异。教师教育以培养合格教师为目标,关注培养过程的“专业化”;国考以合格教师的选拔为目标,关注教师能力的“资格化”[4]。国考由于受到时间、范围、角度选择的局限,只能从能力、素养的某几个点运用有限的形式和方法进行测试,具有一定的片面化、形式化的弊端,可能导致突击速成应试倾向;人才的培养则需要紧密结合专业实践、职业需求全方位、多维度展开,更注重技能和理念的“养成”过程,这是短期培训无法实现的[5]。第二,考试内容体现了代表性、典型性、综合性、实践性,如面试环节的案例或试讲、展示就往往不是单一的对应某一课程,而是跨学科跨领域,综合运用教育素养和能力,需要知识、技能的灵活迁移。这是当代核心素养教育观倡导的能力[6],同时也是多样态、动态化的学前教育实践需要的素养。育人内容则由于学科课程的单独设置,各学科之间课堂教学和课后训练都相对独立,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在现阶段并未真正实现。

可以看出,考试与育人虽具有共同人才标准,但评价的时间、空间和过程、形式有显著的差异,可能造成国考结果与职前教师专业发展评判标准的错位。育人不能成为考试的附庸,应避免考试的合目的性和育人的合规律性之间的二元分离[7]。职前教育相关院校及专业需要协调考试与育人的矛盾,达成教师专业化与国考资格化的有效平衡和有机融合。另外,校外培训机构研究应试策略进行有偿培训,将面试过程简化成应对固定题型和命题策略的机械化程序和模式,片面强调应试能力,规避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不足,会造成忽略教学实践性、轻视职前教育的消极影响,对职前教育相关院校及专业课程教学造成干扰。“教师能力生成和内化是一个过程性,师范教育是通过专属性培养实现的”[5]。因此,在美术课程教学中,不能片面应对国考的题型和模式,忽视美术教育培养的过程性、系统性、动态性,违反教育规律和美术学科规律,如盲目增加主题画、简笔画课时量,缩减其他内容[8];或过于强调主题画的所谓单一固定“范式”,忽视创作能力的培养和创作形式、技法、媒材的多元化运用和表现。

(二)提高综合素养与美术表现能力

1.优秀儿童插画、绘本作为创编素材和范例

学前教育领域的主题画创编重点在于组织、选择素材恰当表达主题,需要学生的创造力,但并不强调高度的原创性。优秀的范例是创编的基础,学生平时应养成收集整理素材的良好习惯,将主题画常用基本造型分类归纳、集中整理到一起,经常练习,由临摹逐渐过渡到默画,达到准确熟记的程度,才能在创编时灵活提取素材,加以组合运用。网络上的作品良莠不齐,学生审美能力不足,缺乏判断能力。教师可以推荐优秀儿童插画、绘本作品,通过分析讨论作品,使学生在构图、造型、主题表达等方面的审美能力得以提高。

教师作为有创作经验的个体,可示范讲解利用素材进行创编的方法步骤,将创编的思路直观呈现。创作时素材的运用需具灵活性,当素材不完全适合主题表达时,可根据主题对基本素材进行调整变化;同一基本素材的不同细节变化,甚至可以表达多个不同的主题。

初学者在组织背景环境时,易出现复杂、杂乱的问题。通过优秀儿童插画、绘本作品的分析欣赏,使学生理解背景环境简洁明快即可,只需配合衬托主要形象的景物,做到少而精。学生在主题画创编时,可先根据主题列出所需素材,在此基础上做“减法”,去掉可有可无或多余的形象,保留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形象,这样才能做到既突出主题,又能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创作表现。

2.由易到难,短时快速造型到深入刻画表现

在国考现场,主题画限时完成,表现形式和使用工具材料会受到限制;日常教育活动中,既需要具有短时快速、准确造型的能力,也要掌握深入刻画、细致表现的各种方法和技能。

学生平时的课后练习和作业时间跨度较长,时间充裕,有利于他们反复尝试和体验,对于技法和材料工具的熟悉程度逐渐提高,体现了技能学习的过程性、动态性。相比之下,短时快速作画,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平时的主题画练习中,总是依赖铅笔、橡皮,反复勾画修改,完成一幅主题画耗时较长,且造型不够准确。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培养学生作画的自信心和流畅连贯的表达方式,在平时练习时直接用勾线笔作画,从点线面到具体形象的分阶段、由易到难的练习,逐步克服反复涂改的问题。

同时还需要提高造型能力,造型能力的增强需要反复地临摹、默画及创作练习,结合主题画常用素材——主要形象、次要形象、背景环境进行训练。如活泼可爱的幼儿多为主题画主要形象,一般较少采用写实手法,多用简化夸张等卡通造型手法。需要掌握立、走、跑、跳、蹲、坐等常用动态,还需要配合喜怒哀乐的基本表情和正侧、俯仰等角度加以表现,才能达到生动准确,避免呆板单调。初学者造型时会出现比例不当、结构错误的问题,可先练习单线式造型,观察对照真实形象或绘画造型,画出单线动态,加强理解夸张简化的比例关系,熟悉基本结构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再用廓线式进一步表现体态、服饰等个性细节特征。常用背景环境则需练习山坡、树林、田野、海边、城市、室内一角等。

总之,训练时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分阶段逐一达成训练目标。在主题画教学中,短时快速造型与深入刻画表现的两种训练相互配合,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美术素养的提高。

(三)跨学科任务实训与多元化考评相结合

正如前面所述,主题画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非常广泛,而且涉及教育活动的多个领域、多个层面。国考的选题范围和题目设计也是紧密结合学前教育实践,体现了对考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的要求。当代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倡跨学科、多领域打造培养学生教育素养和实现知识、技能迁移的背景和平台,以任务驱动开展实训,提升职业技能和素养[9]。如:美术课程与幼儿美术活动指导课程结合。美术课程培养学生从事学前教育活动和工作所需要的美术知识、技能和素养。很多技法就是幼儿在美术活动中需要学习、运用的,如主题画的构图方法、造型方法、素材组织方法等。学生不仅自己要理解主题画创编的知识要点、掌握技法,还可结合幼儿美术活动指导课程,进行幼儿主题画绘画活动的方案设计,学生需要思考在每个环节如何通过提问、谈话、讨论等启发引导幼儿通过记忆表象和想象组织形象,表达主题的同时使画面更生动、有趣。跨学科的任务驱动实训,将“怎么做”与“为什么”联系起来,将观察、思考、操作联系起来,将美术技能与教育教学技能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对自己构思作画过程的关注与反思,利于他们提高职业意识和教育技能技巧。

又如,要求学生为幼儿文学中所讲幼儿故事配上主题画,并运用语言活动指导课程所学教育教学理论,简述如何利用主题画引导幼儿理解该故事。这是一个美术与幼儿文学、幼儿语言活动指导课程的跨学科跨领域任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题画在学前教育美术活动以外领域的运用,在运用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幼儿文学赏析素养和语言活动设计能力。

跨学科跨领域的实训,应与多元化考评结合。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和多媒体手段,跨学科构建线上教学团队,发布任务,实现跨学科指导、考核、评价。学生根据跨学科的任务要求,可利用手机拍摄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上传提交视频;也可在线考核,教师及时给予指导、点评,学生及时作出调整修改。评价可以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学生互评,有利于相互交流学习;教师评价,多学科分项综合评分体现任务的综合性特点,并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还可结合主题画比赛、线下模拟考核等形式,丰富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的积极性。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对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是显而易见的,应顺应国家教师教育发展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要求和趋势,抓住国考机遇,努力激发、挖掘教与学的动力和潜力,跨学科跨领域相关课程协同合作,促进学生主题画创编等教育教学技能技巧的提高,加快深化“课证融合”课程改革。

猜你喜欢

美术素养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