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与启示

2021-02-13高艳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育法爱国主义改革开放

高艳杰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此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中国也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采用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教育,积累了有益经验。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境况

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观的教育、国情教育、国家安全观的教育、民主与法治教育、公民责任意识教育、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既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也让其面临新的挑战。

(一)市场经济发展与个人主义抬头并存

中国通过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给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多重影响。一方面,为党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首先,经济的发展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物质财富的增加推动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教育资源的开发、教育人才的培养等。其次,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成果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资源。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一系列重大工程的成功修建、城市和乡村的飞快发展等,这些都蕴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成为培养人们爱国主义情感的现实载体。最后,中国的发展增强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信心。这有力回击了国际上“中国崩溃论”的论调,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和继续奋斗的勇气。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挑战。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运行法则。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会导致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抬头。党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与个人主义是相对立的。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义的抬头会消解集体主义价值追求,为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挑战。此外,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受到冲击。“在利益格局变化的背景下,日益蔓延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给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冲击。”[1]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党员干部经受不住外界的诱惑,腐化堕落案件时有发生,破坏了党的形象,也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困难。

(二)政治民主建设与国家政治安全问题同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在稳步推进。首先,重新恢复并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其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领域和范围,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实现。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除了爱祖国的大好河山、骨肉同胞、灿烂文化,更要爱自己的国家,拥护国家的基本制度,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在新中国,爱国是与爱党和爱社会主义制度相统一的。爱国就要爱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现有的政治文化,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改革开放初期,一部分人对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问题认识不清,产生了错误的认知。邓小平对此有明确论述:“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2]目前,随着改革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建设的推进,中国人对政治制度的认同感已逐步加强。

与此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图谋分裂中国,挑战着国家安全,尤其是政治安全。国际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以美国为首的某些西方势力利用所谓的“西藏问题”“新疆问题”和“人权问题”等,企图对中国进行瓦解和分化,从而破坏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而“藏独”“疆独”“台独”“东突”等分裂势力在国外反华势力的支持和煽动下,不断兴风作浪,危害我国国家安全,对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挑战。此外,党内存在的一些腐败行为、脱离群众的作风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给我国的政治安全也带来威胁。

(三)文化繁荣发展与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并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我们党在思想领域拨乱反正,纠正错误观念,坚决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改革开放新时期,从‘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到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活动;从培育‘四有’公民、公民道德建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果丰硕。不仅成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而且通过个性化、样态多样的文化产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3]同时,中外文化相互激荡的交流与碰撞,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随着思想文化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纷繁杂陈,此消彼长,对主流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产生冲击。其中影响较大的不良社会思潮包括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拜金主义等。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就是主张要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违背人民根本利益和历史潮流,破坏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表现为歪曲中国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奋斗史,丑化英雄。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极端倾向,其要害就在于颠覆历史观,否定已有的历史结论,歪曲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掩盖历史真相[4],等等。这些不良社会思潮误导人们的价值取向,侵蚀人们的爱国情感,淡化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危害意识形态安全,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严峻挑战。总之,新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改革、文化繁荣、社会转型等多方面发生的变化,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时代境况,要求爱国主义教育需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利用机遇,迎接挑战。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实现其爱国主义教育目的的策略性途径。党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把国情教育、国家安全观的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内容,以合适的方式和途径展现出来,达到培养国人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之志,实现报国之行的目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目标,针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结合受教育者的知识素养、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等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采取多种具体方法,并融会贯通,积累了经验,具体如下。

(一)理论教育法与实践教育法相结合

理论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关于爱国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和教育,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国家观,理解爱国相关理论知识,清楚基本国情和当前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等。新时期的理论教育法具体包括讲解讲授、理论学习、宣传教育、理论培训、理论研讨和研究性学习等。新时期党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采用爱国主义理论教育方法,推动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1994年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是爱国主义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文件从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对象、基地建设、相关要求和领导管理等方面做了系统完整的规定,是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呈现,也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实践教育法就是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方法,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方法。”[5]新时期党的爱国主义实践教育法,通过参加劳动教育、志愿服务、社会考察等方式,让受教育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通过切实感受培养爱国情感。新时期特别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革命战争中重要战役和战斗纪念设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址、风景胜地等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组织参观、瞻仰、祭扫活动,并充分利用教育基地开展党团组织生活和少先队活动等。理论教育法是实践教育法的基础与前提,以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有利于明确实践教育活动开展的目的、内容、方式和意义等,确保实践教育活动的成功开展,并有助于理论内容的深刻领悟。实践教育法是理论教育法的深化和拓展,有助于把抽象的理论以具体可感的形式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借助情感的渲染和切身的感受,强化受教育者对爱国奋斗的责任感,深化受教育者对相关理论的理解等。所以,理论教育法与实践教育法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把二者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相融合,效果良好。

(二)显性教育法与隐性教育法相结合

显性教育法是指教育者通过直接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显性方式来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显性教育法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坚持的教育方法,是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方法。显性教育法的优势是理直气壮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校课堂、舆论媒体、社会宣传等各种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国家观、价值观、政治观等方面的教育。它主要通过理论讲授的方式让受教育者掌握爱国主义的基本知识,明白我国的国情和发展历史等,引导受教育者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我国选择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必然性和科学性,以及明确如何才是理性爱国等问题。显性教育法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立场,解答受教育者的疑惑,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比如,1981年出台了《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接下来的几年都持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活动;1987年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94年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等。这是典型的显性教育方法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体现。

隐性教育法相对于显性教育法而言,是指利用隐性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采用比较含蓄隐蔽的方式,运用文化、制度、管理、隐性课程等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让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显性教育法有明显的优势,但也容易产生内容空洞、形式单一、枯燥无趣等问题,影响教育效果。隐性教育法让学生在喜闻乐见中接受教育内容,正好弥补显性教育法的不足。新时期党的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发挥隐性教育法的作用,积极搞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党的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在全社会创造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开设爱国主义教育专栏和专题等,注重宣传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并善于运用节假日和传统节日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营造舆论氛围,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隐性教育法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教育方法,能够弥补显性教育法的不足,使爱国主义教育避免陷入空洞的说教。显性教育法能避免隐性教育法的含糊不清,理直气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正面回应有争议的难点问题。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前期是以显性教育法为主的,随着社会的变化和认识的加深,逐渐增强隐性教育的内容,做到了显性教育法与隐性教育法相统一。

(三)传统教育法与网络教育法结相合

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是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我国形成了多种教育方法,在这里统称为传统教育法,例如: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显性教育法、隐性教育法等,此外还有情感激励法、自我教育法、综合教育法等。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爱国主义教育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这些传统教育方法有机融合在一起后,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教育效果,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有机结合,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教育提高了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改革开放以来,网络的产生与发展逐渐构建了一个虚拟空间。网络虚拟空间的爱国主义教育与以往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不同,产生了独特的网络教育法。网络教育法是“以网络为其工具形态的方法,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在虚拟空间所展开的人与人思想交流中的具体运用,形式上是虚拟的,本质上却是现实的”[6]。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建立了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网、中华爱国网、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网等相关网站,并开通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博客、微博、论坛、QQ群等。对网络上抹黑中国、诋毁爱国英雄等危害国家利益的言论正面回击,严厉谴责,并相继出台网络相关法律,治理网络环境,以各种形式培养和激发网民爱国情感,传递爱国主义价值观,等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爱国主义教育把传统教育法与网络教育法相结合,推动了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同时网络社会的持续发展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如何更好地运用网络平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启示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爱国主义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党积极主动针对新的形势和问题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推进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现实启示。

(一)明确指导思想,始终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目的

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始终坚持明确的指导思想。1994 年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必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必须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声誉、尊严、团结和利益,必须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这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7]920随着社会进步,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但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教育目的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采用。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目的,这就像指挥棒和红绿灯,为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要继承优良传统,继续在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坚持为促进国家统一、繁荣和富强,为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而服务。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8]。

(二)紧跟时代主题,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时代特征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出现不同的时代主题。爱国主义教育要紧跟时代主题,根据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最精辟的概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有机地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7]922江泽民也强调:“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9]新时期党和国家积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和基地建设等,采用各种教育方法,用爱国主义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凝聚中华民族力量,激励人们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奋斗。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也要紧跟时代主题,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把握好这一时代主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凝聚奋进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10]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要继续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健康发展。

(三)不断与时俱进,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创新

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与时俱进,及时融入最新理论内容,并采用多种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同发展,形成教育合力。具体来看,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包括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显性教育法、隐性教育法、传统教育法和网络教育法等。而且多种教学方法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共同形成教育合力,营造浓厚爱国主义教育氛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并且根据时代要求,又出现新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一定要在继承原有教育方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创新。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依然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要根据时代发展,加强学校课程教育改革,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积极开发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的微课、微视频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广泛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要重点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丰富网络教育方法,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应特别注重把现实社会中出现的爱国主义故事、先进人物的爱国事迹等内容,制作成适合网络传播的音频、短视频、微电影、纪录片等,能更好激发网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加强网络爱国主义平台的建设,并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技术等先进技术,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等。

总之,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采用,要在汲取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成功经验基础之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团结各族人民,凝神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教育法爱国主义改革开放
色彩健康教育法在老年消化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激励教育法在农村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爱国主义教育
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法探析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