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辞”视角下时政新闻报道翻译传播研究
2021-02-13唐瑛
唐 瑛
(1.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邵阳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随着国力的逐渐加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得到的国际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然而,意识形态、历史传统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在国际上催生了诸多分歧、误解,被西方许多别有用心的政客利用,甚至出现了“中国威胁论”。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某些西方政客为推卸责任而故意将疫情政治化、标签化,恶意诋毁中国。因此,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尤为重要。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必须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要义,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多角度研究,创新阐释,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主动作为、善于作为,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贡献中国智慧。要尊重对外传播规律,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推进外宣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进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更好地向全球展现新时代中国,要让世界更多地倾听中国声音。无论哪种努力都是为了达到中国和世界的有效沟通,增强世界对中国的认同和接受。语言是传播最主要的手段,如何使用于交流和传播的语言达到良好的接受效果,这也是“新修辞”理论着重研究的内容。
一、“新修辞”的内涵
修辞旨在修饰语言以实现有效交流。高尔吉亚较早将“修辞”界定为“产生说服的能工巧匠(artificer of persuasion)”,认为修辞的功能和本质即说服[1]32。西方修辞学鼻祖亚里士多德将修辞定义为“一种能在任何一个议题上找到成功说服方式的能力”[2]11。
“新修辞”其实是指一个特定时期的修辞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大陆及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及之后获得大范围的接受和推广。“新修辞”的代表人物包括比利时哲学家和修辞学家凯姆·帕尔曼、英国修辞学家I·A理查兹、美国修辞学家肯尼斯·伯克。肯尼斯·伯克在《动机修辞学》(ARhetoricofMotives)一书中指出修辞的基本功能是人们使用词语形成态度或诱导他人采取行动[3]41。
“新修辞”拓宽了修辞学的范围、重新阐释了修辞的本质和功能,并开始关注修辞情势(情景/形势)。尤为重要的是,“新修辞”使人们开始重视对语言重要性,即话语力量的再认识并提出了修辞的认知功能,强调修辞是在“论辩”的过程中与“受众”理解、共享和双向交际的功能,强调与“受众”发现共同知识,解决分歧,促进理解,认为修辞情势是意义建构和意义解构的关键[4]VII。修辞能够帮助处于隔离状态的人类社会进行交流,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是跨文化交际中创造和平的重要途径。翻译文本具有修辞话语的典型特征,任何话语都关涉修辞,而翻译即一种“独特的话语模式”[5]77。“外宣翻译的目的就是要让译文话语及其呈现方式对国家受众真正产生影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让世界正面理解中国而不是误解中国。”[6]因此,作为外宣重要途径的时政新闻报道翻译需将有关中国的信息对外传播好、阐释好、解读好,增强国外受众对中国道路、中国政策与中国理论的认识、理解、认同、接受。
二、“新修辞”视角下时政新闻报道英译对比分析
“新修辞”强调对受众接受的研究,语言的力量在于达到发出者和受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分享理解,而非制造误解和分歧,基于这个目的外宣话语作为一种具有劝说功能的语言,也必须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进行精细的推敲。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关于国际传播力建设的重要讲话之后,新华社和中国日报社都对其进行了中、英文的报道,《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每日邮报》、路透社等国际主流媒体也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限于篇幅,本文选取2021年6月2日新华社和中国日报社的英文报道,基于“新修辞”核心观点,从语篇构建、句式选择、措辞艺术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两篇报道预期对英美受众达到的传播效果,并通过英美主流媒体对此次讲话的新闻报道印证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的传播效果。
(一)语篇构建
新华社和中国日报社对习近平国际传播力建设讲话的英文报道,都是基于中国政府网2021年6月1日发布的《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话》一文。新华社版全篇共716字,日报社版共648字。
从语篇信息布局来看,两篇报道都对原文大部分的内容进行了翻译,删减了少数太中国特色的表达或对英美受众没有太多意义的信息。日报社版对原文的删减大于新华社版对原文的删减。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日报社,新华社对语篇的设计可谓稍胜一筹,语篇中根据信息内容的编排设置了小标题“Right Time”和“The Way Forward”。在“Right Time”这一部分,编译了2021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日报》创刊40周年的贺信,引用了集体学习中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的两句发言及三处评论,这些信息在原文中是缺失的,但建构了习近平国际传播力建设讲话的背景,在语篇叙事结构上更为完整,衔接更紧密,逻辑性更强,有助于英美受众获取此次讲话的前因后果,可避免片面的理解。
从句内信息编排来看,日报社版对原文信息摘译的比例要高于新华社版,对信息的筛选显得更为精细。例如,对于新闻报道信息核心的导语的翻译,两个版本呈现了不同的特点。导语位于新闻语篇的开头,一般以简要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具吸引力的事实[7]。
例1:
原文: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下午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了第三十次集体学习。[8]
译文1:This week,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met to study an important subject —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9]
译文2:Xi Jinping,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has underlined the significance of bolstering the nation’s capacity in engaging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o foster an image of China that is trustworthy,lovable and respectable.[10]
从例1可见,新华社版的导语和原文导语基本一致,除了两处数字信息的处理,将具体时间“5月31日下午”模糊处理成了“this week”,省译了“第三十次”这一对英美受众无关紧要的信息,使用破折号凸显了“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一关键信息。日报社版对原文导语信息处理的力度较大,仅保留了“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一信息,将其和下文中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编译成一句话,作为导语,“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一信息获得了该报道核心信息的地位,应该也是基于这能激发英美受众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考虑。
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哲学家伽达默尔说:“如果我们在翻译时想从原文中突出一种对我们很重要的性质,那么我们只能让原文中的其他性质不显现出来或者完全压制下去才能实现。这种行为恰好就是我们称为解释的行为。正如所有的解释一样,翻译也是一种突出重点的活动。谁要翻译,谁就必须进行这种重点突出活动。”[11]498在政治文献外宣的翻译过程中,鉴于意识形态、国家文化、认知方式、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为了实现达到国际交流认同、促进国际友好关系的目的,通过对原语信息的择取和编排实现的语篇构建直接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
(二)句式选择
英汉两种语言不同,英语为形合语言,句式结构完整、严谨;汉语为意合语言,重视话题和句式重心。汉语政治外宣语言在句式上长句出现的频率较高,且多为意群的堆积,衔接词甚至某些句子成分如主语常常缺席,排比、递进等修辞手法出现得较多。以新华网“习近平: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报导为例。导语是一个简单句,但字数也多达36个。主体内容由24句话组成,其中有17句由“要+V”结构表述,字数在28—102个之间。在英译中,要对这些话语进行“解构—重构”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新华版和中文版对相应话语的翻译首先都采用了添加主语“Xi”或”he”的主动句式或直接将其译成被动句式。如:
例2:
原文: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8]
译文1:Greater efforts are needed to build China’s own discourse and narrative,interpreting China’s practices by its own theories.[9]
译文2:He called for quicker steps to form a system of Chinese discourse and Chinese narrative,using Chinese theories to explain China’s practice and employing Chinese practice to elevate Chinese theories.[10]
英汉语言具有主语显著和主体显著的差异。英语句子的主语通常指人或事物,由名词、代词或名词词组来担任;而汉语句子的主语则可以以人物、事物、地点、时间、行为方式等各种形式出现,在词性上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甚至句子。英语注重事物对人的影响,好使用被动语态,汉语强调“万物之灵”,多使用主动语态[12]。新华版使用被动语态,凸显的成分是“greater efforts”,日报版增译了主语“he”,凸显了言说者,从英美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以及他们的审美倾向来判断,新华社版的翻译应优于日报版。另外,虽然日报社版采用了直译的方式,没有遗失源语的任何信息,但对于英美受众而言,新华社版语言更为精炼,关键词更为突出,这样更能有助于受众捕捉到重点信息。
例3:
原文: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8]
译文1:Regarding the CPC’s publicity,Xi called for efforts to help foreign audiences understand … Efforts must be made to help foreigners know …[9]
译文2:It is important to step up efforts to publicize and expound on the CPC,helping the global audience understand that … and learn about …[10]
从例3所示,对两个版本的译文所用句式进行对比分析,可见日报社版优于新华社版。新华社版将这句话译成了两句话,而日报社版将其译成了一句话,句式上更符合英语直线性特征,意群之间的深层次关系更为紧凑。采用代词“it”来做形式主语,指代后面的动词不定式,既能凸显重点信息,又能避免以人物作主语带来的重复、僵硬以及浓重的政治语言色彩,运用现在分词短语“helping …”结构正确呈现了原文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与“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内在的因果关系,而新华社版将其理解成了并列关系。
例4:
原文: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8]
译文1:Xi stressed adopting a narrative tone that reflects openness and confidence,yet conveys modesty and humility.[9]
译文2:Xi said a tone that displayed openness,confidence and conveyed modesty and humility must be maintained.[10]
以例4所示,对两个版本的译文所用句式进行对比分析,“yet”更能凸显两组相反意群“openness,confidence”和“modesty,humility”之间的关系,而在时态上,日报社版使用过去时态再搭配“maintain”一词使用,表明中国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亦或是将来,都坚持采用这种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的基调。英美主流媒体对“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的翻译也采用了转折连词,《卫报》将其译为“be openly confident but also humble and modest”,《纽约时报》将其译为“be open and confident but also humble and modest”。
在政治外宣文本中,句子结构对应的就是信息传递的“分子”结构,每一个句子结构是否能够将译者或其所代表的机构、组织所要表达的意义清晰、完整地传递给受众,句子结构是否简洁紧凑,是否逻辑关联,是否符合受众语言表达习惯,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措辞艺术
对于政治外宣语言的翻译,用词斟酌是必须的。要把词义放在其所处的具体环境中加以考虑,结合译文预期功能,对处于特定语境中的词汇进行分析,确定其本义、隐含意义、语体意义、逻辑意义等,并在特定译文语境中甄别其得体性。在政治外宣文献翻译中,对于一些极具汉语语言文化特色的表达,如若采用直译的方式或会使其对于受众而言晦涩难懂,或因受众文化差异和接受习惯的差异而导致文化冲突、行文不和谐、信息含义不清,这时还需以保证传播效果为宗旨,避免造成受众的误解。译者应尽量避免武断臆测、语境失察、逻辑不通或张冠李戴。
例5:
原文: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8]
译文1:in a bid to shape a reliable,admirable and respectable image of China[9]
译文2:… to foster an image of China that is trustworthy,lovable and respectable[10]
以例5所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此次习总书记关于我国国际传播力建设传递的一个内涵最为丰富也备受众人关注的核心概念。比较分析两篇译文,其区别在于对“可信”和“可爱”的翻译。新华社版选用的是“reliable”和“admirable”,日报社版选用的是“trustworthy”和“lovable”。“reliable”常用指可赖以避免在行事中失败的人或事物,即这个人或事物的品质、性能可以达到预期目的,因而值得信赖。“trustworthy”意为“reliable,responsible,and can be trusted completely”,常指人因健全、诚实、公正、完美、正确、判断力等而值得完全信任。而“admirable”意为“(formal)having qualities that you admire and respect”,它与“respectable”存在意义上的部分重合。综合考虑,笔者觉得日报社版的翻译会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英国主流媒体《卫报》则选用了日报社版“trustworthy,lovable,respectable”的翻译,而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用“credible”一词代替了“trustworthy”,既降低了原文“可信”的语用意义,也基本抹去了其感情附加值,这很显然是其对中国政府的态度使然。
例6:
原文: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8]
译文1:using new concepts,domains and expressions to better tell China’s stories and the spiritual strength behind the stories.[9]
译文2:New concepts,domains and expressions should be created to better tell China’s stories and show the power of the thinking and the spirit behind the stories.[10]
从例6来看,首先,新华社版“use”一词用得过于僵硬,没有任何感情或修辞色彩。对于“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翻译,从西方世界接受效果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都非最佳翻译。“力量”一词在源语中本为虚化词,将其省译比将其译为“strength”或“power”也许更容易被西方读者接受,毕竟在目前的中国外交辞令中,“strength”或“power”在西方读者中并不怎么受欢迎。尤其是“power”在西方外交学词典里“是指国际体系中拥有支配他国权力的国家,其标准是强权政治、军事实力和战争能力”[13]。西方海权研究专家杰弗里·帝尔(Geoffrey Till)也表示,在国际政治学界,避免“power”一词的使用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笔者建议将其译为“the thoughts and the spirit embodied in them”,“力量”一词完全可以省译。
例7:
原文: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8]
译文1: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9]
译文2:bolstering the nation’s capacity in engaging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10]
从例7来看,对于“加强”一词的翻译两篇译文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笔者认为日报社版选用“bolster”修辞色彩更为浓厚,意蕴更加深长,能够让人产生直观形象的画面感受,因为该词原意指“长枕”,后引申为动词,表示加强、支撑,符合英语偏好具体细腻的措辞的特点[12]108。对于“我国国际能力”的翻译,因为“capacity”意指“the ability or power to do,experience or understand something”,“engage in”意指“be actively involved in …”,日报社版也更能表达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交流对话的态度,并且具有一种动态的过程感。
例8:
原文: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8]
译文1:to develop a voice in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that matches with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9]
译文2:to build an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that can match the nation’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global status[10]
例8中,对“形成”一词的翻译,“develop”相比“build”一词要温和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不会那么生硬和仅凸显主观意愿,而后面定语从句的翻译,日报社版比新华社版更忠实于原文,但从传播和接受的效果来考虑,新华社版的变译策略更有助于柔化中国形象,更易于被西方读者接受。
例9:
原文: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8]
译文1:Regarding the CPC’s publicity,Xi called for efforts to help foreign audiences understand that what the Party pursues is the well-being of Chinese people.Efforts must be made to help foreigners know how the CPC can get things done,why Marxism works and wh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good.[9]
译文2:It is important to step up efforts to publicize and expound on the CPC,helping the global audience understand that the CPC truly fights for the happiness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learn about why the CPC is capable,Marxism really works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xcels.[10]
例9中,对于“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的翻译,笔者认为新华社版优于日报社版。首先,因为用“pursue”来翻译“奋斗”,可避免“fight”“struggle”等词长久以来形成的不受英美受众认同的中国刻板印象;其次,“well-being”的语义大于“happiness”,它意指“health and happiness”,更符合原文所要表达的语义。而在对“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极具汉语特色的排比句式的翻译上,笔者更倾向于日报社版,因为它在更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简洁有力、韵律节奏。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国国际传播力建设的讲话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卫报》等都进行了相关报道。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大篇幅地分析这次讲话背后的原因和目的,而对讲话内容的摘译只有零星几句。许渊冲认为,忠实的译文只能使读者“知之”,忠实而通顺的译文才能使读者“好之”,而只有忠实通顺而又发挥了(译文语言)优势的译文才能使读者“乐之”[14]。在西方舆论不够友好的环境下,中国媒体更应努力提高对外宣传的语言力量,设置确保国外受众对中国时政新闻报道“知之→好之→乐之”的层级标准,在“新修辞”思想的指导下,从理性逻辑、人格魅力、情感共鸣等方面思考如何以翻译为桥梁搭建中国与世界的阳光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