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着,走着,跑起来

2021-02-13庄志红潘金城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1年6期
关键词:骨干教师研修导师

庄志红 潘金城

摘要:建设市级乡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育站,通过“2+3+2”研修框架重构乡村骨干教师培训的组织模式,围绕教师成长目标构建“三步走”实施策略,以“三走三进”生成“激水漂石”之势,推动乡村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专业成长,并在农村教育岗位上发挥更为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教师培训;“2+3+2”研修框架

多年前,国家就非常重视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文件,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笔者所在的江苏省镇江市,初中数学教师群体中,乡村教师占比近半;而在乡村教师这个群体中,40岁以下的教师占比过半。提升乡村青年数学教师专业水平,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近几年,我们申报、获批、建设了江苏省两届市级乡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育站(以下简称“培育站”)。本文分享这一路走来的思与行。

一、 重构乡村骨干教师培训的组织模式

培育站学员是各辖区未来初中数学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但由于身处农村中学,而且学校规模小、教师少,同伴互助层次不高、外出学习机会较少,专业发展容易陷入瓶颈。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设计了“2+3+2”的总体研修框架,即两块内容、三个步骤、两类方式(详见下页图1)。两块内容,是指理论素养和学科技能。三个步骤,分别是:(1) 诊断规划。通过建“家”,了解学员的所缺与所需,由导师和学员共同制订研修工作“行事历”;每个学员撰写研训计划和个人三年专业发展规划。(2) 创新实施。按照制订的研修方案有序推进。(3) 评价展示。为每位学员建立个人发展档案,在研修结束后进行三年跟踪评价。两类方式,是指集中研训和自主研修相结合,线上交流和线下交流相结合。

这两届培育站工作,我们都采用“双主体”策略:一是导师作为引领主体,整体架构,理论指引,提供机会和舞台;二是学员作为研修主体,自主研究、同伴互学,以课堂教学实践为落脚点,以农村学生为实验样本,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导师和学员的交流互动,主要有三种方式:(1) 长程与短程相结合。平时每月培训一次,每次有一个研修主题;暑期集训两周,穿插进行中期考评并展示成果。(2)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网络培训贯穿始终,学员的作业通过网络提交、导师批阅、交流共享;平时和暑期都围绕主题,进行线下深度研讨与交流。(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阅读,更新观念,提升科研意识,促进学员有意义学习;强化实践意识,每次的作业布置都与教学密切关联,每位导师负责本组学员作业的批阅与反馈。总体而言,培育站工作以“理论学习、研究先行、立足课堂、评价跟进、实践创新、反思觉悟、示范推广”为原则,“导(导师)学(学员)融合”,实现研修机制为导师和学员定向和赋能。

二、 构建乡村骨干教师成长目标“三步走”实施策略

为进一步促进学员实现目标,我们在“2+3+2”研修框架下,围绕教师成长目标,构建“三步走”实施策略。乡村骨干教师的培养主要分为三个培养周期:第一个培养周期属于學员起步阶段,通过“一体三翼”(“一体”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三翼”是“学课标、研教材、想困惑”)的样式,激发内生动力,深度思考和探究“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营造专业成长的绿色生态;第二个培养周期属于学员迈步阶段,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互助”“职场+赛场”和“实践+反思”等样式进一步感悟成长目标,这是“化茧成蝶”的关键阶段;第三个培养周期属于学员箭步阶段,通过“项目引领”“示范辐射”和“成果表达”等样式深度感悟成长目标,引发理性反思,为辐射他人、建好学校贡献力量。

从图2不难看出,“三步走”实施策略首先是指学员发展的三个研修周期,研修主题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循序渐进;“三步走”实施策略也是期待学员所达到的培训效果:从起步到迈步再到箭步,整个成长目标与主题研修内容相对应,从而保证目标准确、方向明确。“三步走”还指组织模式中的诊断规划、创新实施和评价展示,一步一个台阶,助力学员形成研修学习的闭环,早日进入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三、 以“三走三进”推动实践创新

《孙子兵法》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我们的培育过程就好比激流,能带动学员并通过他们的辐射示范形成更强大的“势”,推动我市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展现蓬勃生机。通过两届培育站建设,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即如下的“三走三进”:

(一) 研训主题:走向问题,与时俱进

培训开始前,导师首先就学员的培训需求开展调研。调研发现,乡村骨干教师的需求即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思考力、技术应用力、课程研发力和教学行动力这“四力”不足。聚焦学员需求,我们提出“合作共进、乐学善思”的培训思路。首届培育站,我们确定的研修主题是“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目标是理论素养和技能双提升。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关键词”,为此,第二届培育站,我们确定了一个既有时代感又接地气的研修主题“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课堂的落地生根”。我们一起研讨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梳理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的核心素养“着落点”,用“高立意、低起点”引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各环节。

(二) 能力提升:走向课程,扎实推进

第一届培育站,我们基于研修主题,做到“四有”:一是培训主题有针对性、层进性,符合学员的专业需求和接受能力,让学员真正有收获;二是培训活动有参与性、实践性,多以案例的方式呈现,并让每位学员都能成为“听、说、展、评”的主体;三是任务驱动有深刻性、适切性,每一次培训都布置与实际教学和培训内容紧密相关的作业(如教研论文、教学设计、试题命制、微课制作、实验设计等),激励学员积极思考;四是评价方式有激励性、持续性,举办各类评比、沙龙、论坛、小课题研究等活动,激励学员逐步向名师靠拢。

第二届培育站,我们基于研修主题,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主基调,在教学中努力体现两个对应:一是每节课的知识与核心素养相对应,二是情境、问题、任务、探究活动的设计与核心素养的落地相对应。这样的要求符合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要求,符合学员的专业需求和接受能力,既保证学员有持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让学员深切感受到自己对教材、课堂、学生的理解在改变,课堂生态在改变。

(三) 成果凝练:走向逻辑,延续跟进

两届学员各经过一年的培育站研修后,在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研究张力有增加。例如,我们组织了体现核心素养的章节(模块)教学设计的小组评比,三个学员组先进行组内评比,再推选优秀案例供全员分享。我们还组织了实验教学评比,这些非常态课的比赛和观摩,促进学员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

第二,教学功力有发展。鼓励学员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自觉融入教学实践中,锤炼教学基本功。其中15名学员在各类教学评比活动中脱颖而出。

第三,科研能力有突破。我们组织了若干场高端的专家讲座,指导学员做课题研究、阅读文献、撰写论文及投稿、开展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等,促进学员独立进行案例分析,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开展微课题研究。两届学员共撰写较高质量的教研論文50余篇,30人次主持或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

第四,示范辐射在延续。学员们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员们能主动带领本校或本区域教师进行专题教学研讨活动,努力促成研修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争做新时代的“四有好教师”。

四、 写在最后

每届培育站的研修周期只有一年,但为了进一步了解培育效能,我们对2017年结业的学员做了三年跟踪反馈。有1名学员成长为市人大代表,2名学员担任了区域学科教研员,2名学员走上农村学校校长岗位,3名学员分别挑起了农村中学教学校长的担子;1名学员在全国优秀课评比中获一等奖,4名学员参与了镇江市中考命题工作。

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启示我们: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认真解决一个一个小困难,一定能赢得最后胜利。“走一步,再走一步”,也预示着这些骨干力量将在农村教育岗位上发挥出更为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进而实现人生职业生涯的再加速,跑向事业巅峰,成就美好人生。(庄志红,江苏省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镇江市乡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潘金城,江苏省扬中市新坝中学,镇江市乡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

猜你喜欢

骨干教师研修导师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导师的猫
骨干教师在学校科研中的作用
华容将评选100名骨干教师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构建五种机制培养骨干教师
折腾人的“骨干教师”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
校本研修应避免“四重”“四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