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动力源”助力高质量发展
——记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
2021-02-12周勇
文/周勇
供图/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高速集团创新研究院成立
惟创新者行稳致远。
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高速”)紧紧锚定科技创新发展内核,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大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强对外科研合作……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全力助推山东省“交通强省”建设。
完善创新体制,激发科创活力
2021年4月20日,山东高速集团创新研究院成立,定位为集团“智库”,聚焦“智慧交通”科技前沿,开展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资源整合,促进创新要素聚集成势,全面优化创新生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全国交通行业创新高地。这是山东高速创新体制改革的成果。
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山东高速理顺科技创新机制,建立了适应集团发展战略和自主创新发展的创新组织体系:设立专门科研管理机构——科技创新发展部,统筹集团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组建专职研发机构——创新研究院,进一步积聚科技创新资源;构建“创新中心—创新分中心—科研平台”三级创新体系,形成自上而下全方位的创新局面。
除了机制的“软”保障,还有真金白银的“硬”投入。“十三五”以来,山东高速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超过100%。仅今年1-8月份,就投入研发经费逾16亿元,远超2020年投入总和。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山东高速深谙此理,建立了开放引才和自主培养相结合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积极引入行业高端人才,加强核心技术人才培养。
不仅要引得来,也要留得下,山东高速在“优环境”上下功夫。除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外,又出台《科技创新奖励实施细则(试行)》,完善激励机制,让专业技术岗位价值更有“含金量”,让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名利双收”。
“十三五”期间,山东高速共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128人,其中,杰出人才5人、领军人才27人,人才规模居省属企业前列。
布局研发平台,夯实科创基础
作为制铝大省的山东每年新增制铝废渣近4000万吨,累计堆存2亿吨,综合利用率不足1%,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围绕固废处治这一国家重点技术难题,山东高速充分彰显国企担当,自筹经费8000余万元,主持2项“多源固废协同利用”领域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并依托技术与资源优势建立了山东省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现已建成日产20吨的赤泥利用示范线,推动资源综合利用的同时,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围绕着山东省“十强产业”方向与集团自身发展的需求,山东高速积极为科研人员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布局高水平研发平台。
“十三五”以来,山东高速依托各业务、工程搭建集团级科研平台82家,新增各类省部级科研平台49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初步搭建形成“集团级—省部级—国家级”平台体系架构。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山东高速以科研平台体系建设为抓手,不断集聚人才团队、科技项目、科研经费等科技资源,逐步夯实集团科研基础,形成强劲的创新动能。仅2020年,集团就牵头承担了4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获省科技进步奖4项,授权专利337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0家。
攻关核心技术,集聚科创合力
曾经一段在高铁上竖硬币的小视频,让中国高铁的稳定性震撼世界。据介绍,高铁的平稳性一方面来自于高铁列车,另一方面来自于无砟轨道技术,特别是其核心——轨道板。但该技术长期受制于国外,每年需花费数额不菲的专利使用费。
如今,在山东高速建成了中国规模最大的工厂化高铁轨道板生产基地,拥有目前最先进的轨道板流水生产线,填补了国内高铁装备行业的空白。从此,中国轨道板生产不仅不再受制于人,还节省了成本,提升了质量和生产效率。
这得益于山东高速集团和山东交通学院、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等单位合作开展的高速铁路CRTSⅢ型轨道板流水机组法生产工艺与成套设备研发项目。作为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在取得巨大效益的同时,也显示出山东高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信心与决心。
只有将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有效聚合起来,才能开发更多创新潜力。山东高速积极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形成协同创新合力。
与山东大学合作开展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粉土路基建造支撑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为粉土路基建造和长期性能维护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并实现了标准和工法的海外输出,对于服务“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项目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山东高速牵头开展的“城区超大跨度小净距隧道群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隧道绕避泉域富水岩溶区域及超大跨度水平层状围岩隧道施工的技术难题,有效保障了隧道施工安全,保护了隧址区地下水环境,缩短工期近1年,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项目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已推广应用至泰东高速、鲁南高铁、济泰高速隧道群等建设工程。
加强成果转化,科创落地成“金”
“内智”与“外脑”汇聚,科技创新的硕果累累。“十三五”以来,山东高速共获国家及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等奖项18项,授权专利800余项,制修订各类标准70余项。
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里的研究,“养在深闺人未识”,山东高速还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产业发展主战场。
山东高速依托济青、京沪高速等各类改扩建工程,开展高速公路护栏安全性能提升成套技术研究及转化应用,实现了对旧路拆除护栏的循环利用,已形成10余项专利,研究成果应用于1000多公里护栏提升与改造工程中,降低工程造价2亿余元。
山东高速经过反复试验与论证,研发出反光性能优异、耐久性好的热熔型Ⅲ级持续反光标线,并应用于山东省9个地市、17条高速公路的标线提升工程,成功“点亮”山东夜晚的路。
为公路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山东高速将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现实需求的一个缩影。“十三五”以来,集团各级权属单位积极围绕路用新材料、泡沫铝声屏障、注浆材料及配套技术、传感器芯片、轨道板制造、沥青再生技术、ETC扩展应用以及车道测试系统等100余项成果进行转化,实现经济效益30多亿元。
全国首个高速公路改扩建绿色科技示范工程——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蜿蜒盘旋,中国北方冰冻海域首座特大型桥梁集群工程——青岛胶州湾大桥傲然耸立,世界最大规模八车道公路隧道群——济南东南二环项目隧道群震撼亮相……科技创新在山东高速一个个叫得响、立得住的典范工程上遍地开花,落地成“金”。
放眼量风物,扬帆正逢时。“十四五”开局之年,山东高速将在科技创新上持续发力,升级创新组织体系、聚焦创新重点方向、畅通成果转化渠道,让科技创新的源泉奔流不息,为集团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科技“动力源”,也为新时代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山高力量”。
CRTSIII型高铁轨道板流水线生产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