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课程中鲁迅作品教学探析

2021-02-12刘亚平

时代人物 2021年34期
关键词:篇目大学语文杂文

刘亚平

(西昌学院 四川西昌 615000)

鲁迅作品因其所承载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值得大学生深入学习品悟,多个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也选入了一二篇鲁迅作品。本文围绕“大学语文”课程中的鲁迅作品教学,对鲁迅作品的选取、授课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探析,结合笔者的实际鲁迅作品教学专题案例,提出一些思考和具体教学建议。

“大学语文”课程中鲁迅作品教学的重要性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五四”新文学的重要健将,以及20世纪初最重要的白话文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入人心,重要性和地位不言而喻。中小学语文课堂中,鲁迅及其作品是重要的教学版块,“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流传已久,多次的教材改革,有鲁迅作品退出课本的讨论和争议,尽管数目有所删减,篇目有所调整,但是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数量仍远高于其他作家。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仍是不应当缺席的。温儒敏曾对媒体解释:“新语文课本对名家作品的增减主要考虑其是否适合现在中学生,考虑语文性。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可能太深了,他们读起来不容易懂。”[1]如果说鲁迅的一些作品对于中学生来说太深,那么大学生就更适合也更应当继续深入学习鲁迅作品。

大学课堂中,鲁迅及其作品的教学基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面向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学相关的专业课程,鲁迅及其文学创作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等专业核心课程、“鲁迅研究”等专业选修课程;二即是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类课程“大学语文”,其常用的多版教材都选入了鲁迅作品,尽管此课程未对教学篇目作硬性要求,但鲁迅作品的教学是重要的部分,对学生是极具意义的。大学生的阅读应当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思想深度,语文课堂要求要有语文味,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等,作为通识类课程的“大学语文”,其教学要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鲁迅作品的丰富深刻的思想性以及艺术高度,都会对思想、审美逐渐成熟的大学生带来更多有益的体验和感悟,鲁迅作品包含的哲学性、历史性、社会性、文学性,有利于启发学生对哲学、历史、文化的思辨能力,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加强批判性思维养成,增强社会责任感,感受鲁迅作为启蒙知识分子的“立人”的思想革命情怀,学习韧的持续战斗的精神,感悟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等等。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鲁迅作品的选择

“大学语文”的教学篇目一般按文体分类,选择经典名篇入教材。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现代小说、散文、杂文、散文诗等文体的开拓和成熟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各类体裁的名篇都可用于教学,教师可根据需求,按照教学大纲的主题设计、个人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等选择一二篇目作为现代文学某一文学体裁的经典范本进行教学;另有按主题单元教学的,可结合单元主题和特点,根据鲁迅作品的思想主题或艺术特色来选择篇目,同时兼顾考虑在课程整体教学中文体的平衡;再有,可直接以鲁迅为专题,了解学习鲁迅其人其作品其思想。课堂教学之外,应当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鲁迅其他作品和相关的中外文学、哲学思想的书籍,指引拓展学习资源。

“大学语文”中鲁迅作品的教学可在中小学课文基础上深化、概括或补充拓展。初中教学篇目多表现鲁迅温情、率真一面,如《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故乡》;而高中篇目《祝福》《记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拿来主义》《药》等,他的批判性品格有所体现。

在小说上,中小学教学篇目都选自《呐喊》《彷徨》,在深化学习旧篇目基础上,可概括点拨鲁迅现实主义题材小说的总体特点、思想主题等,加入新篇目如《伤逝》《孤独者》的学习,《伤逝》从一对追求个性解放、婚恋自由的五四青年的爱情悲剧中,思考探索妇女解放道路问题、小资产阶级人生追求问题,对现今大学生仍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启发思考正确的爱情观、经济观,做独立自主的新青年。此外,还可选择《故事新编》的篇目,如《铸剑》《补天》《出关》,让学生了解鲁迅对神话、传说、历史文化故事的思考和解构,在浪漫奇幻的文学想象中,思考其深刻的主题思想,了解和反思相关的历史文化和隐喻批判的社会现实。

散文、杂文中,《朝花夕拾》的温情篇目之外,可加入《二十四孝图》《父亲的病》等的学习,既有儿童视角的回忆,对传统《二十四孝图》提倡的所谓孝道提出天真的疑惑不解,又有对封建旧道德的极端孝道违背“真”的人性(天性的爱)的揭露和讽刺批判,还可与杂文《我们怎样做父亲》结合,文本互涉学习。

鲁迅的杂文众多,很多篇目主题性、时代性很强,可选择《论睁了眼看》《略论中国人的脸》《友邦惊诧论》等辛辣讽刺批判的名篇。除了具体篇目,可将鲁迅的杂文创作实践与他的散文创作观念结合起来,拓展学习《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与课程选入的现代散文中另一类作家的闲适优美的小品文、美文放在一起做观照,感受散文风格的多样化,品味不同语言特色,并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学的功利性特点。在已选入小说篇目教学的前提下,可以不单独学习杂文,而是与小说结合,文本互涉阅读,如《我之节烈观》与小说《祝福》结合学习,深化理解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之一——封建礼教节烈思想对妇女的戕害。

散文诗集《野草》奇诡荒诞,象征意味浓厚,富含哲理性思考,理解难度较大,可作为课外阅读推荐,在学习鲁迅其他的作品及思想后,进一步自主学习。

教学设计与教学方式的思考与收获

文本迁移、专题组合——开放性探究阅读

由于鲁迅作品的深刻性以及大学生应当具有的阅读的广泛性和思考延伸性,鲁迅作品教学不应当局限于教学篇目本身来教与学。在篇目文本细读基础上,应注意设计迁移阅读、文本互涉,或直接在专题中设计作品的组合和对比阅读,获得1加1大于2的效果,文本互涉解读,突显主题,在对比感知的异同中深化相关主题理解。教学内容要注意切合专题的主题重点,有选择取舍,详略得当,不需面面俱到,这既是为抓住教学重点,也是考虑课堂时间限制。

以笔者的鲁迅作品教学专题为例,教学中以鲁迅作品提倡的“韧”的战斗精神的主题为线索串联,选择了《祝福》《伤逝》《铸剑》三篇小说,过程中不是对每篇作品进行面面俱到的教学,而是在深化学习《祝福》的多重思想主题基础上,引出《伤逝》《铸剑》中同样存在的反抗性相关的主题,落脚到提倡“韧”的持续战斗精神的主题上,同时引导对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的理解感悟,并通过鲁迅杂文《春末闲谈》与外国文学作品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这一组中外作品的对比阅读进一步拓展理解。

在学习鲁迅小说或鲁迅专题的开端,结合《呐喊·自序》《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了解学习鲁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道路,理解其创作意图、启蒙思想,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堂上教师采用重点段落展示,穿插到鲁迅的生平经历和关键事件的介绍中,让学生知人论世,更好地理解作品,重点从鲁迅自述其小说取材于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2]理解他改造国民性的“立人”思想情怀。从中引出中学学过的《祝福》即描绘底层农村妇女祥林嫂的不幸悲剧,思考探讨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及小说的思想主题。《伤逝》的切入,抓住几个问题,即作为与祥林嫂阶层不同而同样悲剧结局的子君,身上是否有反抗性?反抗是否彻底?悲剧的原因是什么?结合鲁迅小说《孔乙己》、杂文《娜拉走后怎样》,以及陈独秀的《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让学生理解个人独立包含的经济层面和人格精神层面的要义,以及启蒙和妇女解放道路必须坚持韧的战斗,结合现实反思激励自己。《铸剑》的学习与前一专题“多元文化”中的传说故事的演变传承结合起来,通过故事原型《搜神记·三王墓》,探讨这组古今作品主题的侧重表现,探讨鲁迅创新注入的夸张奇诡的经典情节如人头大战的情节的意图和主题表现力,分析人物形象眉间尺和宴之敖者的新的特点,落脚到兽性的勇猛复仇、咬住就不放的韧的反抗战斗精神。

《春末闲谈》与《西西弗的神话》的对比阅读,不仅是两位作家作品的组合阅读,也是将《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的神话故事与西方西西弗受到惩罚的神话故事放在一起,感悟中西方神话的相通之处,鲁迅和存在主义文学作家加缪对神话人物及行为的解读和再创作,以及其中提倡反抗绝望、积极行动精神的相通之处。这组作品放在第二次课进行,因涉及中西方神话背景和较深刻的哲学思想,学生要提前阅读材料,思考准备,课后推荐更多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专著和存在主义文学作品,指引资源,拓展学生阅读量。大学语文的很多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占比较少,甚至没有。这组中外对比阅读的设计,也有在课程整体教学大纲设计中,加入外国作品教学的考量。

鲁迅的杂文很多都可为其小说做注解,同一思想主题也会散落在不同小说、散文、杂文篇目中,互涉解读很有必要。前文提到《我之节烈观》与《祝福》结合理解是一例。提倡韧的反抗战斗精神这一思想,除了在小说中有正反面形象的表现,在《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娜拉走后怎样》《〈出关〉的关》等杂文以及书信《两地书》、散文诗集《野草》中也有明确观点体现,教学中围绕相关论述做了观点提取和多媒体课件集中展示,让学生加深对鲁迅相关思想的理解,并且让学生课后进一步阅读鲁迅其他作品,自主学习思考:鲁迅是否还有另外的作品和人物形象也强调了这种持续反抗的韧的精神?具体怎样表现的?让学生寻找韧的反抗战斗的正反面形象,并提示《孤独者》《长明灯》《过客》等。

教学手段多样,注意趣味性和启发性

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教师不能满堂灌,讲解要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相结合。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串联和推动各教学环节,设计小组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如祥林嫂之死原因调查的合作探究活动,进行小组讨论和观点辩论。要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进行高效的学生讨论和发言,课前必须做好相关准备,要求学生提前阅读相关篇目和材料,专题性教学建议分两次课,在两次课期间做好课后阅读、问题思考和作业的准备完成,便于第二次课深入探讨,教师必须做好教学材料的提炼,选取重点文本段落进行文本细读、对比理解。

要注重开放式思维的养成,如关于祥林嫂是否是自杀、是否做到彻底的反抗,允许有不同观点,启发学生意识到文学作品的多样性解读,也培养对问题的多角度思考。再如学生对于刑天和西西弗行为的看法,是否认同鲁迅和加缪的观点,能够有自我见解,有理有据论述即可。另外,要向学生强调,注意反思,勿完全以鲁迅或所谓大家、名人的是非观为是非,在阅读学习中要保持批判性思维。特别是鲁迅在各类论战中的观点(一些杂文中的观点),是占有某种立场的,他的某些辩论对手、批判对象,并不是站在绝对对立面,而是立场或角度不同,不能绝对性否定。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涉及的杨荫榆,很长时间内高中语文课本对杨荫榆注释“依附北洋军阀势力,迫害进步学生,镇压学生运动。后因参加抗日活动,被日寇杀害。”[3]人教课标版高中教材直至2019年印刷仍维持此注。学界对教材注释中对杨荫榆的评价是有异议的,多次为其翻案。(注释中的抗日事迹即是在新世纪后的教材注释中才加入。)2020年6月新出版的教育部新编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中册里,本篇课文的杨荫榆注释有了较大改变,没有了“依附”“迫害”“镇压”等字句,改为“以封建家长作风治校,阻挠学生运动……1938年被侵华日军杀害”[4]。教材在调整变化,教师更应当启发学生调整认知并培养客观辩证的思维。可进一步引导,当时的女师大风潮是不同观念、立场在强弱势力较量和利用下被放大了,杨荫榆身为大学校长,强调校风校纪,不赞成学生游行、荒废学业,用心是好的,但处理方法是糟的,引警察入校,使对抗骤然升级,尤为不妥,但说她迫害学生是偏颇的。再结合杨荫榆后期抗日事迹,让学生学会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多角度辩证看待问题。

注释

[1]李江涛:《专家详解中学语文课本为何调整鲁迅作品》,新华网2010年9月10日。

[2]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6页。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4]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39页。

猜你喜欢

篇目大学语文杂文
议题确认 过程组织 篇目对比——基于群文阅读模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画与理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现象学视角下的教材比较研究*——以大陆、台湾高中语文《红楼梦》节选篇目编选为例
也说方志的体例与篇目(设计)及二者的关系(随笔)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