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词之“愁”的家国情怀

2021-02-12

时代人物 2021年34期
关键词:辛弃疾

昝 平

(南充开放大学 四川南充 637000)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而伟大的词人。他之杰出是因为他在两宋词人中创作数量最多而且风格突出,与苏东坡共领豪放派词之风骚,为我们留下了众多优秀的文学遗产。他之伟大是因为他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用整个生命来践行自己精忠报国的志意,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换言之,辛弃疾的伟大,在于他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鲁迅《自嘲》),为艺术而艺术的文人,而是终其一生都胸怀社稷苍生并躬身实践的英雄豪杰。叶嘉莹先生讲,辛弃疾“不仅正面地表现了他忠心报国、收复中原的志意理念,而且艺术地再现了他心灵本质中的那一份深厚强大的生命力”。[1]

如果说苏东坡是居士,其词“是把现实情感‘雅化’到人生根本的高度”[2],人生观更显旷达超脱的逸怀闲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哲学意在教导、引导人们面对挫折失意如何坦然接受、释然放下,那么,辛弃疾则是侠士,其词作始终把现实情感“集中到爱国抗敌的重大主题上”[3],尤显人格的伟大,“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家国情怀更为人们所敬佩与推崇——尤其是在今天。

能文能武真豪杰

辛弃疾是一位难得的文韬武略兼备的全才,受到了同时代众多文人学者的赞誉。谢枋得在《祭辛稼轩先生墓记》里说:“公有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所学皆圣贤之事。“朱熹在《答辛幼安启》里道:“卓荦奇材,疏通远识,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亦脍炙士林之口。轺车每出,必能著名;制阃一临,便收显绩。”作为词史上最杰出的词人之一,辛弃疾不仅创作数量为宋人第一,而且很多名言佳句千古流传,至今仍被人们经常引用,比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等等。

就武而言,辛弃疾从小就勤学善思,对军事侦察、战略计谋等颇有钻研,军事学素养相当全面,堪称可以“上马定乾坤”的领军人才。比如在湖南安抚使任上,他为了组建“飞虎军”,曾大力建造营房、购置军需物质。有人密告他“聚敛”(花费)太多,皇帝于是降下金牌令其停止。此时营房即将完工,只是缺瓦,如果骤然停工则前功尽弃。怎么办?辛弃疾计上心来,一面把金牌藏起来不予公告,一面下令辖区居民快快从自家房屋、水沟上揭两片瓦交来。军营就这样很快建好了。这时他才向朝廷禀报说皇帝的金牌收到了,军备“飞虎营”也盖好了。由此可见,辛弃疾是一位敢做敢为,颇具胆识、很有谋略的真英雄、真豪杰!

对辛弃疾的词的风格,前人有这样一些评论:“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刘克庄《辛稼轩集·序》)“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稼轩词》),是“气魄极雄大”的“词中之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给人的印象,辛词总该是汪洋恣肆、纵横旷达、慷慨激昂、奔放洒脱的,充满了豪迈奔放、沉雄壮阔之美。然而,出人意外的是,《稼轩长短句》六百二十六首词中,竟有一百二十首或明或暗地写到了自己的“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无不在沉郁顿挫、激愤悲壮之中笼罩着深深的“愁”绪。

豪放派大家却似婉约派女子一般伤世感事、愁绪绵绵,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联系到辛弃疾的生平,从他南归前曾经的高光时刻和南归后坎坷多舛的仕宦经历中寻找原因。

“壮声英慨”传美名

1127年,金人(女真族,今称蒙古族)攻破北宋的都城汴京(河南开封),北宋灭亡。金兵撤走后,宗室赵构(宋高宗)重新于建康(江苏南京)应天府立国,史称南宋。1140年5月,辛弃疾出生于山东历城(济南),当时金人统治该地区已经十三年了。当年金人入侵时,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曾携家人南渡,无奈人太多未能脱身,只好留在沦陷区并“仕于金”当了个小官。但他“人在曹营心在汉”,时常教导子孙要不忘国耻,为南归做好准备。辛弃疾十五岁时,遵祖父之命曾“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4]。在《进美芹十论札子》中,辛弃疾曾追忆了祖父带着他们登山临川、观察地形,教导他们将来一定要寻找机会起义抗金,以解君父与金人不共戴天之仇这些往事。

生活在沦陷区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忠义之心与建功之志便伴随着辛弃疾的成长,在思想深处扎下了根。从此,收复中原失地、匡复大宋山河的强烈愿望便与对异族入侵者的痛恨、对受奴役欺凌同胞的同情,以及对南宋“主和”派不思北伐的愤慨等思想交织在一起,成为辛弃疾终其一生须臾不忘的志向报负和行为自觉。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防务空虚,多地出现反抗金人统治的义勇军。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毅然在家乡征召了二千多名忠勇之士投奔起义军首领耿京,并担任掌书记一职参与军事谋划。完颜亮率部攻渡长江时,于采石矶处遭南宋军队迎头痛击,自己被部下乱箭射杀而死,金军群龙无首只得退守北方。这时,沦陷区人民因抗拒金人政权要求预交五年的租税而不断与金人发生冲突,抗金起义的想法潜滋暗长。新登基的金世宗(完颜雍)改变了策略,申明“在山为寇,下山为民”,只要起义人员自行解散就既往不咎。这一招很有效,本就是散兵游勇聚合而成的造反义军于是纷纷溃散。辛弃疾一看情势不对,觉得再不把队伍拉出来的话,必然会被金人全部分化瓦解掉。只有投靠南宋才能站稳脚跟,进而建立起抗金的根据地、大本营。听了辛弃疾这番鞭辟入理的劝说,耿京于是欣然同意率余部人马投奔南宋,并委派辛弃疾即刻赶赴建康向南宋当局面陈归顺之愿。

1162年正月,“奉表归宋”的辛弃疾得到了宋高宗的召见,并被授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职。完成使命北归复命来到山东海州时,当获悉叛徒张安国谋害了耿京并劫持起义军余部投降金人的消息后,辛弃疾怒不可遏,毅然决然亲率五十多人径直驰骑奔向济州(山东巨野),硬是在有五万兵士驻守的金营内将正与金军将领饮酒庆功的张安国生擒绑缚马上星夜兼程回到建康,然后将其斩首示众。如此惊人的胆识和无畏的血性,让辛弃疾名重一时:“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晚年时,他曾这样深情地追念这件风光一时、快意人生的英雄壮举:“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流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这可谓辛弃疾一生中最为踌躇满志的一件事,最为高光的时刻。

命运多舛“归正人”

辛弃疾在南宋朝的仕宦之路也就此开始。

但由于他是从北方沦陷区投奔过来的“归正人”,身份受到猜疑,因而既得不到朝廷充分的信任,又受到了同僚无端的排斥,他提出的中兴大略也因人废言被弃置不予采信。加之他“刚拙自信”“持论劲直,不为迎合”的个性得罪了不少当权者,因此人际关系很僵,不多久,便深感“孤危一身久矣……不为众人所容”,时时“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淳熙已亥论盗贼札子》)。无形而巨大的思想压力和精神包袱从此压在了辛弃疾的身上。

既缺身份认同,又个性太过耿介,人情世故不练达,不善调处人际关系的辛弃疾的官宦生涯因而注定了要起起伏伏、坎坷不顺。果然,南归不久,他很快就被朝廷解除了兵权,改任江阴(江苏江阴)签判的地方初等文官,所率归宋义军也被遣散别处。1163年,即位之初的宋孝宗(赵眘)曾有志于北伐。辛弃疾于是不顾自己官职的低微,不管官场的“潜规则”,越级向皇帝进呈了《美芹十论》为北伐建言献策,从敌我双方政治、军事、经济、地理、战术、用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判,提出了攻守策论,但他的肺腑之言仍不被接受。

要么原地踏步,官职不被提拔;要么屡遭弹劾,多次被放废家居。这便是辛弃疾“归正”后的仕途人生。查阅史料可知,辛弃疾南归后的四十多年里,先后出任过知滁州、江西提点刑狱、建康通判、知江宁府、湖北转运使、湖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福建提点刑狱、杭州司农寺主簿、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等十多个官职。职务固然不少,但正如谢枋得在《叠山集》里概括的那样,都是些“官不为边阃,手不掌兵权,耳不闻边议”的地方副职闲位,从没有被委任过一个地方独当一面的军政要职。

尤其让辛弃疾愤懑又无奈的是,从宋孝宗(赵昚)淳熙九年(1182)至宋宁宗(赵扩)开禧三年(1207),即辛弃疾四十二岁至六十七岁这二十五年间,竟有整整二十年是被迫“退休”、废置家居的,其间虽两次被起用,但时间都很短暂,致使“英雄江左老”(《满江红》),抑郁非常、苦闷非常。具体情况是: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赈济饥荒,辛弃疾“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人四处去购粮赈饥,同时下令:“闭粜(有粮不卖)者配(充军发配),强籴(囤积居奇)者斩。”那些粮食投机者便谗毁他“杀人如草芥,用钱如泥沙”,朝廷中那些平素与辛弃疾有嫌隙的人于是趁机将其罢官,斥逐其“退休”家居。十年后,辛弃疾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为了加强海防,他下令修建“备安库”,并拟定了“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等防范海盗、外敌偷袭的举措。谁知“主和”派以“残酷贪饕,奸赃狼藉”为名再次弹劾他,迫使他又一次“退休”回家待了八年。1203年夏,已是“谗摈销沮,白发横生”的辛弃疾再次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两年后又知镇江府。镇江位于长江南北与敌人交界处。辛弃疾察看地理后即加紧备战,搜集了很多钱财,为军士置备了盔甲军装,还派间谍乔装打扮深入北方金营探听虚实。谁知他再次被人以“奸赃狼藉”“好色贪财,淫刑聚敛”之名诬陷而被罢官,彻底“退休”回到了铅山(江西上饶带湖)家居。此时距他1162年“归正”已经四十三年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这个时候写下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垂垂老矣的辛弃疾以古代名将廉颇自比,念兹在兹的仍是据鞍上马、冀求一用的不死雄心。这次放废家居后,辛弃疾的身体便每况愈下。宋宁宗(赵扩)开禧三年(1207),壮志未酬、满腔憾恨的辛弃疾在极度的无奈与无望中离开了人世。

如此蹉跎岁月、折腾人生,对“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立志“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建康史致道留守席上赋》)的辛弃疾来说,该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终于,满腔积怨、忠愤难平的辛弃疾忍不住地喊出了按捺已久的心声:“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怀抱难申的不甘心愿、憋屈苦闷的无奈情绪可谓浸淫纸背、直抵人心!

晚年时,辛弃疾偶然读到了抗金名臣陈康伯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十月为宋高宗所草的亲征诏书。读后他异常激动地写下了这样的感慨:“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初,可以无事仇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此虏犹俱存也,悲夫!”(《宋史》卷四0一)意即诏书虽写得好,“读者痛愤,闻者流涕”,然当用之时未用,今天再读已是时过境迁,只能使人唏嘘叹惋。辛弃疾的这番感慨真切地寄寓了本人生不逢时之感。[5]

辛弃疾去世后,与之有过交往的理学家朱熹对他坎坷多舛的人生际遇表达了深深的惋惜与同情:“今日如此人物,岂易可得。向使早向里来,有用心处,则其事业俊伟光明,岂但如今所就而已耶!”(《答杜叔高书》)

矢志报国留青史

生活是人生最好的老师。辛弃疾从少年时的“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晚年时的“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正缘于他饱经蹉跎、倍尝挫折的生活经历。是啊,当年的辛弃疾血气方刚、激情万丈,驰骋烽火疆场、转战塞北江南,是何等的风光快意!然而南归四十多年了,国仇家恨未报,“归来华发苍颜”(《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旌旗未卷头先白”(《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如今只能“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诸事不遂之时,辛弃疾甚至想到了“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这多么令人嗟叹啊!

徐犰《词苑丛谈》引黄梨庄语云:“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可谓一语中的。

辛弃疾之所以名垂青史,文学作品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与一般文人不一样,他不论个人的处境际遇如何,都能把“小我”的进退得失置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这个大的格局中权衡与考量,爱国之情总是那样的挚烈旺盛,报国之志总是那样的坚定执着。他独具的弓刀游侠的英雄气质和戎马沙场的血性豪情,捐躯报国的赤胆忠心和气吞骄虏的英风豪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永远具有强大的人格感召力和精神鼓舞力。屈原诉说自己忠君爱国“虽九死其犹为悔”(《离骚》),杜甫坦言自己忧国忧民好比“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屈原、杜甫一样,辛弃疾忠义奋发的报国志意就像葵花、豆藿永远向着太阳一样,可谓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正因为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所以他才如此“固执”地坚守自己的志意,虽屡遭挫折、频受打压却从不后悔、从不退却,初心始终不渝,使命终身不改。叶嘉莹说:“他跟杜甫是一样的,虽然偶然在他们的诗词里说到‘退’,说到回老家,可这都是反面的话。他们是坚持实践和实行他们的理想和志意的。……辛弃疾一生也没有忘记收复自己的故乡和故国,他是坚持要进,而不是要退的人。”[6]确实,在辛弃疾的词中,尽管也有对自己频遭排斥、壮志难酬的怨愤之语,但更多的还是对异族侵略者践踏河山、欺凌同胞的仇恨,对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悲怆,对南宋小朝廷无心北伐、偏安一隅的愤慨。这一切的一切交织混合在一起,乃是辛词多“愁”的根本缘由!

时势造英雄。英雄的历史使命就是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复兴而奋斗终生。辛弃疾的历史使命就是抗击外敌侵略、收复故国江山。唯其收复故土的志意始终不渝,坚持抗敌的信念才那样强烈:“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此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甫见和再用韵答之》)“看依然、舌在齿牙牢,心如铁。”(《满江红·送汤朝美自便归金坛》)品读这些词句,辛弃疾矢志回天、精忠报国的赤胆忠心历历如在眼前!《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一词更是充满了英雄的乐观主义情怀:“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人们都说“愁”能使人的头发变白,那么,白头沙鸥应该一身都是“愁”了吧?但是,你看它冲破烟云雨雾、展翅奋飞的英姿,又何曾有半点儿“愁”?这多么令人敬佩啊!——这何尝又不是辛弃疾自己不论处境如何,都能不为个人得失进退所困,始终心系社稷苍生,凌云健笔抒写慷慨激昂、雄杰豪迈的爱国华章的生动写照呢?所以我们要说,辛弃疾的“愁”中蕴含着重大的社会主题,那就是:家国情怀、使命担当。

今天,多多阅读辛弃疾激昂豪迈、深沉执着的词作,感受其中所蕴含着的充沛的家国情、不懈的奋斗志,必然会润物无声地陶冶我们的心灵,浸润我们的情感,提升我们的境界,从而强化我们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更好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槲奋斗!

猜你喜欢

辛弃疾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辛弃疾是一名剑客
《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书法
辛弃疾作词限酒
辛弃疾学不了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