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虚无主义述评及其思政应对

2021-02-12

时代人物 2021年34期
关键词:历史事实虚无主义历史

赵 箭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通学院 陕西西安 710026)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史学也极为发达。梁启超先生认为:“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1]我国古代就有秉笔直书的史学传统。齐国大臣崔杼弑其君齐庄公后,“齐大史执简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2]从齐太史群体到晋太史董狐,再到司马迁,历代史官一直承续秉笔直书的著史传统,将历史的客观性推崇到比肩生命的地位。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历史学家都能做到这一点。近代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一条从频繁作历史翻案文章,到否定传统文化,再到否定现行社会制度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发展的脉络。

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钱穆先生认为所谓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以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使彼满意”[3],郑师渠先生则做了更为细致的总结,他认为: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社会思潮和思想倾向,其特征主要为:一是否定历史的价值,尤其对本国的历史缺乏应有的敬意,一味抹杀,以为一无是处;二是借口历史认知存在相对性,随意歪曲历史真相,抹杀历史认知中既有的真理性,陷人了相对主义。[4]

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眼中,没有是非对错,没有评判标准,试图用“人性”“普世价值”模糊价值判断。例如,为了否认近代中国民族革命,他们常以战争带来人员伤亡来抹杀其正义色彩,而忽略了更多人为此获得的解放的事实。

除了模糊价值判断之外,历史虚无主义还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历史都由偶然性构成,否认历史发展规律。例如1919年5月4日当天的学生运动的发展走向的确有偶然性因素,但后来“五四运动”的发展则远远超出了用偶然性可以解释的范畴,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满情绪的强烈控诉。历史虚无主义者“不仅虚无客观的历史事实,虚无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历史发展科学规律,就连发生在不远处的、最基本的史学常识也不顾。”[5]

历史虚无主义的源起

在传统历史学的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不仅有“秉笔直书”的史学传统,也存在“曲笔”“为尊者讳”的情况。当然,这些情况还谈不上“历史虚无”,只能说是在刻意掩盖一些部分历史事实,通过后世历史学家的研究,许多湮没已久的历史事实依旧可以重现天日。而历史虚无主义则不同,它是在原有历史基础之上,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蓄意进行的再解读、再加工乃至否定历史事实的主观行为,对历史的篡改远远大于传统的曲笔,其危害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我国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文化的过度否定。新文化运动时期,出于反封建的目的,许多学者在批判传统文化时走向了极端,出现了“倒洗澡水时把孩子一同倒掉”的情况。故而在其后的二十年间,“全盘西化”的口号响彻思想界。当然,民国时期的实证主义史学传统还是比较盛行的,这一时期更多表现为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与危机意识,它的重点也不在否定历史事实本身。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极为重要的“解构主义”对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性。在解构主义历史学者看来,真实的历史无法重现,只有文本的记载,所以历史学只不过是对文本的解读,而文本本身又不能反应全部的历史,最终没有真正的历史,历史学被消解了。后现代主义反对一切宏大叙述,他们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探讨看成是一种宏大叙述,并加以反对。从后现代主义史学出发,一些学者采用更极端的方式,利用历史话语权的叙述达成某种意图,最终走向了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与变种

历史虚无主义在微观历史层面,玩弄概念,碎片化历史,虚无事实。为此,他们首先要实现的就是消解历史的严肃性,为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就要使历史娱乐化。八十年代以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戏码粉墨登场,在戏说历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普通民众对封建旧社会的印象。其次,通过对事实的重新解读,实现对历史话语权的争夺,近年来十分过火的历史翻案风就是明显的例子。最后,历史虚无主义者不满足仅仅停留在传播层面的历史,开始介入到历史研究领域。强调运用新方法、新视野,并企图取代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一发展动向引起了史学界的高度警惕,在2005年时,中国史学界开展了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集中批判,目前这一批判运动依旧在进行的过程中。

从宏观层面来看,后现代主义思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之后,在我国青年学者当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饱受文革迫害的部分知识分子出于对建国后30年不正常政治生活的不满,滋生出了一种否定毛泽东思想的思潮,“告别革命”应声而起,进一步发展为否定前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潮。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这一思潮发展为否定马列主义,否定中国革命的合理性,否定改革开放,从而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为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历史虚无主义所谓“解构”批判

文化虚无,否定意识形态

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最终目的不在否认历史本身,而是借助对历史的否定,达到否定一国文化的目的,正如龚自珍所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首先要摧毁的就是代表民族精神的中华传统文化,将植根于普通大众的传统文化连根拔起,进而全面引入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又有了新的发展动向。他们倒打一耙,将马克思主义定义为历史虚无主义。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最高发展阶段共产主义的论述是一种虚无的、不可能实现的历史终结论,并将历史的终结定义在战后高度发达的福利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的序言中断言:西方社会的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因此构成了“历史的总结”[6]。近四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事实证明了了这样的荒谬论断不值一辩,也让我们看清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居心叵测。

如果将一个国家比喻为一颗大树的话,那么传统文化就是树的根基,意识形态则是树的主干,历史事实就是树的枝叶。对历史事实的歪曲、解构,则是对枝叶的任意裁剪;通过否定意识形态,就可以把树拦腰截断;而通过虚无传统文化,就是将传统文化的大树连根拔起,这样就可以达到全盘西化的目的,而实现对中国的和平演变,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险恶用心可见一斑。

文本解构,消解历史严肃性

历史虚无主义将文本解构发展到了极致。例如,通过对民国相关人物的回忆录和文章的怀旧叙述,认为那个时代大师辈出、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甚至将民国推崇到中国历史最辉煌的时代。而罔顾那时候的中国人民一穷二白,强权可以任意消灭异己的历史事实。在民国时代,我们都没有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甚至都不能造一辆自己的汽车。这些论调都源于对文本的重新解构,是一种“创造的历史”。

许多历史研究者秉承一种浪漫主义的诗性史观,片面、代入式地看待问题,从文本中编织出美好的历史画面。正如朱本源先生总结的:“浪漫主义历史思维主要用移情作用和诗的想象,代替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抽象理性,去认识历史的本质”[7],从而“不可避免地使历史家们把自己的世界观或某种社会—政治观念带到历史研究中”[8]。在这里,历史俨然成为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展示给人们的只是研究者想要表述的部分。

除此之外,文本解构还表现为对历史的娱乐化叙述,一切历史都是为了娱乐及好玩。例如,当下流行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这个历史挺靠谱》等畅销书,完全为了迎合大众玩的心态。上述书中大量虚构人物对话,对历史事实进行文学加工,完全没有了古人凭今吊古时“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历史凝重感,只有快餐式的消费以及纯娱乐化的解读。殊不知,在这些不负责任的文本解读过程中,历史的本来面目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从而最终消解了历史的严肃性乃至历史事实本身。

颠覆翻案,解构传统叙述

虚无主义者惯用的手法是用现代人的眼光苛求过去,用片面、孤立的分析方法看待历史事件。为此,开展了颠覆传统叙述,抢夺历史话语权的活动,为负面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翻案。例如,将汪精卫的投日卖国、建立伪政权,解读成“曲线救国”,而没有看到汪伪政权下的残暴统治;将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的动因归咎于中国人不懂国际运行秩序或国际法,而没有看到当时所谓国际秩序本身就是一种帝国主义间不公正的霸权游戏。

而对待过去正面的历史人物,则做了一番重新解读,或者刻意摸黑。例如把岳飞抗金、文天祥以身殉国的历史看成是阻碍民族融合的逆流。这都是罔顾当时历史环境,从今人角度出发解读历史,目的是为了消解爱国主义精神、模糊是非正义。再如抹黑早期革命先烈的革命动机、质疑邱少云的牺牲、否定雷锋精神等活动,其目的就是颠覆传统叙述,从而达到瓦解传统公信力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尊重正常的学术研究,也尊重历史研究中对过去一些不合理提法的修正,这都是学科发展的正常活动。但对于不讲事实,捕风捉影的翻案风气要进行旗帜鲜明的斗争。

与历史虚无主义积极斗争

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对大众的思政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在当前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情况下,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具有传播迅速、范围较广、迷惑性强等特点。许多错误的观点在青年群体中流传开来,各种雷人论调层出不穷。极大的混淆了视听,侵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严重的甚至威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此我们要采取措施,有步骤的开展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

坚持唯物史观的正确指导

一般的历史虚无主义论调不堪一击,然而当他们介入历史研究当中,在丰富史料的建构下的观点却有很大的迷惑性。然而,由于断章取义,任意摘取自己需要的史料进行解读,他们往往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唯物史观指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9]我们要在唯物主义史观的指导下研究历史,要运用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与历史虚无主义者做斗争,从而在学理上拆穿他们所谓的“最新研究”的谎言。

在微观历史事件上,由于实证主义史学的抵制和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有限。然而在宏观历史叙述层面,历史虚无论点则有着广阔的受众面。例如,部分学者认为中国近百年的革命道路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走渐进式的改良道路;再如,一部分人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第三国际输出革命的产物,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偶然等等。以上的论点都是罔顾历史发展规律,从唯心史观出发研究历史的结果。唯物主义史观告诉我们,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并不足以改变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国的革命道路是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的结果,决不能用今人的观点假设历史。

用历史事实回击

对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利的回击就是用历史事实说话,这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普遍的软肋。无论何种虚无论调,在铁一般的历史事实面前都将变得不堪一击。针对历史虚无主义者散布的各种不实信息,我们要用实证主义的态度,运用各种史料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那么历史虚无主义的丑陋把戏则会不辩自明。例如,针对他们提出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游而不击”的荒诞论点,我们要拿出数据说话,进行有力回击。又如,针对历史虚无主义者编织的“民国黄金时代”迷梦,我们要通过史料研究,全方位的展现民国的社会面貌,打破这种孤立、片面的观点。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10]在针对大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思政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及革命历史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一块,这一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在与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我们要有理有据,稳扎稳打,从而达到即揭穿了它的险恶用心的目的,又实现了对普通大众的教育。

猜你喜欢

历史事实虚无主义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论历史事实与文学表达的关联性
“历史理解”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