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幼儿劳动教育的深层密码
2021-02-12黄晓霞
黄晓霞
幼儿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的手脑共同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劳力上劳心,手到心到才是有意义的做。”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是顺应了幼儿“好动”“好奇”的天性,能够有效增强幼儿对世界的认识与感知,还能提升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这与建构主义理论极为契合。该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一定的情境,借助学生自身经验的积累以及知识获取完成学习的过程,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儿童劳动教育的目的一是让儿童增强自立能力,二是通过劳动让儿童获得真知。本文结合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幼儿园开展的“大班劳动日”活动,总结了基于生活元素的劳动教育实践方法,希望能够为其他教师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所谓“情境”,指的是与学习目标密切联系,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场景。大班幼儿基本具有一定的自我服务能力,因此,笔者研判现阶段更多的是要培养大班幼儿为他人服务、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培养其好奇好问的性格,鼓励其表达内心的需要和兴趣;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大班幼儿动手动脑、发现创造的能力,促使幼儿在自主探究和创新实践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
笔者让幼儿自主讨论选择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形式。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积极地建言献策,提出值日服务、小小教导员、小小清洁员等劳动教育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形式有的可以长期实施;有的可以作为某一日的专题活动予以开展;有的可以由个人来完成;有的则可以让全体大班幼儿参与其中。最终,笔者决定首先开展适合全体参与的劳动日活动——邀请大班幼儿一起做卫生。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教师作为促进者,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基于学生自身的经验引导其关注生活,引导其根据自身原有的经验延伸与发展新的价值点。
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协助,幼儿可以完成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实施任务分解和分工,与同伴共同完成阶段性的任务。
例如,在劳动日活动的规则制定与分工环节,大部分幼儿都出色地完成了协作讨论。以往的活动中,通常是由教师仔细地说明分工方案,幼儿照其执行,而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幼儿在执行过程中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在劳动日活动中,笔者从分工环节就尝试将决策权交由幼儿,让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然后提出相关对策。笔者拿出幼儿园的卡通地图,然后询问幼儿认为有哪些区域需要打扫。有的幼儿说:“玩沙池里有一些杂物,有时候会硌到脚,需要清理。”其他幼儿纷纷赞同,并踊跃提出“旁边的小车也需要擦一擦,有时候用手可以摸到灰”“戏水池也需要清扫,每天风吹日晒,有一些垃圾被风吹到水池里去了”“还有滑滑梯、长廊、秋千、草坪上的杂草……”等意见。随着讨论越来越热烈,幼儿计划劳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全面。
关于打扫区域的讨论告一段落后,一名幼儿提出了分工合作的意见,并将自己从家长处学到的分工方法分享给大家:“睿睿长得高,他可以擦比较高的地方;女孩子細心一些,可以去清理沙水池。”
幼儿的讨论结合了自身生活经验,在地图上逐一指出在自己认知范围内所有需要打扫的区域,随后在区域大致划定后商讨了工作量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分工协作的办法,在分工时又参考了身高、性别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制订出了较为完善的计划。由此可见,劳动教育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会话与协作是相辅相成的,也是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辅助措施。幼儿能够通过会话将自己的经验与知识向周边幼儿传递。
开展会话是推进劳动教育活动的有效措施。在幼儿会话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如抛出问题“这样做能不能行呢”“还有更好的方法吗”等,以逐层深入的问题启发幼儿自己寻求答案,激发和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并在此过程中,将幼儿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有效结合,使幼儿的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得以协同发展,促进幼儿劳动能力与实践水平的同步提升。
意义建构的实质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归纳总结劳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掌握劳动的方法、规律以及认知劳动的重要意义。劳动是一种奉献,更是一种分享。幼儿在活动中可以交流自己的经验,分享自己的情感。“我在清理杂草时,觉得杂草太多,可是后来小伙伴帮我一起拔,大家很快就完成了。”“水池好难刷,只一会儿我的手就酸了,后来朋友们来帮忙,我就不觉得累了。”这些反映出幼儿知道了合作的重要性。“我在擦大型玩具的时候差点滑倒了,乐乐告诉我要用手好好抓住,于是我就一只手扶好,用另一只手去擦。”这反映出幼儿在劳动过程中明白了要注意方式方法。结合劳动的过程,幼儿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后续劳动活动开展的建议,如“我们还可以帮忙清除马路旁的缝隙里的小杂草”“下次劳动日时间可以更长一点,我们要做更多的事情”等。
意义建构的过程,其实是对整个活动进行反思的过程,也是提炼和升华活动意义的过程。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幼儿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了劳动要注意方式方法,还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如何开展劳动的建议,这达到了本次劳动教育活动的预期成效。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逐步理解了劳动的内涵,树立起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积极的劳动态度。教师在开展劳动日活动时不仅要致力于培育幼儿正确的劳动观念,更要引导幼儿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生成一种“新劳动”方式。
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家庭要发挥好基础作用,学校要发挥好主导作用,社会要发挥好支持作用。家庭、学校、社会要通力协作,促使儿童在生活中劳动、在劳动中学习,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幼儿能在学习和游戏中开展劳动,并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劳动日”体验活动时,应从实际生活出发,促使幼儿在劳动过程中集思广益、亲身体验,在实践中认识到劳动的价值。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北庄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