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021-02-12鲍静
鲍静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特殊儿童作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得到关注与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积极心理学理念的主要内容,并探讨了其对特殊儿童群体产生的积极作用。
心理学从诞生以来,一直扮演着治疗心理疾病,关注人群心理健康的角色。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将心理学定义为以治疗心理疾病为目的学科,忽略了健康的心理与人格的培育。这一问题在20世纪末被西方心理学者发现,以Seligman为发起人掀起了研究如何积极建立人类的活力与美德的思潮,即积极心理学理念。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倡导用更开放、积极的态度鼓励人类,激发人类的潜能与价值,主张引导人类远离心理疾病,其内容如下。
(一)关注个体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主张关注个体的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学注重个体记忆中的积极体验,了解个体面对当前事物的需求,探索个体对未来发展的希望与期盼。积极心理学将重点放在个体的主观幸福上,从主观幸福出发,寻找使个体更幸福的方法,从而帮助个体建立健康的心理环境,远离心理
疾病。
(二)关注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注重培养并发扬人性的优点。积极心理学极力寻找个体潜在的优点,如好奇心、真诚、爱、勇敢、宽容、感恩等。积极心理学希望从个体潜在的优点出发,对个体的心理进行正向鼓励,从而提高个体的现实能力及潜在能力。
(三)关注积极社会环境的营造
通过社会新闻或心理学相关案例可以发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对人的心理状态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积极心理学认为,有必要为个体提供温暖的生活环境。温暖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指的是对个体足够尊重、足够接纳和足够理解的环境。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一直备受争议,国内外的研究学者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例如,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或职业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而在我国学者林崇德的《心理学大辞典》一书中将心理健康标准概括为两个基本方向,一是“众数原理”,二是“精英思路”。众数原理可以简单理解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群体的大多数人相符,个体能够适应主流社会并得以生存;而精英思路是指个体能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影响社会甚至改变规则,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总的来说,应该从“适应与发展”两个方面来评价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评估也应从“适应与发展”的角度出发。但需要注意的是,特殊儿童是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的一个群体,故对其进行心理健康评价时需更加注重细节。评价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点:①能接受自身的缺陷带来的生活困扰,能克服由此产生的自我消极评价和自我否定的想法;②能够发展出补偿自身身心缺陷的功能,以尽可能地适应社会;③能够适应生活,表现出韧性、意志力,并保持乐观心态;④能感受到并感恩来自各群体的支持与帮助;⑤能积极寻找外界支持,以促进自身发展;⑥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积极心理学强调通过环境的搭建正面影响个体的情绪,从而使个体远离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教师或管理人员会及时表达对特殊儿童的欣赏和关爱,看到学生的闪光点,这有助于提高特殊儿童的自信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传统的心理教育往往“主矫治,辅发展”,以现存问题为中心,并提出解决方案,未能关注个体的成长过程,而积极心理学注重发展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致力于帮助个体发展潜力。
(一)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特殊儿童的积极心理建设主要围绕如何使特殊儿童正视自身缺陷这一问题展开。教师要培养特殊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引导特殊儿童不再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缺陷上。
(二)注重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体验是指通过活动或事件让参与个体接收正向的情绪反馈。简单来说,即个体参与某个活动之后,收获了快乐、自信、感恩等积极情绪。由此可见,教师或管理者应该从特殊儿童的需求出发,积极策划相关活动,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有效提升特殊儿童的积极情绪体验。为提高特殊儿童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应安排贴合特殊儿童兴趣且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针对一些肢体残疾的儿童,教师可以举办朗诵、绘画、作文、音乐等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挥自身优势,进而产生积极情绪体验并建立信心;针对心智有缺陷的儿童,教师可以多举办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家庭活动,使其在力所能及地回馈社会的过程中,肯定自身价值,增强自信心。总而言之,教师要通过策划活动帮助特殊儿童发挥自身能力,使特殊儿童感受自身所能带来的价值,从而建立自信或幸福感,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特殊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相关工作者应对其生活及心理状态给予更多关注,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并及时对其进行干预和指导。同时,相关工作者要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为特殊儿童创造积极的成长环境,正向激励与影响特殊儿童,帮助特殊儿童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其健康、自信、快乐地生活,进而在未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作者单位:新沂市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