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整合湿地自然资源 优化自然主题教育活动

2021-02-12盛丽

幸福家庭 2021年20期
关键词:阳湖幼儿教师植物

盛丽

自然教育是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教师利用自然资源设计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基于此,本文以整合湿地自然资源,优化幼儿园自然主题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分析如何通过湿地自然资源优化自然主题教育活动,并结合笔者所在幼儿园的实践经验,总结具体的优化方法。

自然主题活动指将幼儿置于自然环境内,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观察、探究自然事物的活动,其具有连续性、自然性、发展性的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因此,教师应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优化自然主题活动。

在自然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中,自然环境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教育成效。湿地是由动植物、微生物及湿地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适用于幼儿园的自然主题教育活动。在实际的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可以以湿地为背景,整合湿地自然资源,开展自然主题教育活动的优化工作,以强化教育成效。幼儿园通过整合湿地自然资源优化自然主题教育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落实幼儿教育要求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让幼儿体会自然的魅力,培养幼儿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发展幼儿喜爱动植物、喜爱大自然、喜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培养幼儿探究自然的热情,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湿地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教师利用湿地自然资源优化幼儿园自然主题教育活动,可满足上述要求,提升幼儿教育的水平。

(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教师整合湿地自然资源,可丰富幼儿园自然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为幼儿提供更多接触自然的机会,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深化幼儿对家乡湿地资源的认识,促使幼儿形成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同时,在幼儿探究不同湿地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可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素养,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一)湿地资源调查

湿地自然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应避免突兀,教师应带领幼儿逐层认识湿地自然资源,从而进一步增强幼儿对于自然生态的认知。笔者所在的世茂幼儿园地理位置优越,距离幼儿园700米处有暨阳湖湿地公园,我园以暨阳湖湿地公园为开展自然主题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开展湿地自然主题活动时,教师可带领幼儿前往暨阳湖湿地公园,让幼儿自主探寻湿地资源。暨阳湖湿地公园内涵盖景观湖、沼生湿地林、矮木湿地及沼泽等多个等级的湿地生态系统,教师可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幼儿分组,引导幼儿自主记录各个湿地生态系统内的自然元素,如昆虫、飞鸟等动物类湿地资源或者花草树木等植物类资源,通过调查探索湿地资源,幼儿能初步掌握湿地自然资源的相关知识。暨阳湖湿地公园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沼生湿地林资源丰富,幼儿通过实地观察发现沼生湿地林地形相对曲折,会在兴趣与好奇心的驱动下自主探索自然环境,提高了自身的观察能力。

完成湿地资源调查活动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所观所感所闻绘制《湿地资源地图》,以调查活动为基础,开展绘画、手工活动,进一步深化幼儿对湿地自然资源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湿地资源配对”活动,引导幼儿手工制作湿地资源元素,如各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动植物等,将其制作成立体手工,以绘画的形式呈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大致全貌,引导幼儿将典型动植物的立体手工配对到湿地生态系统中,让幼儿协力完成立体化湿地资源地图的制作,促使湿地资源调查活动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合理选择活动主题

在完成湿地自然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幼儿特点和自然资源优势入手,综合分析二者的适配性,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合理设计幼儿自然教育活动的主题,切实发挥自然教育的作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小班幼儿的年龄相对较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个人行为易受情绪控制,喜欢模仿身边的人,观察力和社会性有待发展。基于小班幼儿的特点,幼儿教师可以将湿地自然资源引入幼儿园,以湿地自然资源为基础设计幼儿区域活动,组织幼儿参与种植、养殖类自然主题教育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内建设小花园,用于移栽暨阳湖湿地的常见植物;建设小菜园,用于种植生活中的常见蔬菜;建设迷你动物园,用于养殖暨阳湖湿地的常见昆虫等。教师要通过动手实践活动,给予幼儿更为直观的体验,以湿地动植物培育活動为纽带,衔接湿地自然资源与幼儿自然教育。

中班幼儿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其运动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有所增强,活泼好动、喜爱游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为满足中班幼儿的探索心理,推动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幼儿教师可以设计多项自然教育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以沼生湿地林为基础的自然探秘活动,以湿地柏小岛为基础的自然生存活动,以低湿地为基础的自然收藏家活动等,组织幼儿自主探索湿地环境,加强幼儿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促使幼儿在各项探索游戏活动中收获成长。以“小小自然收藏家”活动为例,该活动的核心在于收藏湿地环境中的叶子、茎秆、花朵等,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自然喜好捡拾落叶、落花,并将其带回幼儿园制成标本。在幼儿捡拾、采集落叶落花时,教师要提醒幼儿不可乱摘花叶,要让幼儿认识到植物同样拥有生命,培养幼儿的生命意识。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定期观察落叶、落花标本的变化,让幼儿直观地感受标本与真实动植物之间的区别,在自然教育基础上引出生命教育,引导幼儿学会尊重生命。

大班幼儿的个性更为突出,具有集体责任感,社会性和观察力显著提升,具备一定的情绪调节能力,好学乐问。基于大班幼儿的特点,幼儿教师可以提高活动难度,增加任务复杂度,扩大幼儿探究自然的范围,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例如,在以湿地柏小岛为基础的自然生存活动中,中班幼儿以基本的寻找水源、认识植物为主,而大班幼儿则需要通过协调配合、合作完成生存任务,这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合作意识。

(三)多元实施主题活动

在完成幼儿园自然主题教育活动设计的基础上,幼儿教师应做好活动规划工作,事先预计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在自然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期间,做好活动安排,适当干预幼儿的自主活动,以保障幼儿自然主题教育活动的有序进行,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下面以世茂幼儿园举办的园外实践活动和亲子活动为例,分析幼儿教师应如何优化实施自然主题活动。

1.园外实践活动。在园外实践活动中,幼儿会表现出较高的活动热情,喜欢在湿地中乱跑。因此,幼儿教师应在活动前做好规划安排,告知幼儿活动的注意事项,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保障幼儿的人身安全。同时,为切实发挥湿地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实施高质量的幼儿自然主题教育活动,幼儿教师还应有效控制活动过程,引导幼儿与湿地自然环境进行深入互动。

例如,在沼生湿地林的自然探秘活动中,幼儿教师根据大班幼儿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运动能力进行科学分组,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让幼儿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活动任务。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带领幼儿有序进入沼生湿地林,逐一观察沼生湿地林的植物特点,欣赏植物特色,为幼儿与植物合影。为了让幼儿深入观察沼生湿地林植物,教师给每个小组都布置了探秘任务,让每个小组负责一种植物的觀察,要求幼儿详细填写教师发放的记录单,记录单内容包括植物名称、植物外观、植物特征、植物形态、根部特点、生长环境等,教师要引导幼儿全面观察、探索植物特征,培养幼儿探索自然的热情。在幼儿探秘完成后,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各小组幼儿逐一观察所选的植物,由对应小组展示观察成果,教师进行补充,并解答幼儿提出的相关问题,帮助幼儿集体建构自然知识,明确湿地植物的作用,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及观察能力。

2.亲子活动。在幼儿园亲子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以湿地自然资源为背景,提供给家长与孩子互动的机会,加深彼此的感情联系,发展幼儿的情感,促进幼儿发展。基于暨阳湖湿地公园的自然资源优势,世茂幼儿园实施了以下亲子活动。

第一,科普活动。幼儿教师带领幼儿与家长共同参观暨阳湖湿地公园的各个湿地生态系统,向幼儿及家长介绍了湿地公园的增氧、吸附等作用,帮助家长及幼儿了解水质净化的过程。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家长与幼儿通过拍照的方式记录各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并为暨阳湖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设置专属档案,为图片编写解说词,加深幼儿对自然环境的认识,让幼儿了解水质净化的原理,培养幼儿对科学、自然的探究热情。

第二,体验活动。幼儿教师根据暨阳湖湿地公园的湿地自然资源地图,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了不同的旅行路线,由家长带领幼儿游览暨阳湖湿地公园,在教师指定的景点打卡,帮助幼儿获取自然知识,丰富幼儿的游玩体验,并引导家长与幼儿构建亲子旅行档案,记录旅行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自然主题教育活动中,湿地自然资源具有丰富的自然价值与教育价值。幼儿教师应全面整合湿地自然资源,合理设计活动主题,优化实施主题活动,以提高幼儿园自然主题教育活动的系统性及完整性,更好地开发湿地自然资源,强化湿地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世茂幼儿园)

猜你喜欢

阳湖幼儿教师植物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阳湖拳茅山派传承及发展现状分析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陕西省渭南市卤阳湖盐碱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玩水上步行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