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合唱声音共鸣训练的教学策略
2021-02-11张纯华
张纯华
【摘要】合唱中声音共鸣问题,是合唱艺术的重要技术环节,也是合唱艺术能否达到高水平的关键所在。通过声部声音共鸣训练让女合唱队员声音拥有优美婉转、圆润华丽的音色、男合唱队员声音拥有金属感,宽厚结实、明亮的音色。通过纵向声音共鸣训练让合唱队达到声音融合、音色统一、表现力丰富有立体般的共鸣音响效果
【关键词】共鸣腔体;声音共鸣训练;横向纵向声音共鸣音响训练
合唱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形式在整个中学音乐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艺术教育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在合唱训练过程中有效培养合唱队员团队精神和齐心协力的集体主义意识。合唱拥有的优美婉转、圆润华丽、音区统一、和谐和美妙的声音,都离不开声音共鸣的运用。
一、共鸣腔体的认识
唱歌发声离不开气息,音色和音量大小,声音谐和统一离不开共鸣腔体的运用。所以了解共鸣原理和共鸣腔体,能够科学运用共鸣腔体,是合唱中必不少的一项技术。从身体结构来看能够完成发音共鸣的主要是依靠口咽腔、胸腔、鼻腔、头腔 四大部分。
(一)口腔共鸣
口腔是声音的出口,也是共鸣腔体之一,是中音区共鸣获得的主要腔体。声音质量离不开共鸣腔体大小。腔体的共鸣空间小,声音容易立不起呈现扁的状态,造成声色暗淡无穿透力。反过来腔体的共鸣空间大,声音容易立起,声色清脆灵活,圆润温和,有穿透力。
(二)胸腔共鸣
胸腔是低声区主要共鸣腔体, 是歌唱中获得洪亮的、刚健饱满、富有金属性的音色之关键。它也是连接低中高声区的桥梁,能够轻松解决换声区发声转换的难题。由于中学生缺少中、低音的男生浑厚结实声音和女生圆润温和声音,所以特别关注低声部的胸腔共鸣训练,可以用开口音ma音吸着唱,获得该音区的共鸣。当然,共鸣不单独靠胸腔还包括气息和其它腔体一起完成的。
(三)鼻咽腔共鸣
鼻咽腔是指自然鼻腔的上部,即两眉与鼻腔之间。歌唱中找到“高位置”现象和建立头腔共鸣获得刚健饱满、明亮集中的共鸣音响,鼻咽腔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丰富扩大声音共鸣的必不可少的共鸣区域。通过弱声“哼鸣”找到鼻腔共鸣。
(四)头腔共鸣
头腔是由额窦、蝶窦等组成的空间,高音区共鸣主要是由头腔来完成,头腔共鸣是建立良好的口腔共鸣的基础上,练习时口内略呈“0”状型,笑肌微提,保持打“哈欠”吸气状态。
每一个腔体都有着自己的共鸣特点,不同的音区确定不同的腔体共鸣为主,其他腔体为辅,声音共鸣不是只靠一个腔体独立完成,而是靠自身发音器官的配合协调和各共鸣区综合发挥而获得的。在合唱训练时要灵活地运用和掌握不同音区的共鸣腔体。
二、合唱声音共鸣训练
合唱队要想获得圆润美好的声音共鸣,离不开声区的统一和共鸣腔体的运用。从下方四种唱法进行训练。
(一)各声部声音共鸣中的弱声唱法训练
弱声不紧让合唱隊唱歌时自然地调整声带和共鸣器官的张力,让不该用力的肌肉自然放松形成高位置的同时保持声音集中,通过弱声唱的方法建立和巩固高位置找到头腔共鸣,训练从中音区开始然后向两端扩展,常用练声曲lu或a进行。
要求合唱队练习lu或a时口形成小圆状,保持竖立感和通感,音色不能过暗,声音努力往前上方,让声道通畅寻找良好的高位置声音。弱声唱第一小节c高音。让声音进入共鸣腔体,下行时保持额窦与头腔的共鸣状态不松懈。先用P或PP的力度开始,随着音区上升可让气息和声音慢慢渐强,但力求控制在pp——mp之间,切记做到“弱而不虛”。“lu”母音巩固后在练习其他的母音。 常用母音练声的顺序是u-o-a-e-i。
(二)各声部声音共鸣中的哼鸣唱法训练
用“m”母音开始哼鸣训练,训练时双唇松闭,上下牙不能晈紧,咽腔、口腔共鸣腔体打幵,不能感到嗓子眼儿有劲儿,声音不能有挤卡,一定要柔和,完全把声音哼在上面的后面的咽管里和鼻咽腔。
保持闭口哼鸣共鸣状态下,在指挥手势统一下进行a、e、i、o、u 五个母音闭口哼鸣,在容易发声的音域中进行练唱,变换母音时,心里念出母音,注意舌头是否放松,舌位和共鸣位置的变化,还有倾听不同母音音色变化,真正感受“混合母音”的“心理成型”术。
开口哼鸣“ng”的练习,练习时舌根要放低,咽腔打开,鼻腔内口关闭有如打喷嚏前的状态,要求合唱队员“半哼半唱”进行练习。开口哼鸣母音“ng→a”的转换,保持母音转换前后共鸣状态要稳定保持不变。通过鼻腔内口的关闭与打开进行“a”母音转换,转换速度由慢渐快,在“a”母音转换要让声音感觉往前走, 并挂在高位置寻找 “a” 母音高位置共鸣。
(三)各声部声音共鸣中的音域拓展训练
为了让合唱队演唱更多作品和更多能够丰富的表达作品,同时为了合唱队员高中低的音色保持一致,所以说共鸣训练要求的拓展音域练习也是共鸣练习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
从低音区向高音区,胸腔发声位置转换到头腔位置,感觉是一个低音翻一个高八度时要有从后背向后头顶“翻、扣”有“抛物线”的感觉,想着感觉“亮暗”适度“混合母音”的音色。下行时保持声音的高位置,演唱时用手势提示第一个c音的共鸣位置向第二个c音靠拢,即“低音高唱”。
(四)各声部声音共鸣器官的调节训练
音色是共鸣调节的重要标志,共鸣器官分可调节和不可调两种,共鸣腔体调节好坏直接影响声音共鸣的音色,从混合共鸣练起,训练时注意口腔里面打开,上下牙松开,双唇松闭,喉咙放松,细心调节共鸣器官,由其唱低音一下到高音时注意软口盖(上提)调节变化。
混声区慢慢向高声区训练时,注意“软口盖”是否往是提起,混声共鸣慢慢过渡到头腔共鸣。
混声区慢慢向低音区过渡时,注意下巴、牙关节保持松弛状态,声音落在胸口上。
三、合唱纵向声音共鸣训练
合唱纵向(和声)声音共鸣的好坏决定了合唱谐和性,唱好横向声音共鸣进行的同时加强声音共鸣的纵向结合,让其融合为一体,才能准确表达出和声共鸣的进行功能与色彩,体现合唱的整体和谐。训练从简单的单个和弦开始练习,其次二声部,多声部。
(一)单个和弦声音共鸣训练
主要练习合唱作品的主和弦及其转位,让学生感受和弦的色彩,通过演唱去感受声部共鸣和和声色彩。在训练时用“lü”和开口音 “a”小声练习,保持声音弱而有力,通过打开共鸣腔体,找到声音共鸣。
(二)二声部声音共鸣训练
在二声部训练过程中用“m” 母音“哼鸣”训练同时倾听别人和自己的声音,从而达到纵向(和声)上的声音共鸣均衡,“m” 母音“哼鸣”巩固后再进行别的母音和多声部的作品训练。
(三)多声部声音共鸣练习
第一小节从男低声部开始分声部进入,用直声寻找四个声部共鸣的感觉。
好的共鸣对气息运用、音质的变化、声区的统一起到极大调控作用。所以声音共鸣训练在合唱排练中占有重要地位,声音共鸣就是训练过程中让合唱个体音色相互靠拢,让声音相融并产生共鸣,使整个合唱队声音更加统一、和谐。音色更加华丽、圆润。
【参考文献】
[1] 周沛然.合唱指挥法(修订版)[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5.
[2](德)埃曼,(德)哈泽曼.合唱队的声音训练[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6.
(责任编辑:张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