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做形方式对湖北条形绿茶品质的影响
2021-02-11邱安冬武世华陈玉琼余志张德倪德江
邱安冬,武世华,陈玉琼,余志,张德,倪德江
1.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武汉 430070; 2.农业农村部华中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0;3.红安县老君眉茶场,红安 438400
条形茶是我国名优绿茶生产的主要茶类之一,产地分布广泛,品类和数量较多,比如黄山毛峰茶、古丈毛尖、湖北龙峰茶等[1-2]。其外形条索紧细微曲,呈条状,白毫显露,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清高,滋味鲜爽回甘,叶底绿明。条形茶的基本加工工序为:摊放、杀青、揉捻、做形、干燥,其中做形是影响形状的关键工序[3]。条形名优绿茶主要有4种做形方式:烘条(烘培)、理条(理条机理条)、滚条(炒干机滚炒)、搓条(搓团),代表名茶分别有竹溪龙峰茶、鹤峰翠泉绿茶、婺源茗眉、蒙顶甘露等。
目前,有关条形名优绿茶做形工艺的研究较少,工艺标准也不统一。有的仅揉捻做形然后直接烘干,有的揉捻后炒干做形干燥,有的揉捻后适当理条再干燥。不同做形工艺及参数对条形茶外形和内质品质都有较大影响。梁名志等[4]研究发现,使用往复式理条机对大叶毛尖型名优绿茶做形时,投叶量过多会使湿热作用加重,茶叶颜色黄暗,香气有闷味,投叶量少虽然能够保证色泽,但茶条欠紧直;陈义[5]研究信阳毛尖理条工艺发现,理条温度对品质影响最大,温度低时蒸发的水分不能及时挥发,产生水闷味,同时茶叶中的叶绿素和多酚等物质会被进一步氧化,理条温度过高则不利于外形品质的形成,还会产生高火味;孙玉玲[6]研究认为搓条造形是形成遵义毛峰独特外形的关键工序,搓条过早茶叶容易成团,搓条过干会使毫毛磨损,峰苗搓断;唐海燕[7]在研究云南大叶种鲜叶制作条形名优绿茶时,采用多次揉捻加烘焙的做形方法,加工的曲条形绿茶条索紧细匀整,颇具美感,香气带有浓郁的花果香。
针对我国条形茶制作中存在不同做形方式导致品质差异的问题,本研究以湖北宣恩产区的相同茶鲜叶原料为试验材料,经过杀青和揉捻工序,比较烘条、理条、滚条、搓条4种做形方式对条形茶品质的影响,探究湖北条形绿茶的最适做形方式,为高品质绿茶生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茶鲜叶由湖北宣恩伍台昌臣茶叶有限公司提供,品种为鄂茶10号,嫩度为芽茶(单芽占90%,一芽一叶初展10%),采样时间为2019年4月8日。
1.2 试验工艺
1)鲜叶采回后进行摊放,摊放厚度2~3 cm,时间6~7 h,温度23~28 ℃,湿度63%~72%,鲜叶经摊放后含水量在68%~72%。
2)杀青在80-A型电磁滚筒杀青机(浙江省衢州市绿峰茶机有限公司)进行,一区温度240 ℃,二区温度215 ℃,三区温度205 ℃,茶叶含水量 58%~62%。
3)杀青叶冷却回潮2~3 h后进行揉捻,揉捻在6CR-40型茶叶揉捻机(浙江省衢州市绿峰茶机有限公司)进行,揉捻时间约40 min(不加压揉捻20 min,轻压揉捻20 min)。
4)初干在DF-7型热风整形平台(浙江省衢州市绿峰茶机有限公司)进行,温度65 ℃左右,茶叶含水量约40%。
5)回潮叶按不同做形方式进行处理:①烘条,在DF-7型热风整形平台上进行烘焙,温度65 ℃左右,时间1 h,茶叶含水量32%~35%;②理条,在6CLZ-80型名优茶理条机(浙江省衢州市绿峰茶机有限公司)进行,温度190 ℃,投叶量1.5 kg,理条时间5 min,茶叶含水量32%~35%;③滚条,在6CCF-110型八角瓶式炒干机(浙江省衢州市绿峰茶机有限公司)进行滚炒,温度70 ℃,时间约6 min,茶叶含水量32%~35%;④搓条,在DF-7型热风整形平台(浙江省衢州市绿峰茶机有限公司)上手工搓团,温度65 ℃,时间约6 min,茶叶含水量32%~35%。
6)上述做形结束后的茶叶经过摊凉回潮1 h,然后在DF-7型热风整形平台上干燥,温度65 ℃左右,先烘焙1 h,再摊凉回潮1 h,最后烘至足干,茶叶含水量5%左右。每种处理进行3次重复试验。
1.3 不同理条叶的含水量试验
茶鲜叶采回后按照本文“1.2”方法进行杀青和揉捻。初干在DF-7型热风整形平台上进行,温度65 ℃左右,茶叶含水量约为45%~47%;回潮叶在6CLZ-80型名优茶理条机中理条,投叶量1.5 kg,理条叶含水量分别为40%(实测39.5%)、37%(实测35.9%)、33%(实测33.5%)和30%(实测31.8%);理条结束后摊凉回潮1 h,最后烘至足干,茶叶含水量5%左右。每种处理进行3次重复试验。
1.4 茶叶品质分析方法
干茶及茶汤色泽测定采用色差计法,选用Lab表色系统,照明几何条件为0/d,标准照明体为D65,视场为10°。L*表示明亮度,a*表示红绿色调,b*表示黄蓝色调,b*/a*表明色泽中的绿色度占比。测量用茶粉样品需过筛(筛孔孔径0.425 mm)。测量用茶汤冲泡方法参照GB/T 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待茶汤冷却至室温后检测。单项审评满分为100分,加权评分按照外形条索20%、色泽10%、汤色10%、香气25%、滋味25%、叶底10%计算感官品质总分。
茶叶感官品质分析参照GB/T 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进行。水分测定采用GB/T 8304-2013《茶 水分测定》中的120 ℃烘干法;氨基酸含量测定采用茚三酮比色法(GB/T 8314-2013《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可溶性糖含量测定采用蒽酮硫酸比色法[8];茶多酚含量测定采用福林酚比色法(GB/T 8313-201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叶绿素含量测定采用混合液法[9]。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每组试验重复3次,试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V.18.0统计软件对测定结果先进行单因素同质性测试,若P值大于0.05,则继续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LSD多重比较,P<0.05为差异显著,P<0.01为差异极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做形方式对条形绿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做形方式对条形茶感官品质的影响见表1。从外形条索看,烘条处理的茶样条索紧结度略差,而理条、滚条和搓条处理的茶样条索都比较紧结。从色泽看,烘条处理的茶样绿色度和润度较好,而理条、滚条和搓条处理的茶样绿色度和润度差一些,为尚绿润(表1),4种处理方式对外形白毫的影响差异较小。从汤色品质来看,汤色类型均为黄绿尚明,但是黄色程度从低到高依次为搓条、滚条、烘条、理条;汤色评分结果表明理条与滚条和搓条处理差异显著(P<0.05),搓条和滚条差异不显著(P>0.05)。从香气品质看,香气类型均为清香,但是滚条处理的香气闷气略重,评分值显著低于其他3种处理(P<0.05),理条、烘条、搓条3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从滋味品质看,滋味类型为浓醇,但滚条处理闷味略重,评分值显著低于其他3种处理;搓条处理茶样滋味鲜度优于其他3种处理,分值最高(86.0分)。从叶底品质看,烘条处理的茶叶叶底绿色度最好,其次是搓条处理,再次是滚条和理条处理,搓条和滚条、烘条处理间评分值差异不显著(P>0.05),但烘条与滚条,理条与烘条、滚条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从感官审评总分来看,分值大小依次为搓条(86.6)>理条(86.2)>烘条(85.7)>滚条(84.6)。统计分析表明,搓条处理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滚条处理与其他处理间分值差异显著(P<0.05),但理条与烘条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根据不同做形方式下绿茶审评结果的方差分析结果,茶叶香气和汤色的F值分别为5.624、6.42,二者均大于4.07(F0.05(3,8)=4.07)且小于7.59(F0.01(3,8)=7.59);外形、干茶色泽、滋味和叶底的F值均大于7.59。由此可知,做形方式对茶叶香气和汤色影响显著,对茶叶外形、干茶色泽、滋味及叶底影响极显著。
表1 不同做形方式下绿茶的审评结果 Table 1 Sensory evaluation for green tea produced by different shaping method
2.2 做形方式对条形绿茶色度的影响
不同做形方式下绿茶色度测定结果见表2。从干茶L*值看,理条茶样干茶L*值最低,显著低于滚条和烘条,说明理条会降低干茶亮度;搓条、滚条、烘条处理间干茶L*值无显著差异(P>0.05)。从干茶a*值看,做形方式对干茶绿色度影响较大,烘条茶样干茶a*值最低,绿色度最高;其次是理条、滚条、搓条,4种处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干茶b*/a*值看,烘条和理条处理值最大,说明干茶绿色占比较大,且显著高于搓条和滚条处理。从茶汤L*值看,烘条和理条茶样汤色的明亮度较好,烘条处理茶汤的最高;其次是理条、搓条和滚条,烘条处理显著高于搓条和滚条处理。从a*值来看,烘条和搓条处理茶汤的绿色度最好,显著高于滚条和理条处理。但从b*/a*值来看,烘条和理条处理茶汤的b*/a*值更大,汤色中绿色占比相对更多。综合干茶及茶汤色度值测定结果,烘条茶样干茶和茶汤的色泽品质都较好,干茶绿润度高,茶汤明亮显绿。
表2 不同做形方式下绿茶的色度值 Table 3 Color index of green tea produced by different shaping method
根据样品色度值的方差分析结果,干茶的L*、a*、b*分别为89.89、25.57、124.63,茶汤的L*、a*、b*分别为7.89、27.45、13.15,均大于7.59 (F0.01(3,8)=7.59)。由此可知,做形方式对干茶和茶汤L*、a*、b*均有极显著影响。
2.3 做形方式对条形绿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
由表3可知,经过滚条的茶样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5.31%,高出理条样品1.02个百分点,其次是烘条样品,达到4.80%,理条样品的可溶性糖含量最低,推测茶叶经过滚条可能有利于可溶性糖的积累。烘条样品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总量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种处理(P<0.05),这与感官审评中烘条茶样的绿色度和润度结果相吻合。
表3 不同做形方式下绿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 Table 3 Contents of main components of green tea produced by different shaping method %
根据不同做形方式下茶叶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所得茶叶中多酚和氨基酸的F值分别为1.781和2.116,均小于4.07(F0.05(3,8)=4.07);茶叶中的可溶性糖和叶绿素总量的F值分别为15.261和8.345,均大于7.59(F0.01(3,8)=7.59)。由此可知,做形方式对茶叶中多酚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对可溶性糖和叶绿素总量的影响极显著。
2.4 理条叶含水量对条形绿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可知,毛火叶经过理条、滚条、搓条后外形条索的紧结度显著改善,但对外形色泽有一定影响,综合品质以搓条处理的条形茶最好,其次是理条处理。鉴于湖北条形茶多数是理条处理的实际情况,笔者又对不同理条叶的含水量进行对比研究。不同理条叶含水量的条形茶感官审评结果如表4所示。随着理条含水量的降低,干茶外形条索紧结度提高,均匀度更好,尤其是含水量低于40%后效果明显。统计分析表明,含水量37%、33%处理间外形条索评分值差异不显著(P>0.05)。但从色泽品质看,随着理条叶含水量的降低,茶叶绿色度和润度下降,尤其是含水量低于33%时其暗度增加,但40%、37%、33%处理间色泽评分值差异不显著(P>0.05)。汤色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含水量在33%~45%时,汤色变化不显著,但含水量低于33%后汤色黄色度加深,评分值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从表4可见,除含水量40%的理条处理茶叶香气评分值略低外,其他处理间香气差异不显著(P>0.05)。滋味品质评价结果表明,滋味类型表现为浓醇,含水量40%茶样略带鲜味,评分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含水量40%、37%处理间以及33%、30%处理间分值差异不显著(P>0.05)。叶底色泽的变化与干茶色泽变化一致,也表现为随着理条含水量的降低,茶叶绿色度下降,尤其是含水量低于37%后其暗度明显增加,但37%与33%处理间色泽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从综合得分来看,随着理条叶含水量的降低,分值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峰值出现在含水量37%,但含水量33%~37%分值差异不显著,说明理条叶含水量控制在33%~37%比较适宜。
表4 不同理条叶含水量条形绿茶的审评结果 Table 4 Sensory evaluation for green tea produced by carding leaves with different moisture content
从不同理条叶含水量对条形绿茶审评结果影响的方差分析结果来看,茶叶香气和汤色的F值分别为5.090和5.928,均大于3.48 (F0.05(4,10)=3.48),但小于5.99 (F0.01(4,10)=5.99);茶叶干茶外形、干茶色泽、滋味以及叶底的F值分别为36.310、76.25、12.98、144.167,均大于5.99 (F0.01(4,10)=5.99)。由此可知,不同理条叶含水量对茶叶的香气和汤色影响显著,对茶叶的干茶外形、干茶色泽、滋味以及叶底影响极显著。
2.5 理条叶含水量对条形绿茶色度值的影响
表5中干茶色泽分析结果表明,未理条处理的样品明亮度和绿色度值最高,但随着理条含水量的降低而显著下降。含水量从45%下降到30%的过程中,L*值从62.16降至58.86,降低了5.3个百分点;a*值也不断增大,从-3.52增大至-2.18,表明绿色度不断降低;b*/a*值不断减小,表明干茶色泽中的绿色度占比在不断降低。茶汤色度的变化趋势和干茶相同,随着理条叶含水量的降低,L*值下降,a*值增加,b*/a*值减小,表明茶汤色泽逐渐变暗、变黄。从方差分析结果来看,干茶的L*、a*、b*的F值分别为4.10、34.65、71.05。茶汤的L*、a*、b*的F值分别为3.66、68.75、11.62(F0.05(4,10)=3.48,F0.01(4,10)=5.99)。由此可知,不同理条叶含水量对干茶和茶汤的L*值有显著影响,对干茶和茶汤a*和b*值有极显著影响。
表5 不同理条叶含水量下绿茶的色度值 Table 5 Color index of green tea produced by carding leaves with different moisture content
2.6 理条叶含水量对条形绿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
理条叶含水量对绿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如表6所示。随着理条叶含水量的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含水量45%、40%、37%、33%处理间以及含水量40%、37%、33%、3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理条叶含水量处理的茶叶间,多酚、可溶性糖及叶绿素b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叶绿素a和叶绿素总量除理条叶含水量37%、30%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叶绿素含量对比分析表明,随着理条叶含水量的下降,叶绿素a和叶绿素总量呈下降趋势,表明理条不利于茶叶中叶绿素的保留,理条过度会使干茶绿度下降。
表6 不同理条叶含水量下绿茶主要品质成分含量 Table 6 Contents of main components of green tea produced by carding leaves with different moisture content %
根据不同理条含水量下绿茶主要品质成分方差分析结果,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以及叶绿素总量的F值分别为0.819、3.829、1.025、31.137,只有叶绿素总量的F值大于5.99,其他均低于3.48(F0.05(4,10)=3.48,F0.01(4,10)=5.99)。由此可知,理条含水量对茶多酚、可溶性糖、叶绿素b含量影响不显著,但对氨基酸、叶绿素a含量影响显著。
3 讨 论
做形方式对条形茶外形和内质均产生显著影响。烘条方式是揉捻叶经过初干后进行烘干处理,期间茶条基本不受外力的作用,在热作用下自然收缩,基本保持揉捻条状的品质。由于烘干过程透气性良好,色泽绿色度和润度保持较好。理条方式是在理条机中进行,茶叶随锅槽快速往复运动,受到左右方向的冲击力,使得芽叶收紧并变直,同时在热作用下茶叶逐渐失水定型,形成较直的条状[10]。期间由于茶条与锅槽的作用力以及较差的透气性,叶绿素破坏较多,绿色度和润度受到影响,茶条色泽暗度会增加。搓条方式是在整形平台上模拟曲毫炒干机的原理做形,加之期间茶叶透气性良好,不仅茶条条索紧结微曲,而且色泽绿色度保持较好[11]。滚条方式是在滚筒式炒锅中进行,茶叶在滚筒中不断翻滚摩擦,将条索滚紧。但由于滚炒过程锅壁的作用以及茶叶透气性欠佳,叶绿素破坏严重,色泽绿色度和润度都受到较大影响。但滚条在炒干机中进行的,炒干机中茶叶接触面的温度较高,且滚炒更加均匀,能够促使内含物质均匀转化,这可能是滚条茶样中可溶性糖积累较多的原因。在4种方式中,烘条茶样相较于其他3种做形方式的条形茶色泽更加绿润,因为烘条更有利于叶绿素的保留。影响干茶色泽的主要物质是叶绿素,搓条、理条、滚条这3种处理在加热条件下做形会导致叶绿素大量被破坏,因为在揉捻之后叶细胞破碎,茶叶中叶绿素大量暴露,导致在做形过程中受到湿和热的作用或者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导致脱镁、裂解或者非酶促褐变,叶绿素含量降低,通过方差分析也证实做形方式对叶绿素含量影响极为显著。
理条叶含水量对条形茶外形条索和色泽也会产生极显著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理条叶含水量的降低,茶叶条索从尚紧结、尚匀齐向紧结匀齐转变,同时色泽品质降低,从绿润转变为尚绿略暗。主要是理条过程中长时间的高温和氧化对叶绿素造成破坏,理条叶含水量越低,理条程度越大,时间越长,对叶绿素的损耗也越多,导致茶叶色泽失绿,暗度增加。但理条程度的增加也会使茶条更紧。理条过程中温度是相同的,理条后茶叶含水量越低,其理条时间就越长。在此过程中,因为高温促进蛋白质水解,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又需要消耗水,所以理条叶含水量越低,其转化生成的氨基酸含量可能就越高。因此,随着理条叶含水量的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出上升趋势。结合外形和内质要求,湖北条形绿茶适宜的理条程度为含水量33%~37%。
总之,4种做形方式对条形绿茶品质影响较大,在品质成分上主要影响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搓条(86.6)>理条(86.2)>烘条(85.7)>滚条(84.6),但理条做形相较于搓条更适合机械化加工。理条叶含水量对条形茶外形条索和色泽影响较大,理条叶含水量越低,茶条越紧结,色泽绿润度也随之降低,结合外形和内质要求,制作湖北条形绿茶适宜的理条叶含水量在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