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一盘棋”思想的实践与升华
——从实现共同富裕到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
2021-02-11韦信铭杨玉玲
韦信铭,杨玉玲
(1.宁德师范学院 数理学院,福建 宁德 352100;2.宁德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福建 宁德 352100)
“全国一盘棋”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主要具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是其中的显著优势之一。“全国一盘棋”思想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吸取了“一放就松、一抓就紧”的历史经验教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几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在反思中央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弊端、总结中央集权与放权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国一盘棋”思想,旨在解决好中央集权与放权的关系,以提高中央和地方双方的积极性,高效地建设社会主义。但是,由于当时经验不足,存在“一放就松、一抓就紧”的不良循环。
“全国一盘棋”思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展成熟。改革开放后,党中央第二代领导人在总结之前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对中央集权与放权的关系有了深入的理解与认识,提出“必须坚持大计划、小自由,大集中、小分散,摆正“全国一盘棋”和发挥地方积极性的关系”[2],并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步完善,成为社会主义的一种制度安排,展现出无比的优越性。
由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是“全国一盘棋”大局思想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与升华。
一、“全国一盘棋”思想的科学内涵
“全国一盘棋”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4点。一是整体与部分、长期与短期的辩证统一。在全国治理体系大棋局中,党中央着眼于全国大局,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规划,谋篇布局,作出顶层设计和全局性部署,确定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集权与放权、集中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全国一盘棋”思想强调中央在治理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中央和地方的组织体系中,中央处于统领地位,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的统一领导,在中央统一部署的框架内结合地方的实际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地方自身优势的最大化。三是遵循系统运行机制。一个系统的良性运行,需要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运作才能得以实现。一局棋能够取胜在于车、马、炮等各棋子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博弈。“全国一盘棋”思想的顺利实行就是各区域之间、各省市之间、各级各部门之间按照一定的体制机制互相配合,发挥各自应有的功能,而不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四是保持关系动态平衡。“全国一盘棋”思想体现了系统工程中的动态平衡关系,中央和地方、各区域之间、各省市之间、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在中央统领下,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关系之中[1]。
二、“全国一盘棋”思想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实践
区域经济先后发展和区域间帮扶带动、区域融合发展是“全国一盘棋”思想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党中央先后实施了东部率先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等老工业区振兴战略、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战略,最终形成了四大板块的经济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区域经济走向融合发展,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区域经济先后发展战略与融合发展战略,均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中国经济谋篇布局上的整体观、大局观。区域经济先后发展战略是通过不均衡发展达到均衡发展,通过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来带动其它地区发展,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在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中央通过战略谋划和宏观调控,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引进外资、人事制度等方面给予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地区诸多优惠政策作为该区域加快发展的各种支撑。
(一)区域经济先后发展战略
1.“两个大局”战略构想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我国疆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间千差万别、经济底子薄的基本国情下,要同时实现共同富裕,存在诸多困难。针对这一基本国情,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改革大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个大局”战略构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将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后,党中央利用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交通运输便利、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和较完备的设备、技术、信息、人才等优势,在沿海地区设立了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让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3]“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后来被人们称之为“两个大局观”。
“两个大局”构想是“全国一盘棋”思想具体化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不断继承与发展。在其指导下,我国经济在经历区域经济先后发展,形成四大板块发展格局后,走向融合互动发展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新发展格局,使中国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飞跃,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
2.区域经济先后发展的实践
(1)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及其成效
在“两个大局”思想的指导下,东部沿海地区在原有实践基础上更加迅速地发展起来。进入新世纪后,东部地区在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大连等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长江三角洲等3个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基础上,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又先后获国务院批准,经济迅速发展。2017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比1978年提升了9.0个百分点,占全国的52.6%。2017年东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1530美元,从人均水平看,已经接近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12736美元的门槛[4]。东部地区已然成为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核心区,成为先富带动后富的领头羊。
(2)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其成效
1999年,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突破口,建设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五横四纵四出境”运输大通道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不仅使地处长江黄河上游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也使得中东部地区减少洪涝灾害,农业增产。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带动了特色农牧业及加工、能源及化工、重要矿产开发及加工、重大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总之,西部大开发战略发挥了西部区位优势并改善了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有效地促进了西部经济增长,如表1。
表1 西部大开发经济增长情况Tab.1 Economic growth of western development
(3)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战略及其成效
2006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对中部地区的发展做出了“三基地、一枢纽”和“一中心、四区”战略定位。“三基地、一枢纽”的战略定位的实施,工业拉动作用明显,使中部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一中心、四区”与“三基地、一枢纽”战略定位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体现了不同时期特点。正确定位巨大推动了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按不变价格计算,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相对于2006年增长了2.1倍,年均增速为10.8%[4]。
(4)东北等老工业区振兴战略及其成效
2003年10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三次出台关于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性文件,对东北地区的振兴提出了战略性指导意见,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发展。2017年,东北三省进出口总额高达1487.5亿美元,与2003年相比,增长了2.5倍,平均每年增长9.3%;生产总值增速达到5.1%,与2016年相比,提高了2.6%[4]。
总之,通过党中央的总体谋篇布局,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区振兴等4大战略的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四大板块。四大板块发展自身的优势、特色产业,优化了地区间的产业结构,发展成效明显,经济总量增长较快,整体上形成了各地区间优势互补、可持续、越来越均衡的经济发展格局,如表2。
表2 四大板块区域经济总量变化情况(亿元)Tab.2 Changes of economic agglomeration in four plates(100 Million Yuan)
(二)区域间的帮扶带动
1.邓小平同志对地区间帮扶的构想
随着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邓小平同志非常关心先富快富起来的东部地区如何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他认为如果没有内地中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内地中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5]。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邓小平同志肯定和提出了对口支援、包省发展、技术转让、财政转移支付等先富地区对贫困地区的帮扶方式。
2.地区间带动帮扶的实践
经过多年帮扶的实践,1979年党中央通过52号文件以国家政策的形式正式将对口支援作为区域间帮扶的方式确定下来。对口支援是政治任务,主要依靠中央政府动员、地方政府实施。对口支援涵盖经济、技术、教育、人才、医疗等领域。经济领域的帮扶,早期主要为“输血式帮扶”,单向式帮扶,后来“造血式帮扶”越来越多,并向双向合作转变。比如,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就属于输血式帮扶;产业扶持就属于造血式帮扶。“闽宁模式”是产业帮扶的成功典范。 “闽宁模式”是福建省对口支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对口帮扶模式。2001年,福建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对口支援中成立了闽宁镇。随着帮扶与合作的推进,闽宁镇现在已经形成了“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光伏产业、劳务产业、旅游产业”五大产业;通过劳务对接和阳光培训等服务项目的帮扶,6.6万名贫困群众成功地从大山地区移民到平原地带,工资性收入不断提高;在闽宁模式的推动下,产业结构不断实现了优化升级,2016年底,提前三年实现了脱贫目标[6]。
总之,党中央以实现全国最广大人民利益这盘棋为目标,通过在资金、技术、人才、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口支援,边疆地区、偏远地区经济社会得到较快的发展,居民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获得明显改善,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表3。
表3 改革开放后中国脱贫情况Tab.3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三)区域经济走向融合互动发展
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新的战略空间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包括“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发展战略,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我国经济向生态优先、科学、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并已初见成效。如长江经济带发展就是一个区域经济走向融合互动发展的典范。
长江经济带自东向西覆盖上海、江苏、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1%,经济总量和人口均超过全国的40%。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得到长江沿岸各省市积极践行,绿色生态廊道建设进展迅速。2016年9月正式出台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按照党中央和国家的要求,长江经济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充分发挥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的区位优势,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成为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典范。长江经济带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成效初显,如表4。
表4 长江经济带2018年与2015年水质比较Tab.4 Comparison of water quality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n 2018 and 2015
实践证明,“全国一盘棋”思想体现了系统工程中的动态平衡关系,中央和地方、各区域、各省市在中央统领下,根据实际不断调适,实现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从而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性不断得到增强,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断得到实现。
三、“全国一盘棋”思想在实践中的升华
(一)在目标对象上的升华
由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国一盘棋”思想在目标对象上的升华。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10]。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内国际会议谈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合作共赢、公平正义的新型国际关系而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1]。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仅仅要为中国人民福祉作出贡献,而且要为全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这与马克思“解放全人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人类整体高度谋划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全人类的和平共处与发展所作的努力与贡献,展现了世界各国及地区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观、国际权力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的全球价值观。
(二)在战略空间上的升华
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全国一盘棋”思想在战略空间上的升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国际合作倡议,倡议旨在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12]。
“一带一路”是全球性的,世界性的。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不只限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分国别,其他国家只要愿意,都可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在中华大地上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而是跨出国门,在全球范围谋求经济合作,实现全球区域间的优势互补,提高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效率与质量,造福全人类。“一带一路”正在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真正能实现的目标。
四、“全国一盘棋”思想的实践与升华必将引领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走向光明的未来
(一)引领中国走向光明的未来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一盘棋”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区域经济先后发展及区域间的帮扶带动、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经济总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地区间发展差距越来越小,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良好势头,使中国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了从解决温饱问题、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小康,而是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中国未来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设计了蓝图、确立了方向、规划了路径,开启了为中国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幸福感越来越强地走向光明的未来。
(二)引领全人类走向光明的未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国家、种族、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推动世界各国和平共处与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理性的行动方案,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一带一路”正在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和实践平台。
“一带一路”从提出至今,已经有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互联互通合作网络正在形成。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以及其他区域组织在有关文件中写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在“一带一路”的实践中,中国不仅发挥基建方面的优势,帮助部分沿线国家解决了公路、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短缺问题,而且加大开放力度,大大促进各国间的互惠互利的双赢合作投资与经贸往来,提高了各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增强了国家间的友好互信,为推动全球和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如表5。
表5 2018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投资及工程外包情况Tab.5 China's trade,investment and engineering outsourcing with"One Belt and One Road"countries in 2018
“一带一路”是一种倡议性合作,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超越了零和博弈,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互惠互利的区域合作,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优势互补,提高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地区和平稳定,为人类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一带一路”的实践,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与践行,必将引领人类走向光明的未来。
五、结语
“全国一盘棋”思想,归根究底是源于共产党人博大的胸怀。只有拥有博大的胸怀,才能胸怀远大理想,才能有献身精神和为理想而坚持不懈地奋斗;只有拥有博大的胸怀,才能有大局意识,才能从全国和全人类的大局出发,谋划中国和全人类的发展;只有拥有博大的胸怀,才能大公无私,才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利益共享;只有拥有博大的胸怀,才能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才能把眼前的利益与长远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只有博大的胸怀,才能把本国的利益与世界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一同谋划,实现世界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