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州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文化及空间形态研究

2021-02-11刘宇陈志浩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年5期
关键词:天井台州民居

刘宇,陈志浩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元代诗人长筌子有“形物虽居宇内,梦魂长玩台州。山堂真趣与谁酬,窗外梅疏竹瘦”的诗句,杜甫也有“郑老身仍窜,台州信所传。为农山涧曲,卧病海云边。”的诗句描绘台州的人文和风景。台州是江南水乡,素有“走遍苏杭,不如温黄”的美誉。台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靠山临海,四季分明,降水量足,在地域的划分上属于江浙系,又叫越海系,形成的主要形式是围湖造田。

一、台州历史沿革及传统民居的形成

台州以佛教起源而闻名,是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发源地,也是浙江的缩影,是一个海、水、山和谐的生态之地。

(一)台州历史沿革

“台州”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唐高祖改郡为州,在临海置台州,之所以叫台州,是因为当时临海虽然是台州的政治中心,但在文化上天台山因孙绰的《游天台山赋》而名扬天下,在外界的影响力远远盖过临海。台州文化因为它处在东南沿海,文化底蕴深厚,有章安的海洋文化、天台山的佛学文化、南宗的道学文化、临海的古城文化等,因其离古代都城北京、洛阳、西安都很远,所以皇权对这一地区的统治较为松散。又因其地处沿海,抗倭寇较为频繁,使台州的忠孝节义观念浓烈,“存理灭欲”的社会心态很强烈。在台州佛道文化、山水文化、茶桔文化、山乡民俗文化发达,文化群体有非常强烈的爱国思想,民众同时追求个性的解放。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同质性较高,地域内的建筑特征和空间形态也都具有极强的相似性。

1984年,在台州发现仙居下汤遗址,证明在八千到一万年前,这里就有原始的农业聚落,此后繁衍了几千年。从秦设回浦乡、西汉设立回浦县、三国吴设立临海县、唐武德五年置台州,再逐步发展到现今,台州共有9个县、133个镇以及5000多个村子。台州的传统村落古民居建筑形式反映了当地长期形成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也是当地工匠对建造技术长期积累的结果。其逐渐形成了具有四面透风、回廊避雨、冬暖夏凉、内外排水等一系列功能和特点的民居建筑特色,建筑的布局和构造能够较好适应东南沿海地区的潮湿、多雨、闷热以及多风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台州村落民居的整体风貌。

(二)台州传统民居的形成及其特点

台州地区人口主要通过三次大的迁移而形成,在东晋建立后出现了向南迁的移民;到了北宋建都临安、大批人口南迁;后来到了明朝,由于台州地处沿海,资源丰富而且地理环境优越,吸引了大批移民。所以台州的人口组成是通过南北交融逐步形成的,其民居的风格既吸收了南方像温州、福建的工艺做法,又结合了一些北方建筑的建构特色,在江浙民居中独具一格。现存的传统民居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大多数是清代中期及民国时期所建,有少部分是明朝的遗留建筑,但损坏较为严重,在后期经过了重新修复。根据现有资料台州共有古建筑村落97个,历史文化村落146个,自然生态村落20个,民俗村落29个。

这些散落在台州境内的古村落承载着大量历史信息,是特有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现,是特有地域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最好见证,具有较高的艺术、文化和历史价值。这些古建筑的选址、布局、形态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台州先民面对生活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

台州传统村落民居起源于章安,章安的历史以章安桥为代表。章安桥始建于东汉末年,该桥初建时为木结构,现存的桥是乾隆年间重新建造的。在章安老街上现存有四祠、二庙、二阁、二坊、一桥,能够较为完整地看到台州古民居的发展,章安在2006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村镇。

(三)台州传统民居的保护现状

现今很多村落空巢化现象严重,大多数村落建筑依旧,但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独守古村,村落建筑的修复和保护面临着经费压力。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总要求。面对诸多问题,正如同济大学教授杨贵庆提出的,台州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条件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大家庭族居方式,这种整体的、流动的空间格局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准确把握好传统村落的发展定位,既要深入认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又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利用。一方面,如果只是僵化地“修旧如旧”(除了文物之外),则无法适应当代人的宜居需求,“假古董”修建好之后无法适用则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不顾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风貌特点,随意新建各种现代化风格的民居形态,那样会造成传统风貌特色被破坏。

传统村落要真正地“活”过来恢复生机,就要对村落进行深层次研究,充分结合其固有特征和可持续发展加以准确定位。以乌岩头古村为例,在深入研究了其空间格局之后,准确把握了村落空间流动性这一特征,使传统的空间关系和当下新的社会关系准确“嫁接”,从而让空间得以再生。让隐藏在深阁中的古老民居艺术得以保存并重新焕发出应有的璀璨光芒,让人们能够看到台州独具一帜的古建筑。古村落的存在既要立足于当下,继承发展本源,还要清晰遗产文化的保护理念,对这些村落进行及时的保护,在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工作中发挥有效的作用,促进古村落活力的再生。

二、台州传统村落民宅的空间形态

台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丘陵山地,民居风格分为沿海民居与内地民居两大类。空间形态上划分为两种形态:自然型和城垣型。

(一)村落空间的布局特点

城垣式聚落位于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古镇一般与河道相连,建在临河上,兼有航运功能。它基本上是一层或两层的木质结构,如高迁村和皤滩古镇。皤滩古镇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连接台州和金华的重要通道,直到今天仍有许多用鹅卵石铺成的“龙”形古街。古镇还有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民居建筑,有气势恢宏、精巧的三透九明堂,皤滩古镇的水路优势随着铁路建设和陆路交通的发展而逐渐丧失。

自然型聚落主要以适应自然条件为主,因地制宜根据现有环境进行建造,布局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平面一般沿等高线分布,高低错层。比如位于温岭市西部的白璧,村落以垒石为屋别具特色,石屋通常为两层硬山顶,墙体用天然石块随意地叠砌,石块之间填泥土或灰浆,石块大小错落、形状各异、顺势而为、亲近自然。

(二)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

在民居建筑的空间形态上大多使用三合院平面布局,利用空间来区分等级。主屋空间为三合院核心空间,两边两个厢房围绕天井院落形成合院空间,台州的三合院正房和北方的院落空间不同,台州的三合院正房一般5到7个开间,中间做一明两暗格局,当中是正厅,两侧为正间、厢房,是居住功能。在围绕庭院处多设连廊,“廊”是台州民居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功能上主要是遮阳、防雨和半室外生活空间等。形式上主要包括带檐连拱廊、双层柱廊、骑楼廊和悬檐骑楼,作为卧室的附属空间。

在平面分布上居住空间分为“方”形平面、“一”字型平面、“凹”字型平面、“L”型平面、“H”型平面、“口”字型平面。

“方”形平面布局的攻坚内部用木墙板分为3到4个房间,便于每个房间联系,材料经济适用。“一”型平面是以开间为单位横向连接而成,每间分为三个部分,依次是前屋、中屋和后屋,起居空间在前屋,后面是厨房,中间是卧室。有的则做成二层楼房,楼上做卧房,在房前后布置天井,此类布局适合多户人住在一起,密度高,用地经济,每户都能够直接对外,交通较为方便。“凹”型平面有院落空间围合,呈现出三合院的形态,是对称型院落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农村三合院非常普遍。“L”型的民居平面一般都是以“一”字型平面为主体,在一端的尽头处加一到两间房屋,形成长短不一的形状,目的是围合后形成一个具有窄长天井的封闭式住宅,长边主要是生活用房,光线非常充足,有一个天井;而侧面为是辅助用房,采光较差,这种平面布局多为单户使用。“口”型平面是四合院,房屋围合天井变成一个封闭住宅,把三合院的围墙做成与正房相对的房间或者是门廊,留出一个门道,多做成楼房。院子内不需要太多光线,因为在南方天气炎热,把大门开在中间强调立面对称,对通风有好处。“H”型平面有前后两个天井,是由两个三合院构成,改善了正房的采光通风,有时在两侧也设立狭长天井进一步改善采光而且节约用地,这种住宅大多有二层。

1.民居建筑立面呈现的特点

台州传统民居主要以木结构为主,框架结构,主要以柱子承重,墙面不承重,所以柱与柱子之间可以是墙也可以是门窗,建筑立面和建筑外部空间直接面对,所以在立面上运用一些艺术装饰提升建筑品质,把建筑立面打造成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形态。

村落的民居大多强调中心对称,门的位置在中心,装饰性元素较为集中,可以集中突出入口立面的重要性。台州天台县张思村的后新屋里中间入口处开在了较小的院墙上,两边侧廊也各开了一个小门,三个门在构造上形成统一的整体。台州民居一般都是二层楼,上层为储物空间,下层是居住空间,从立面上看是下段较高,上段要矮一些,在外立面的处理上加强上低下高的趋势,有腰檐的就把上层窗户做到腰檐上,如果没有腰檐的就将二层窗外加栏杆,多用于沿街建筑。建筑立面的划分同时兼顾储物与美观,而且这样处理的好处在于从视觉上优化了上下的比例,形成了台州古民居建筑立面分割的艺术特点。

2.民居建筑空间划分的功能再现

南方夏季潮湿,气候炎热,在台州民居的室内外空间划分上也体现对气候的关注,空间划分灵活、自由多变且通透,建筑空间对功能性要求较高,而且木结构的梁柱承重使墙壁无需承重,也为建筑空间的分隔提供了一些可能性。室内空间分隔大多数都是以木板做隔断且可拆卸,大多数高度在2米左右,房间之间一般一半连通、一半分隔,这样可以有较好的通风效果。运用木制隔断拆装方便,随时可以根据当时需求来变化隔断位置。一些较大型的住宅庭院通过连廊来连接各个房间,在室内外空间的联系上主要是通过门窗来进行分隔,为了通风住宅房间大面积面向庭院敞开,就通过将隔扇门全部拆掉变成向室外敞开的厅堂。

3.民居建筑庭院天井的处理手法

庭院天井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其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功能上主要体现为增加采光、休息娱乐、堆放杂物、收集雨水。庭院天井的布置上根据当地民居的大小,空间排布方式有所不同。中小型的四合院或者三合院一般天井布置较为灵活,小天井的布置能在房屋很密集的情况下解决室外的一系列问题,比如通风、储物、采光、遮阳等功能。有的住宅房屋出檐距离很深,把部分天井遮在檐下,给人以清凉的感受。通过这些安排方式使天井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又塑造了一个过渡空间的良好氛围。

三、台州传统村落民居美学特征在装饰元素上的体现

台州现存的传统民居多为清初到民国时期所建,建筑形式为宗祠、庙宇等,在建筑形态上呈现为低层建筑,房屋结构类型主要为砖木结构。建筑的装饰部位主要在屋脊、飞檐、山墙、台门、蛎灰浮雕以及门窗的木雕。台门的装饰为重中之重,通过绘画、雕刻等艺术方式对柱式、书法、楹联等部位进行装饰,其美学造诣可以和徽派建筑的门头相媲美。

台州的地理位置是江南与闽南的分界,在装饰上也受到南北两地的文化影响,北方的四合院风格和南方潮汕地区的装饰风格以及本地环境和材料构成了台州地区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装饰首先要体现功能要求。其次,从结构上看多为瓦顶、空头墙、观音兜山脊或者马头墙,形成高低分明的建筑立面特点。在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后再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了许多好的处理手法,展示出了较为突出的当地特色。其一,采用灵活的装修构件满足不同环境对使用空间的要求,比如可拆卸的门窗、板壁、屏风等,以改变室内面积的大小。其二,采用一些通透的装饰构件,加强建筑的通风换气效果,如门栅、格栅、窗栅、栏杆、隔断门、博古架等,做到隔而不断,里外贯通。其三,采取几种功效相结合的装修处置,统筹各方面利用需求。其四,广泛使用出挑的装饰手法,如出挑檐、栏杆、出窗遮阳雨搭等,出挑手法充分利用木材力学特性,从而成为争取使用空间的一个手段,避免太阳照射的同时也为建筑外观造型增添了乐趣。其五,重点对一些部位进行艺术加工,如柱头、撑拱、琴枋、马腿、梁枋、门窗格栅、天花栏杆等处进行外观雕饰,在装修艺术处理上体现了劳动人民对重点装饰部位的突出以及惜工俭料、绝不滥用刀斧的创作方式。在内檐外檐的处理上,因为是日常需要操作的位置所以光线好,视距也近,可以突出艺术效果,为室内采光突出光影变化,着重修饰。

台州民居建筑最具特色的装饰技艺是灰雕、彩绘和石窗,石窗和灰雕是台州古建装饰的特色,但彩绘鲜为人知,民居的彩绘装饰图案选题上也非常广泛,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沿海地域特色,既有传统的人物、戏剧故事,也有与生活相关的动物、花草、几何图案,更有海洋鱼类和现实生活的场景以及和合二仙、鬼神故事、寓教题材等,充满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在雕饰纹样和材料的选取上,不同区域所选的建筑材料也不同。沿海民居潮湿且临海,外墙多为砖墙木结构骨架,利用当地石块做墙基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周边的材料、突出天然装饰肌理,以最朴实的方式兼顾多种需求,在注重建筑美观的同时也考虑经济效益和实用性。以皤滩古镇为例,在石雕和砖雕上大多采用当地材料,古街形似一条龙,西龙为头,东为龙尾,龙尾所在处立着一座非常罕见的砖雕坊,高3.5米、跨度有8米长,刻着一组图案在外立面上,上面有玲珑剔透的龙凤、花卉、麒麟、仙鹿、仙鹤、人物等。对当地材料的使用,以及在装饰中将现实生活的场景以及各种题材加以运用,体现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总结

当下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既要注重对单体建筑进行修缮,更要注重对传统村落文化的延续性保护,使其避免成为没有文化灵魂的空壳,造成“文化空心”现象。古村落保护最根本还在于通过对其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来进行文化的延续,要平衡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做到因地制宜、适度开发,要抓住现代人对乡愁的追忆与缅怀,通过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布局、质朴的传统生活气息和多元的文化习俗,把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实、人工与自然契合在一起,让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有新的发展和改变。让村落的民俗特色、文化艺术、建筑空间,在村民的现实生活中自然地发挥作用。

台州地区有着特色的佛学文化、海洋文化、古城文化,这些都是各地域的文化亮点,在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应当给予强化,通过特色建筑空间的再利用、特色民俗节庆活动、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以及特色旅游的植入,将地域文化价值转化为新的经济价值并且能够反哺于文化的传承,形成一个完整的、符合时代进程的古村落文化生态发展循环体系。

猜你喜欢

天井台州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