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动画专业内涵体系建构研究

2021-02-11龚应军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年5期
关键词:动画专业教育

龚应军

(福建江夏学院 设计与创意学院,福州 350108)

引言

新世纪以来,我国动画教育经过不断的探索,体量上日渐规模化,评价机制上走向规范化,逐步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结构,但就业形势仍屡屡不尽人意,北京师范大学肖永亮教授在他的《中国动画教育现状分析》一文中说到“虽然大学生就业压力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艺术类学生就业难也是全球共同存在的一般现象,但是我国动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暴露了更深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①。面对这种局面,系统回顾和总结我国动画专业教育历程、成效和实践经验,打破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由追求规模效应向效能提升转型,由外延扩展向内涵建设转变,是解决这种危机的必然选择,从长远来看,对本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动画专业教育发展历程及阶段性特征

回顾我国动画人才培养的进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中叶。1950年“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在职业动画家钱家骏、范敬祥等人主持下,设立专业分部,陆续培养了两批学生。第一批是阿达(《三个和尚》导演)、严定宪(《哪吒闹海》导演)、戴铁郎(《黑猫警长》导演)、林文肖(《大闹天宫》原画)、胡进庆(著名剪纸动画导演)等老一辈动画艺术家;第二批是至今依然活跃在中国动画界的动画导演,如胡依红、李捷、李建平等,他们成为新中国美术电影的一股新鲜血液。

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早期。1959年成立的“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先后于1961年、1963年培养出了两届毕业生。这批曾经在“美影”创作实践中得到锻炼的专业人才迅速成长为“上海美影厂”的业务骨干力量。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美影”多种形式和手段的动漫人才培养。首先,电影学院开设动画课程,聘请业界行家到校授课,培养出一批素质优良、技术精湛的动漫人才。二是与上海华山中学联合开办中等专科教育,先后培训了三个班级共计60多名动漫学员。三是以边实践边学习的方式,在美术电影厂内部开展动画训练和动漫设计培训,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创作人员。

上述三个阶段的动画人才培养的特点是重视动画基本技能培养,重视创作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结合紧密。但这一时期动画教育重美术轻电影,专业结构单一,缺乏学科的系统性和人才梯队的连续性,而且规模非常小。

第四阶段是21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期。2000年以后,为繁荣动画产业,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推动动画教育的蓬勃发展。动画、新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游戏、虚拟现实等专业以及动画学院、数字媒体研究所等动画教学、科研相关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竞相设立起来。

这一时期动画教育在动画产业浪潮的推动下,从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多层次、多角度迅速发展,形成空前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动画产业发展初期人才瓶颈问题,为我国动画产业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伴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应用,动画产业涉及的领域日益广泛,动画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之产业对动画人才的多向度结构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量庞大的中国动画教育开始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开始拖产业的后腿。

二、当下我国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评价机制重形式轻内涵

以教材建设为例,目前市场上出版的教材五花八门,多数出自从未参与过动画项目的高校教师之手,真正具有实战指导价值的屈指可数,要以此培养出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生,结果可想而知。当然,也有一些国内知名品牌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和行业一线创作人员编写的教材,其案例丰富、内容充实,具有很高的实战参考价值,但往往因为未纳入获奖或者规划教材行列而被拒之门外。个中原因是高校本科评估体制对教材的特殊要求,每当征订教材的时候,专业教师都要左右为难地在两者中取舍,如果专业评估机制注重实效,破除僵化死板条例,就不会出现这种窘迫的局面。

再如,在师资队伍的评价机制上,虽然行家都懂得动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纵有高深的理论知识,没有从事动画创作所需的技能和行业经验,谈不上强大的教学团队,办好动画专业也就无从谈起。但在面对专业评估时,教授、博士、核心期刊论文、权威期刊论文、重大课题立项数据远比专业教师工作室和动画作品数量、业内评价声誉来的重要。

以上种种现象在高校内盛行,也许并不是某个高校故意为之,从教师到行政领导也认识到其危害性,但本科教育评估机制不改,这种现象还会继续存在下去。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不匹配

前面提到的专业评估机制的不健全,直接导致了人才培养目标的混乱与随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承担动画造型基础课的教师大部分来自传统绘画专业,教龄长、职称高,但在教学目标和教案设计上拿捏不准,动画专业与绘画专业的教案没有区别,教授内容与要求也没有变化。其实动画基础造型课有特定目标和要求,即使是动画专业内部,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也大相径庭,三维动画强调体块造型和准确的解剖结构,二维则更注重透视和线条的美感。动画强调动态,油画强调光影,设计强调构成,不同专业岂能用一种方法与模式教学。

其次,在当下的数字化背景下,动画从传统意义上的动画片演变成为一种媒介,具有跨行业的广泛的实际应用,形成多样的泛动画形态,这就要求动画人才培养单位针对具体的动画岗位细分和相应的技术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以期达到行业的用人标准。

再者,伴随着数字技术而来的各种动画应用软件的更新、换代,赋予创作者更大的发挥空间,对动画创作人员的学习和应变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动画创作不但要具备艺术方面的才能,而且要在科技、人文方面不断积累表述数字时代动画艺术的丰富语汇。动画专业人才培养随意照搬绘画思维或者设计思维,只能是七拼八凑的大杂烩,绝不可能烹调出一桌可口的佳肴。

(三)课程体系不完善

一些工科院校、美术院校因现有师资力量的不足或者师资结构的不合理而“因人设课”,普遍简单地将艺术和技术类课程拼凑在一起,形成毫无逻辑关系的两张皮。其次,具备高级职称的动画专业带头人,大部分出身于绘画、设计或者信息技术专业,他们对动画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的美术片层面,认为开些绘画课,再学点动作规律知识和电脑技术,就可以做动画,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动画本质上是一门电影艺术,角色表演和镜头叙事是动画艺术品质好坏至关重要的环节。许多高校也许是真的缺乏师资,心有余力不足,以绘画代动画或者以软件技术代动画苦苦撑着。

(四)专业教师缺乏实战经验

由于中国动画专业学历教育起步较晚,动画专业背景的研究生供不应求,用人单位不得不招聘绘画、设计或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毕业生来充实教师队伍。即使是近年来进入师资队伍的动画专业研究生,由于其修业导师本身重理论轻实践、缺少动画创作实战经验,导致所谓科班出身的动画专业人才一样缺乏动手能力。专业教师缺乏动画行业一线经历和行业背景知识,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必然大打折扣,据调查结果显示,99%的动画专业学生认为教师需要加强动画实战经验。但由于受高校唯学历、唯职称、唯科研成果的学科评价机制制约,富有实践经验的行业技术人才无法进入高校师资队伍。

(五)实践教学浮于表面

以艺术专业相近学历背景的师资充实动画专业教师队伍,其结果是没有参与过动画项目的教师对动画制作技术和工作过程并不了解,更不用说深层次的经验,课堂讲授中以理论讲解为主,实践环节名不副实。在动画制作无纸化的趋势下,很多学校在专业评估时配备了相应的场地、设备、设施,但随后由于资金短缺和实验管理人员的缺位,对设备的更新维修、软件的升级换代听之任之,常常是实验室整齐一大片电脑却大部分无法使用,学生只好自带笔记本电脑到机房上课。目前大部分高校已认识到现有师资、技术、硬件资源对人才培养的局限,寻求校企合作以打破这种瓶颈,但高校急剧扩大的规模远远超过了产业承载能力,动画公司没有足够多的岗位和项目提供给动画专业师生开展项目实践。高校对师资队伍学历、职称方面的高要求,也无法吸纳行业内技术骨干参与到校内动画专业建设中来。笔者曾亲见一位知名动画公司的原画师给高校学生上课,各种动作信手拈来,栩栩如生,其专业素养深受学生欢迎,也深得专业负责人器重,但高校一刀切的用人机制最终还是让其与高校失之交臂。

三、应用型动画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与突破的路径

从对建国以来我国动画教育发展的轨迹梳理中可粗略了解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在不同阶段的理念、思路、成效等轮廓,新世纪之前的中国动画教育,虽然规模较小、不成体系且时断时续,但动画教育一直紧跟行业需求,充分利用业内设备、设施和技术优势培养动画人才的实战经验和职业素养,动画教育促进了动画行业的发展。新世纪之后的中国动画教育,虽然规模空前,但因办学单位师资和硬件资源的局限,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单一,甚至跟不上新技术、新媒介、新业态对人才的要求,动画教育没有达到与动画产业的良性互动。

(一)动画专业教育创新与突破的思路

当前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应以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动画工程师”为核心,抓住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二条主线,建构人文、专业、职业三种素质,强化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相结合、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新型内涵体系的具体路径

1.立足市场需求,合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各高等院校师资水平、当地产业需求状况不一样,人才培养目标应因地制宜,多样化、层次化、动态化。

(1)多样化。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动画专业内涵建设的首要任务。不同高校应根据师资团队的优势和本地区行业不同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或者针对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标准上各有侧重,如二维动画方向侧重绘画形式语言和基础造型能力,三维方向则侧重CG动画技能。

(2)层次化。动画产业集艺术、技术、创意和市场一体,因此,动画人才的培养必然应顺应市场多层次的需求,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动画生产的环节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不必面面俱到。动画专业招收的学生层次不一,在培养过程中也应依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3)动态化。动画产业对人才需求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流动状况,各地区动画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会发生动态的变化,地方高校要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及时因地制宜优化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市场的需求。

2.结合学生发展实际,制定多维度人才培养方案

动画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过硬的专业技术和独辟蹊径的勇气等多个维度的素质。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用型高校动画专业应着力将这几个维度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夯实人文基础。动画人才的培育,离不开深厚的人文土壤的滋养。通过公共人文课、课外读书会、专业鉴赏课和日常生活管理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崇高的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今后的动画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锤炼专业技能。应用型高校应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完善校内外实训环境,提供更多校外实训的机会,使学生在实战项目中对标成长,尽快达到行业用人要求。

(3)磨砺创新创业的勇气。源源不断的创意是动画产业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应用型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要考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也要大量安排独立的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方法新的工具,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在学力有余的情况下联合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承接公司业务,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磨砺创业的勇气。

3.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做到特而精、特而优

目前,开办动画专业的院系大致有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信息学院、影视学院、传播学院或者设计学院几种类型,在场地、师资、设备、图书资源方面各有其优势与特色,加之现代企业文化和理念已不再一味追求大而全,而更注重特而精、特而优,所以课程设置不可千篇一律,可以根据自身优势集中在动画的某个环节,重点铺开;专家在评估时应鼓励各自的特色,不搞一刀切。各地方高校也可根据行业需求,尝试将不同学校人文、技术和创业资源整合起来,开设实验班,培养复合型人才。

4.创造有利条件,着力提升教师实际动手能力

派送教师到动画企业参与公司项目运作,把握行业新技术和前沿动态;对于新进的年轻教师,要求务必有1~2年行业工作经历;或降低学历、职称门槛,吸引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动画人才来校任教,形成双师型、理论型教师合理配置,互补不足。

5.多管齐下,有效开展实践教学

针对动画行业特点,打通教室与工作室、课堂与课外、学校与企业的界限,将实践教学灵活多样地贯穿其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方法。

(1)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教师授课过程中,将企业实际项目带入课堂,根据职业资格鉴定和专业技能比赛标准制定课程质量指标体系。

(2)教室与工作室结合。学校创造条件,让专业教师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对外承接社会服务和商业项目,教师可以将工作室作为授课场所,让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在这种现场教学与模拟创业实践形式下得到整合,从而促进教学与创业就业的自然衔接。

(3)学生与员工融合。学生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践锻炼,一方面增强岗位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丰富了专业实操体验,实现“老师的学生”到“师傅的徒弟”转换。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实现“徒弟”向“员工”的转变。

(4)寻求校企深度合作。在目前高校师资力量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校企合作无疑是高等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的重要措施。校方与动画企业合作能否成功与持久,关键在于校企双方互惠互利,通过与动画行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课程,在此基础上引入企业项目和人才,共同为企业培养符合岗位标准的专业人才,最终实现学生、学校、企业、行业“四赢”局面。

结语

尽管目前我国动画专业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远还没有达到行业发展所期待的理想高度,但只要应用型高校能够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凝练学科专业内涵,通过精准定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明确专业知识结构,提升教师团队动手能力、丰富实践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加实用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就能打破制约行业发展的人才瓶颈。反过来,动画产业的繁荣发展,也将最终改变高校动画专业教育就业的困境。

注释:

①肖永亮.中国动画教育现状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2.

猜你喜欢

动画专业教育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