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引领 理性分析
——一道立体几何多选题的探究过程
2021-02-11王盈慧
王盈慧
有这样一道立体几何多选题引起了我班同学的热烈讨论.
问题(多选题)如图1,菱形ABCD中,AB=2,∠DAB=60°,E是AB的中点,将△ADE沿直线DE翻折至△A1DE的位置后,连接A1C,A1B,若F是A1C的中点,则在翻折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图1
A.异面直线A1E与DC所成的角不断变大
B.二面角A1-DC-E的大小最大为30°
C.点F到平面A1EB的距离恒为
D.当A1在平面EBCD的投影为E点时,直线AC1与平面EBCD所成角最大
一、直观体验引路
剪一个如题中所述菱形,按题意翻折,观察点A的运动变化规律,并观察点F随之如何运动变化,直观感知二面角A1-DC-E、直线A1C与平面EBCD所成角的变化.
变化1:如图2,显然,A1E扫过的区域是个半圆面,且与底面垂直,直线A1E与BE所成的角先变大,到后再变小;
图2
变化2:对于二面角A1-DC-E,直观感知点A1位于距平面EBCD最远处时其二面角最大,直线AC1与平面EBCD所成角也是最大;
变化3:对于AC1的中点F,将点C看作位似中心,感觉F也在一半圆弧上运动,该半圆面与前述半圆面平行,且处在点C与半圆面之间的中间位置.
若利用几何画板画出动态图形,如图2,拖动点A1在其轨迹上运动,由位似观点可知点F到平面A1EB的距离恒为事实上,因为F是A1C的中点,故它到平面A1EB的距离为点C到平面A1EB距离的一半,所以恒为
初步判断选项A 错,C 对,B 与D 有待进一步探究.
二、理性分析论证
1.传统方法论证
如图3,显然题中A1E⊥DE,BE⊥DE,所以DE⊥平面A1BE,故有平面A1BE⊥平面BCDE.
图3
进一步地,在平面A1BE内过点A1作BE的垂线,垂足为H,在平面BCDE内过点H作CD的垂线HK,垂足为K,连接A1K,则∠A1KH即为二面角A1-DC-E的平面角.
连接CH,则∠A1CH即为直线A1C与平面EBCD所成角.
在Rt△A1HK中,的值不变(为),所以当A1H取最大值1时tan∠A1KH值最大(为),即锐角∠A1KH最大(为30°),所以二面角A1-DC-E最大(为30°).
有疑问:是否仍然是点A1位于距平面EBCD最远处时,即A1E⊥BE时,直线A1C与平面EBCD所成角最大呢?
其实不然.在Rt△A1CH中,tan∠A1CH=当翻折角度超过时,A1H减小,CH减小,的增减无法判断.
敲黑板
可见并非点A1位于距平面EBCD最远处时直线AC1与平面EBCD所成角最大,看来对该选项的 “直观想象”导致了误判.
事实上,设二面角A1-ED-A的大小为θ,即∠A1EB=π-θ,则有向线段EH的数量为cosθ(与方向同向为正).
故Rt△CKH中CK=2+cosθ,所以CH=
令t=2+cosθ,t∈(1,3),所以(*)式
由基本不等式知,当t=即cosθ=-2时(*) 式取到最大值,相应的∠A1CH最大,即直线A1C与平面EBCD所成角最大.
2.向量法对选项D 的再分析
建立如图4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记直线AC1与平面EBCD所成角为φ,设∠BOA1=α,则A1(cosα,0,sinα),结合故
图4
又平面EBCD的一个法向量当即时取到最大值,即直线AC1与平面EBCD所成角最大.
三、对问题的再认识
再认识1:选项B 中,由于CD∥BE,当动点A1距平面EBCD最远时二面角A1-DC-E最大,但若CD与BE不平行,则结论并非如此.
再认识2:选项D 中,若取直线ED上的点C′(不同于点E),则也是当动点A1距平面EBCD最远时直线AC1′与平面EBCD所成角最大,可由(其中A1C′为定值)确定,但题中直线AC1与平面EBCD所成角则不然,影响其大小的两个量都在变化,需作图、推理、建模、计算.
证明:只需取A1D中点M,构造如图5中的平行四边形BEMF,即得BF长为定值.
图5
可见,合理运用恰当的思维就显得非常重要.
此外,结合上述分析过程,还可以直观感知BF也是一圆锥的母线,其长应为定值,如前图2.
练习:如图6,已知矩形ABCD中,AB=2,AD=4,E,F分别在线段AD,BC上,且AE=1,BF=3.沿EF将四边形AEFB翻折成A′EFB′,则在翻折过程中,二面角B′-CD-E的正切值的最大值为________.
图6
参考答案:如图7,设二面角B-EF-B′的大小为θ,作BG⊥EF于G,B′H⊥BG于H,则有向线段GH的数量为所以其最大值为当时取到.(可用两点连线的斜率数形结合解得,也可以利用辅助角公式).
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