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程序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践
2021-02-11张竹梅
张竹梅 张 彦
(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 200000)
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课程思政的开展明确了路线图。即课程思政教学旨在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专业教育课程,《纲要》指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对理工类专业课程而言,《纲要》明确提出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Java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因此在制定教学设计时,笔者依据《纲要》所述,在教学中重点讲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在使学生掌握利用面向对象设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思维规律的同时,时刻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将爱党爱国教育贯穿始终,注重强化学生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同时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人相处”的教育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并承担起课程育人的责任。
总体做法
强调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的有机融合,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涤荡学生心灵,获得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做到课堂上“有滋有味”,生活中“余音绕梁”,让学生受益终身。结合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
立足知识本源,培养爱国情怀。习近平主席曾经说: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所以教学设计中,要立足具体知识脉络,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进各个知识点,争取做到全方位育人。
立足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立足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挖掘蕴含在知识背后的工匠精神。通过对2022年上海即将举办的世界技能大赛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的顶级职业大赛,让学生思考其背后更关键的“工匠精神”,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鼓励同学们探索未知,掌握过硬的本领,培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
立足学科关联,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讲授程序设计方法,力争触类旁通,强调前后知识关联,比如在第一学期《C语言程序设计》中学到的基础语法,可以迁引到《Java程序设计》中,让学生找出两种语言在语法、逻辑方面等的异同,并提倡修改用C语言编写的代码,鼓励学生用新知识解决老问题,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培养独立创新能力。
立足典型案例,培养健全人格。通过典型程序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其中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时代新人。继承和多态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重要特点,概念较为抽象,在讲授时引入2021年中的河南水灾,将一位母亲奋力托起一个小婴儿的故事设计成两个类,说明父类和子类的继承和多态关系,再新出抽象类和接口的概念,并延伸出父母子女间爱的延续,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以建立健全人格。
立足教书育人,培养情感共鸣。立足于课程教学之外的多元生活和学习情境中“传道授业解惑”。不管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还是院系内外活动中,都真切关爱学生,帮助其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做有温度的教学。把敬业爱岗报效国家的价值取向传递给学生,用家国情怀、人格魅力与渊博学识赢得学生的敬重与认同。
教学案例
案例设计
课程思政,强调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入,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涤荡学生心灵,获得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做到课堂上“有滋有味”,生活中“余音绕梁”,受益终身。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笔者结合程序实例,在目标设定上关注课程知识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负载空间和张力。注重延伸课程知识,因势利导,用可描述、可控、可调、可评价的“融入”,顺势而为地推进思政教育,并且结合授课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其中《JAVA程序设计》中“异常处理”知识点的教学就是一例。
教学目标。学会异常处理机制,能够用异常处理机制完善程序,培养爱国情怀。
学情分析。根据笔者所执教的民办高校学生情况分析,总结出以下特点:
1)生源特点:上海民办高职学生的录取批次靠后,学生的报考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次优选择。有些学生是因为高考失利,所以会在后期学习中目标明确,力争升本。而有些学生会处于一种无聊的漫不经心的状态。所以他们在能力素质、心理状态、对未来预期方面有明显差异。
2)年龄特点:曾经的世纪宝宝们已经长大成人步入大学的殿堂,目前高校的主力生源就是这些标准的零零后。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互联网的土著民,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对互联网信息的可容纳程度高。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与舶来文化的思想碰撞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3)地域特点:由于地区间发展不同,所以民办高职的生源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还是差别较大,有些学生中职阶段考出了计算机五级证书,而有些学生上大学前根本没接触过计算机,所以课堂中自信与自卑的对比相对较明显。
教学组织。课前首先介绍程序运行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异常处理机制的概念及异常处理机制的设计方法。
接着请同学们思考面对异常时应该如何处理,这就好比自2019年底开始肆虐我国的新型冠状流感病毒一样,武汉疫情爆发时,我们没有准备(好比程序中没有设置异常处理机制),所以导致伤病数量逐渐增多,然后我们的党和政府及时出台控制政策,竭尽一切所能救治伤病,使我国疫情率先得到控制,并且投入大量科研力量进行疫苗的研制工作,做到了面对“异常”时的可防、可控、可应对。Java语言在处理程序异常时,也同样遵循着相同的处理原则。首先用if语句发现异常,然后用throw语句报告异常,最后用try-catch语句处理异常。这样就保证了程序运行时对可能出现的错误的可防、可控和可应对。
通过将疫情和知识点相结合的方法,使同学们更透彻的理解抽象的概念,也可以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幸福感。
接着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异常处理机制的具体应用。先给同学们一段会出现错误提示的程序代码,得到图1所示运行结果。
接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分析如何利用异常处理机制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前面的讲述,学生立刻回答“可防、可控、可应对”,用iftry-catch语句来完善代码。由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都纷纷开始动手改写代码,然后请几位同学演示自己的程序代码,最后由教师总结出最佳方案,图2所示。整个教学过程在一种师生共同思考的课堂意境中进行,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互动,实现了教学相长,贯彻了教书育人的理念。
教学效果
通过修改代码使学生了解了一个健全程序所应具备的条件,学会了异常处理机制的应用原则,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通过抗疫的案例导入,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提升了作为中国人的幸福感。学生们课后纷纷通过微信、QQ等抒发了自己对本节课的感悟。
以下是部分学生的感言:
①生在中国是你我之幸,日后必定努力学习,做国之栋梁。②生逢盛世必不辜负韶华。
③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我爱我的国。
④爱国的最好表现就是好好学习,毕业以后要好好工作,做一个认真负责的程序员。
⑤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⑥面对危难,我们应当胸中志如磐、心中有大我、铁肩担大任,挺身而出。
⑦心有大我,勇做厚植爱国情怀的践行者。
⑧爱国,就是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最好的爱国就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根据对学生的感言进行词频分析,可以看到“爱国”“努力”“奋斗”是学生的主流思想动向和价值追求,还可以将学生感言进行整理后发课程群进行共享,由此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好的教学需要好的设计,课程思政亦如此。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习体验,最大程度发挥专业课程的价值渗透和价值引领作用。依靠巧妙的构思、科学的设计,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并借助于恰当的课堂教学手段,使得教书与育人浑然一体,尽显教学的艺术,体现教学的魅力。进而实现高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道理越辩越清、价值越阐发越澄明、思想境界越来越提高,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学生精神世界的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