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生活质量、负担水平的影响及满意度评价
2021-02-10于春枫
于春枫
当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健康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居家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但受多种因素尤其是家庭因素的制约,该模式正面临着很多问题。社区养老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属于社会化养老范畴,近年来正逐渐兴起。本研究旨在观察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及疾病负担情况,并与社区养老机构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10月本院医养结合机构及社区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各5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58例。纳入标准:年龄≥60岁;居住时间≥3个月;对本次调查有一定认知及反应能力,或不能独立完成而能用语言交流,由调查人员协助完成的老年人。排除标准:生命体征不平稳,危及生命;认知功能障碍性疾病(帕金森病、阿爱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医养结合组50例,男性18,女性32例;平均年龄(72.3±7.4)岁;婚姻状况:已婚47例(老伴健在33例、丧偶10例、离异4例),未婚3例;个人月收入:1000元以下16例,1000~3000元20例,3000元以上14例。社区养老机构组50例,男性24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73.1±7.1)岁;婚姻状况:已婚46例(老伴健在27例、丧偶13例、离异6例),未婚4例;个人月收入:1000元以下21例,1000~3000元18例,3000元以上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见表1。医养结合组的老年人接受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机构组的老年人接受单纯的养老服务。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单位:例
1.2 调查方法 ①健康调查简表(SF-36),从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等8个方面调查生存质量。②疾病家庭负担量表(FBS):测评老人给家庭成员带来的负担。③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满意度及负担水平等。
2.结果
2.1 两种模式老年人养老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以老年人养老的满意度为因变量,以健康调查量表中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精神健康),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养老模式对生活质量中的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精神健康产生一定影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模式老年人养老生活质量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2 两种模式老年人疾病负担影响因素分析 以两种模式老年人影响程度为因变量,没有影响为0,中度影响为1,严重影响为2,以疾病家庭负担量表中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经济负担、家庭关系、家庭成员心理健康),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经济负担、家庭关系、家庭成员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老年人医养结合对疾病负担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两种模式老年人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两种模式老年人生活质量得分比较,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精神健康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养结合组老年人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精神健康得分均数高于社区养老组,见表4。
表4 两组老年人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单位:分
2.4 两种模式老年人满意度对比 医养结合机构组老年人对养老满意率为62%(31/50),不满意率为38%(19/50);社区养老机构组老年人对养老满意率为40%(20/50),不满意率为60%(30/50),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5。
表5 两组老年人满意度对比 单位:例
2.5 两种模式老年人负担水平对比 医养结合机构组老年人疾病完全能负担为44%(22/50),基本能负担为26%(13/50),有一定困难为30%(15/50);社区养老机构组老年人疾病完全能负担为38%(19/50),基本能负担为40%(20/50),有一定困难为22%(11/50),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6。
表6 两组老年人负担水平对比 单位:例
3.讨论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存在着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导致其选择的养老模式不同,享受到的养老服务供给差异大,最终使得老年人的养老满意度呈现出高低不同[1]。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作为新兴的社会养老方式,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的关注[2,3]。李德明等[4]研究显示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最高。医养结合将医疗与养老结合起来,符合现在老年人健康养老的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本调查研究显示,不同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生活质量中的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精神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精神健康得分均数高于社区养老模式,具有统计学差异。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老年人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退化,健康状况不断下降,患病风险高于其他年龄人群,对医养结合需求增加[5]。结合医养结合组与社区养老组关于养老满意度分析,发现医养结合组养老满意率为62%,社区养老组养老满意率为40%,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说明医养结合模式在养老的同时,采用一定医疗资源可改善合并慢性病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调查研究发现,本地区老年人个人收入不均衡,其中个人月收入低于3000元占主要比例,结合本地区的消费及医疗水平,本市区老年人对于医养结合有一定的经济负担能力。针对老年人疾病负担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经济负担、家庭关系、家庭成员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医养结合组与社区养老组关于疾病负担水平分析,医养结合组老年人有经济负担能力(完全能负担、基本能负担)为70%,有一定困难为30%;社区养老组老年人疾病有经济负担能力(完全能负担、基本能负担)为78%,有一定困难为22%,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医养结合模式与社区养老模式的在养老的经济负担承受能力上近似。一些人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负担比率较重的错误认识,调查表明老年人对医养结合的需求增加,也有一定的支付意愿。
研究表明,当老年人出现健康状况问题时,选择去医院就诊的比例均超过50%,这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意识增强,未来养老工作的开展必须结合加强养老的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医养结合型养老的建设[6]。医养结合养老的优势在于突破了一般医疗和养老的分离状态,实现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利、精准的医疗服务,并最终将医疗服务、生活照料服务、健康康复及临终关怀等整合为一体化的服务,从而满足老年人的整体养老需求[7]。随着我国医疗服务的推广及信息化普及,老年人及子女逐渐认识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优势所在,在兼顾养老的同时可解决老年人慢性疾病的治疗。单纯的养老模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尤其处于失能或半失能的老年人来说,医养结合能更好地利用医疗资源服务于老年人[8,9]。
综上所述,医养结合不仅为老人提供传统的生活、心理及文化方面的服务,还增加了医疗保健康复服务,配备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为老年人提供医疗诊治、护理保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项目,消除了患病老人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使得患病老人在养老机构也能得到及时治疗。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金投入不足,服务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服务收费水平偏高,服务内容单一僵化,政府多头管理,政策扶持落实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