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刺绣技艺对民族地区妇女手工产业发展驱动研究
2021-02-10全小国包秀萍
董 杰 全小国 包秀萍 青 青
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已有2000多年历史。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属于“女红”的一个重要领域。经过历代的发展演变,形成了苏州苏绣、湖南湘绣、广东粤绣、四川蜀绣等“四大名绣”和京绣、鲁绣、汴绣、闽绣、瓯绣等地方名绣以及苗、维吾尔、蒙古、彝、傣、布依、哈萨克等民族刺绣,风格各异,历久不衰,共同组成了中华刺绣文化。
一、新时代下刺绣工艺振兴的现实意义
刺绣被称赞为“指尖的艺术”和“心灵的花朵”,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逐渐绽放光彩并日益受到人们追捧,刺绣与现代服装和其它文化创意产业结合,不仅在国内进行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并且出口到国外,沿袭历史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贸易盛况。自21世纪之初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刺绣品逐渐迈向国际舞台,目前,我国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刺绣品出口国。据海关数据可知,2019年前十个月我国刺绣品行业出口数量达六万多吨,出口金额高达6.5亿美元(1)程雨蒙,吴涵. 传统刺绣向互联网+转型的营销策略研究[J]. 农家参谋,2020(11):187-188.。如何高质量发展中国手工刺绣产业已经成为当下一个重要课题。
民族地区多在边疆偏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相比于东部地区较为落后,在牧区和农区中,妇女的社会角色大多还保持着传统的状态,家庭主妇依然是民族地区妇女的主要社会角色。事实上,作为家庭主妇的民族地区妇女,自古以来,刺绣就是一门体现家庭妇女个人能力的手艺活。近年来,随着创新创业的蓬勃兴起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刺绣作为能够让民族地区妇女重新从家庭走向社会、实现身份角色转变的重要手工技艺,慢慢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2021年内蒙古师范大学以刺绣为主题的“匠绣芳华”团队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实现了该项赛事上的突破。
事实上,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发展,手工刺绣对于民族地区妇女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已经逐渐显现,同样的,民族地区妇女积极学习和加入到手工刺绣这个领域中对于刺绣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民族地区手工刺绣产业发展与妇女追求美好生活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共生关系,只是这种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紧密,并通过解决相关的问题,使得民族地区手工刺绣产业发展和妇女追求美好生活这二者相得益彰,互为支撑,协同发展。
“蒙绣”,是内蒙古各族群众刺绣的简称,是中华刺绣的分支,其不但可在软面料上绣花,亦可用驼绒线、牛筋等在羊毛毡、皮靴等硬面料上刺绣。内蒙古刺绣艺术以凝重质朴取胜,其大面料的贴花方法、粗犷匀称的针法、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以饱满充实之感(2)刘浩淼. 包七月: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人[J]. 实践(思想理论版),2014,634(11):41.。由于部落和地域的不同,刺绣工艺和纹样也各具特色,可按照地域细分为科尔沁刺绣、乌拉特刺绣、翁牛特刺绣、鄂尔多斯刺绣、乌珠穆沁刺绣等类别。蒙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内蒙古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1 内蒙古自治区刺绣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民族地区手工刺绣的传承模式分析
自有刺绣以来,其传承形态主要以民间传承为主,家族内传承又占了很大比例,尤其以“长辈—晚辈”之间的代际传承为主要形式,同时,村落部族之间的相互学习也普遍存在。(3)况成泉. 四川阿坝羌族刺绣传承困境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18,39(9):131-134.
(一) 以家族为主导的代际传承
刺绣的主要传承方式是家族内的传承,这主要是因为家庭是基本的社会单元,家庭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正因为刺绣这一家庭传承的特点,使得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代代相传直至今日。对一些年长的农村牧区妇女而言,刺绣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对其有着深厚的情感,甚至有些年长女性的眼中,刺绣物品成了家庭的精神寄托和代代相传的家传珍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年轻一代的妇女由于主、客观原因而不懂刺绣、不会刺绣的占了绝大多数,这需要刺绣这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适应今天年轻女性的精神文化和社会生活,另一方面需要推动手工刺绣产业的发展,以支撑文化传承。
(二)村落牧区之间的交流与传承
村落牧区之间一般都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哪个村落或牧区举行典礼、祭祀等大型活动,其他村落的人都会前来参加,以求共享福祉。无形中让这些活动成为刺绣技艺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妇女们相互交流与借鉴手工刺绣技艺,不但实现了技艺上的共同提高,也加深了村落村民和牧区牧民之间的情感交流,丰富了妇女的生活内容。
(三)伙伴间的相互交流与传承
在民族地区妇女之间,尤其是同龄女性伙伴之间,曾经对刺绣技艺的交流也非常普遍,这也是民族地区手工刺绣技艺传承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很多民族地区,一位女性如果刺绣技艺高超,其在村落和牧区中的地位也高,因此,民族地区妇女之间乐于交流刺绣技艺,以期互相学习和提高,这个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也促进了刺绣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四)通过非遗培训保护和传承手工刺绣技艺
当今社会,随着国家和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工艺振兴工作的重视,各地都在开展以非遗传承人为核心的培训课程,手工刺绣技艺作为很多民族地区的重要非遗项目和传统工艺项目,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政府搭建平台,提供场地,召集学员,组织刺绣传承人开展系列培训,大量培养新时代的绣娘,这已经成为手工刺绣技艺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刺绣产业发展成效与民族地区妇女追求美好生活的收益分析
(一)民族地区手工刺绣产业发展的成效分析
随着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稳步实施和非遗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民族地区手工刺绣产业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长足发展。2019年8月1日至2日,中国手工刺绣传承创新大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科右中旗两地举行,包括“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以及维吾尔族、彝族、羌族、侗族、蒙古族等民族刺绣在内的17项中国刺绣绣种齐聚内蒙古,共促中国刺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总体而言,民族地区手工刺绣产业发展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探索完善了手工刺绣的传承模式
手工刺绣的传承方式以家庭代际传承为主,农村牧区互相交流为辅,这种传承方式在历史上对于手工刺绣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农村牧区新一代人的观念和追求都在发生改变,家庭代际传承的方式需要以晚辈真心爱好手工刺绣并以将手工刺绣作为谋生手段为基本前提,但接受现代教育的农村牧区女孩往往走出去的多,留下来的少,兴趣爱好也都在别处,她们大多难以成为家庭中手工刺绣技艺的保护者和传承者;同时,随着网络和科技的进步,农村牧区人们的生活和交流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再加上农村牧区掌握手工刺绣技艺的妇女多为年长者,互相交流手工技艺的可能性也极小。因此,这种以家庭代际传承为主,互相交流为辅的手工刺绣传承方式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在此情况下,各地政府借助非遗保护和传统工艺振兴等重大工程,开展手工刺绣培训班、工作坊等形式,吸引有意愿、有时间的农村牧区妇女参加学习,学习结束后加入当地政府或协会组织的工作坊,开展手工刺绣产业的相关工作,从而让手工刺绣的传承有了新的突破口。
2.培养扩大了手工刺绣的人才团队
“技能培训+工作坊”的新传承方式能够持续培养手工刺绣技术人才,这些技术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实践之后,又可以选拔一批优质人才加入培训师的行列,培训和帮助更多农村牧区妇女开启手工刺绣生涯。在此培养模式的带动下,各地的手工刺绣产业集聚了一大批人才。如今,科右中旗蒙绣的传承创新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已有3000多人到毡绣传承人达来其其格门下学艺。一直以来,有着“能工巧匠”美誉的乌拉特地区非常重视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乌拉特刺绣作为乌拉特重要传统技艺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保存和传承,如今,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刺绣传承人孟和其其格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广收学徒,带领当地各族妇女学习技法繁复的乌拉特刺绣,绣出精美作品,力图把乌拉特刺绣发扬光大。
3.创新开发了手工刺绣的产业体系
传统手工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服饰、家居和艺术装饰。手工刺绣产业发展需要创新开发符合当下市场需求的刺绣产品体系,一方面要保留传统精美的刺绣产品做法,以精美、经典刺绣产品形成品牌效应,另一方面要创新开发刺绣产品,从选题、内容、图样、功能、美感、用途、文化、创意、消费心理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并策划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刺绣产品,从而整体构建起了不同地区手工刺绣产业体系。
4.开拓发展了手工刺绣的新市场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贸易越来越密切,刺绣作为历史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如今又在新时代大放异彩,出口贸易量大幅度提升。同时,国内市场随着人们日益追求和注重生活品质,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倾向不断加强,刺绣作为一个有文化品位的特色消费品,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在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情况下,手工刺绣产业的市场空间得到大大扩展,为手工刺绣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二)民族地区妇女追求美好生活的收益分析
手工刺绣曾经是大多数民族地区妇女的一项生活技能,随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持续开展和传统工艺振兴工作的不断深入,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妇女走进学习培训课堂,师从刺绣传承人,重拾手工刺绣技艺,绣出新生活、新气象和新角色,这些妇女从中得到了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双重收获,具体表现如下。
1.精神层面
(1)社会角色多元化。通过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手工刺绣行业,民族地区妇女从家庭生活中走出来,从每天为一家老小忙碌的家庭主妇的生活状态中解放出来,走进非遗课堂,走进刺绣群体,走进社会生产,合理安排家务和业务,在家庭主妇和手工艺人乃至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创新创业者之间进行社会角色的自由切换,实现人生的多种可能和复合价值,打破了民族地区农村牧区逐渐固化的性别分工。
(2)个人成就感增强。日复一日的家庭生活劳作束缚了农村牧区妇女的个人创造力和能动性,手工刺绣技艺需要投入大量心力学习,也需要开动创造力、想象力才能绣出好的作品,这是一个能够创造无限可能、满足成就感、重拾自信心的过程,因此,手工刺绣为她们打开了一扇认识自我、重塑自我的新窗户,打通了一条实现生活梦想的新通道,创造了一个增强个人成就感的新领域,让农村牧区妇女在照顾一家老小之外,有了一个释放自我、成就自我的可能。
(3)生活满意度提升。从事手工刺绣工作,让民族地区妇女的社会生活更为丰富多彩,生活圈层更为多样化,在非遗培训课堂上结识很多新同学,在具体刺绣工作和业务交流中结识很多新同行,在各类展览活动、宣传活动中接触很多市场客户,在各类活动中了解行业、了解社会,也进一步认识自我,这一切都让民族地区农村牧区妇女的生活圈不断扩大,与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得越来越密切,在开拓眼界、积累人脉的同时,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有趣,生活满意度得到了极大提升。
2.物质层面
(1)刺绣产品直接收益。民族地区参与刺绣的农村牧区妇女通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培训,全面掌握手工刺绣技艺,就可以利用手工刺绣技艺来制作刺绣产品,卖向市场,获得经济收益。如今,很多地方政府部门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开班培训的形式让很多妇女成为手工刺绣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培训成为专业绣娘,以刺绣行业协会或公共服务平台的形式承接各类订单,将订单分配给能够胜任的绣娘在家或在工作坊开展刺绣工作,完成订单任务,并获得相应报酬。
(2)培训讲课费。手工刺绣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的绣娘,因此,手工刺绣的培训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从而保障绣娘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在此情况下,就需要越来越多高水平的专业培训人员来带新人,除了刺绣非遗传承人之外,有技术功底、有文化、有口才的绣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之后也能够成为手工刺绣培训师,开展传帮带的工作,从而也获得培训讲课费的收入。
(3)政策扶持资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工艺振兴是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工作,各地政府给与了高度重视,手工刺绣作为很多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和一项重要的传统工艺,也会安排相应的政策扶持资金,用于文化和传统工艺保护以及手工刺绣产业的持续发展,这些资金的最终受益者必然是每一个从事该行业的人。
四、民族地区手工刺绣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刺绣技艺的传承人数量减少
在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时代背景下,手工刺绣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竞争优势相对较弱,传统娴熟的掌握手工刺绣工艺的传承人很难以此为生,而这些传承人多是年纪大的妇女群体,其思想、设计、技艺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刺绣技艺若不创新发展,适应时代需求,定会导致无人传承,严重影响民族地区手工刺绣的传承与发展(4)张秦平. “互联网+”背景下民族手工刺绣工艺品创新发展研究——以贵州苗族刺绣为例[J]. 营销界,2020(26):39-40.。如今,能够完整而系统地掌握手工刺绣技艺的传承人数量极少,这种艺术的传承困境重重,有些绣法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同时,由于刺绣艺术费时、费力、市场认可度低,年轻女性往往更愿意出外打工,主动学习和传承刺绣艺术者更是寥寥无几,民族地区手工刺绣的传承人自身能力发展不足,手工刺绣技艺面临保护与传承的危机。(5)张效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以青海刺绣艺术为例[J]. 青海社会科学,2018(03):201-204.
(二)现代传播媒体影响民族地区妇女的交流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传播媒介也越来越多,即便是在偏远的山区牧区,利用互联网也可以接收到世界各地海量的信息。信息的传播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层面,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让民族地区社会结构和社交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的民族地区娱乐活动较少,人们在狩猎、放牧或耕作之余,用舞蹈、歌曲、畅谈等方式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娱乐,人们在劳作之余,女人常常会在一起刺绣作品并交流技艺,手工刺绣曾经是民族地区妇女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然而,如今的年轻人在劳作之余,更喜欢选择看电视、上网,面对面的交流和互相学习越来越少。两代人之间的交流是文化传承的纽带,交流不畅必然导致以家庭代际传承的手工刺绣技艺的传承受阻。(6)况成泉. 四川阿坝羌族刺绣传承困境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18,39(9):131-134.
(三)价值观的转变影响民族地区妇女对手工刺绣的价值认同
随着现代文化的影响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区的社会价值观念也在发生转变。一方面,服饰是刺绣的载体,服饰的变化影响了刺绣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必然要与时俱进,刺绣需要积极融入现代服饰。但是由于人的能力不足,导致民族地区服饰的刺绣文化熏陶不足,从而影响民族地区新一代对于刺绣文化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民族社会中,妇女的刺绣技艺是评价一个妇女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传统民族社会中,妇女都积极地学习刺绣技艺,但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家庭的经济实力,而现代教育的普及也让子女成绩的好坏成为社会评价的重要内容。相对而言,对于刺绣技艺的掌握反而被忽视。
(四)手工刺绣产品缺乏创新
手工刺绣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不同地域、不同部族的刺绣在绣法、图案、造型、颜色、题材等方面都有各自特色,从而形成一定的风格和文化元素,这种多元的丰富共同塑造出灿烂的中华刺绣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然而,手工刺绣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结合时代需求、审美倾向、科技发展和消费导向等因素进行创新和提升,传统的图案、纹路不一定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刺绣的丝线和面料不一定适合当代年轻人日常穿着,这些都需要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多方融合,这就要求传承人和经营者要有扎实基础和创新思维,寻求传统与现代、经典与创新、艺术与市场、产品与产业等方面的深度平衡和融合发展。
(五)宣传方式传统单一,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和品牌宣传
刺绣作为传统艺术瑰宝,被收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便说明了其文化和历史价值之大,但在广告更新换代迅速的互联网时代,传统宣传模式多已落伍。刺绣的宣传与开发也不能仅仅存在于服饰上,民族刺绣主题商品的设计与宣传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和品牌宣传,在具体宣传过程中也没有迎合市场的需求,更是缺乏针对性地营销宣传。
五、手工刺绣产业发展与民族地区妇女追求美好生活互为促进的举措
由前文分析可知,手工刺绣产业的主要从事人群是妇女群体,手工刺绣也是民族地区妇女恢复多重社会角色、走向多彩社会生活、塑造多元人生价值、促进现代化的重要领域,因此,手工刺绣产业发展与民族地区妇女追求美好生活这一对命题形成了日益紧密的共生关系。然而,在手工刺绣产业发展和民族地区妇女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对于两者的共生关系巩固和互为促进有着不利影响,需要采取多种有效举措,具体如下。
(一)强化政策引导
首先,完善刺绣产业扶持政策,民族地区相关部门每年计划刺绣产业发展资金,帮助和鼓励刺绣相关企业和个人的良性快速发展;设立刺绣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刺绣产业发展。其次,加强刺绣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活态化传承、创新性振兴、产业化发展的顶层设计,打响民族地区刺绣文化品牌。把推广刺绣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文化强省战略,科学审视刺绣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国内国际接轨的规划,编制民族地区手工刺绣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规划。第三,不断优化刺绣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扶持机制。
(二)开展技能培训
民族地区妇女作为刺绣类非遗传承人的主要群体,是直接参与刺绣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刺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个人或群体,是刺绣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也是刺绣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队伍。刺绣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关键是对传承人的保护,因此,要从文化强省战略出发,建立一支强大的刺绣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队伍,健全传承人培养机制。最根本的措施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保护刺绣类非遗传承人的有序传承。保护传承人立位仪式和成年礼仪,解决老传承人的福利待遇,鼓励他们对后世人的传、帮、带,努力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传承人,做好传承人的认定和培训,在社会地位、经济保障、专业技术资格等方面给予传承人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建立合理可行的传承机制,帮助建立培训基地和师徒关系,通过授课、带徒授业等式培养接班人,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文化自觉,使其技艺能够得到完好的传承。(7)南宇,杨永春. 构建西部丝绸之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开发体系研究[J]. 宁夏社会科学,2011(05):148-152.最后培养刺绣类传承人的市场化、产业化意识,提升现代化经营管理能力,培养文化创意能力、产业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满足刺绣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需要。
(三)积极搭建平台
首先,提供产业发展场地。在民族地区刺绣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依托原有的相关文化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和场所,融合打造刺绣文化产业园区,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刺绣相关产业、产品和企业入驻园区,形成集刺绣品加工、展示、销售、培训和旅游购物、特色餐饮及特色文化演艺于一体的综合园区,通过创意、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带动当地的刺绣文化产业发展,并成为刺绣产业孵化中心。其次,策划行业主题活动。创新举办“国际刺绣艺术双年展”活动,吸引来自全球各国刺绣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参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振兴与发展传统刺绣工艺,促进国际交流;通过国内外刺绣艺术家相互学习、相互提升、博采众长,激发传统工艺的生机与活力,向世界展示刺绣传统技艺的独特价值与无穷魅力。第三,积极开拓目标市场。在一些偏远的山区农村牧区,刺绣产品的市场价值开发较弱,当地政府可以通过搭建公共服务性的市场交易和信息平台,并对绣娘、刺绣类个体户和企业进行相应的市场指导,引导刺绣从业者在分析市场的基础上,创新开发刺绣资源,生产加工符合市场需求的刺绣产品,形成“政府+协会+传承人+工作坊+企业”的市场化发展模式,让民族地区妇女成为中华刺绣文化的自觉保护者与传承者,同时也成为刺绣产业中的直接受益者。
(四)多元融合创新
加大刺绣产业与旅游、演艺、教育、服装、家居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建设刺绣小镇,打造刺绣主题演出,研究刺绣研学课程,设计绣艺服装,推出绣艺家居产品,全面推动刺绣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刺绣产业在产业链上纵向延伸。总而言之,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多元融合创新,让民族地区妇女在创新创业的大潮中,利用手工刺绣产业发展平台不断开拓新眼界,开发新思维,进而开创事业新领域,实现角色新升级。
(五)持续塑造品牌
手工刺绣是一项费时费力的传统技艺,要提升市场竞争力,就需要不断塑造品牌,使其与机械化生产的产品实现差异化竞争,从而以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保护和提升手工刺绣产品的市场价格,保障民族地区妇女的合理收益,形成手工刺绣产业的良性循环。首先,提升刺绣从业者的品牌意识。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品牌服务机构的培训,让作为刺绣从业者的民族地区妇女认识品牌的价值,并在从事刺绣行业时重视个人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塑造。其次,采取多种品牌行动。对民族地区手工刺绣进行深层次的文化、艺术、技术挖掘,建立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知识产权服务体系;通过刺绣产业协会和相关政府部门等机构和平台,利用多种手段持续宣传诚信经营理念和创新理念,积极引导刺绣企业走品牌化之路,拒绝伪劣刺绣产品和低档刺绣产品;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刺绣专项研修班”“绣娘培训班”,促进民族地区手工刺绣的人才梯队建设;积极申报刺绣类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打造民族地区手工刺绣产业的品牌体系。第三,加强版权认知。民族地区手工刺绣从业者对版权的认知还不够,刺绣版权保护迫切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版权注册、保护的好处,同时,通过组织座谈会和交流会,举办培训班,提高刺绣相关企业和从业者的版权注册和保护意识。第四,加大品牌宣传。面对机器化生产的问题,要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并利用线上、线下的各类媒体资源大力宣传手工刺绣品牌,扩大手工刺绣的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