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促进研究
2021-02-10陈永涌任梓荣李美华
陈永涌 韩 冬 任梓荣.3 李美华
(1.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青海西宁 810016,3.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金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是重大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必须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理性平和、积极进步、自尊自爱的社会心态。目前,我国正经历社会、经济快速转型期,伴随人们生活节奏变快,竞争压力增加,个人的心理、行为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然而,我国仍存在心理健康服务制度不完善、体系不健全,管理能力严重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必须完善社会心理服务制度、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心理健康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使用积极心理干预技术可以防止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生,有助于建设健康中国。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的新生力量,自1998年塞利格曼先生提出之后,迅速成为心理学探究的热门话题。综合国内外有关积极心理学概念的界定,积极心理学被认为是一种注重预防和提升,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个人心理品质的心理学。基本观点是发挥个体积极力量、做出积极解释与心理学价值观达到平衡。帮助人们关注事物积极的一面,关注是什么使人们感到幸福和快乐[1]。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发的干预手段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而产生萌芽,这些干预手段统称为积极心理干预。积极心理干预重点关注的是积极的内容,强调生活中的积极方面,它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明确的指导方法来说明是积极心理干预方法[2]。段文杰等发现,进行积极心理干预的前提是明确干预路径的有效性,把强化个人“积极资源”当做目标,以改变积极变量为手段,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的心理干预方法[3]。这个积极心理干预的定义包容性较强,对适用对象、方法手段、干预目标都给出了相应的范围。
历经20多年的发展与实践,积极心理干预策略大部分集中于积极特质、积极体验、积极思维、积极关系。开发积极特质,Peterson和Seligman等人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CSV(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体系,基于性格优势进行干预是一种定制化的干预策略,参与者可以利用个体突出的性格优势开展相应的活动,提升自身的发展。感知积极体验,积极体验包括了主观幸福感、愉悦感、满足感等[4]。积极心理干预策略使人们通过感恩、品味等方式感知和体验积极情绪。培养积极思维,积极思维是在认知加工过程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到事物好的一面,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和积极的应对[5]。乐观和希望是积极思维研究的两大话题。营造积极关系,积极关系可以被理解为受到他人关心、融入社会和得到社会支持的感觉,包括了与他人分享情感、共通性和爱,被认为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6]。
尽管近些年来国内进行和开展的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逐渐兴起,但是积极心理干预在国内的相关研究较之国外起步较晚且没有具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积极心理干预作为一种实证研究,具有新兴的干预手段和技术,积极心理干预在哪些维度上提升了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干预效果在人口学变量上是否具有差异?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青海师范大学藏族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均已通过国家汉语水平考试(MSK三级或四级)。采用匿名形式,发放问卷1200份,有效回收问卷1126份,有效回收率93.8%。其次,通过SCL-90测试筛选出分数介于90分到160分之间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不具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和疾病。从中随机抽取出60名学生作为本次促进研究的被试,其中男生21人,女生39人。
(二)研究工具
采用孟万金、官群编制的《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用于测量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状况。该量表主要分为六个维度,分别是认知、情感、人际、公正、节制和超越,包含62个题目。总量表是由六个分量表拟合而成,模型拟合程度良好,各题项的因子载荷在0.367~0.693之间;总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22,说明拟合后的量表信度良好[7]。《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所有题目正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越高。如果每一题项均分大于3分,说明大学生在该题目上的积极心理品质较好;若每一题项均分介于2~3分之间,说明大学生在该题项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一般;若每一题项均分低于2分,说明大学生在该题项上的积极心理品质较差[8]。
(三)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干预方法
1.干预流程。干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选取青海师范大学的藏族大学生,运用《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对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进行测评,以了解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特点和规律。通过SCL-90筛选出本次心理干预的对象,按全国常模结果,排除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的这部分学生;第二部分是研究积极心理干预对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促进作用。把积极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利用积极心理干预方法,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被试随机分组,采用《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进行前测,在积极心理干预中,课堂干预理论与方法讲解为主,课外活动实践作为辅助,结合团体辅导技术,督促学生将积极心理干预方法在实践中运用,通过小组体验分享进行强化,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后测继续使用《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
2.团体辅导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法选取被试。被试需要进行前后测,开始实验前对被试进行测验。在实验阶段,对被试进行为期八周的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实验结束后继续对被试进行测验。
在设计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参照了许多经典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根据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以团体心理咨询技术为依托,设计了针对性较强、具有可操作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在积极团体心理辅导中,辅导者充分运用了积极关注、自我暴露、倾听、共情等心理咨询技巧,对团体成员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干预。本次积极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有效性。团体辅导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过程方案表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方案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辅以导师的指导。以Alan Carr编著的《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第二版)》和阳志平、彭华军等人主编的《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第2版)》为参考,确定了本次实验的最终方案。
本次研究的积极心理团体辅导过程共分为3个过程:第一阶段为团体建立阶段。这一阶段的活动目标是使团体成员彼此相识,相互熟悉,尽快建立初步的友好互信关系;签订团体契约,形成团体规范,要求成员遵守团体规则,鼓励学生在团体活动中踊跃参与,积极发言;介绍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方法和重要性,对小组成员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第二阶段是心理团体运作阶段。这一阶段进入本次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主题,引导小组成员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发现自己的优点,养成积极行为,珍惜自己的现有资源,学会感恩。第三阶段为结束阶段。这一阶段总结和回顾团体经验,评论小组成员的成长和变化,对团体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估,帮助小组成员将团体辅导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有:独立样本t检验、单样本方差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
二、研究结果
(一)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各维度总体现状
对表2进行解析发现,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上表现良好,得分为235.25±27.49,大于186分(62道题×3)。根据各个维度的得分情况可知,在各维度上藏族大学生均表现良好,认知维度为(44.01±6.35),情感维度为(42.83±5.35),人 际 维 度 为(39.21±4.82),超 越 维 度 为(38.48±5.38),节制维度为(36.92±5.06),公正维度为(33.81±4.67)。
表2 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分析(n=1126)
(二)藏族大学生总体积极心理品质及各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表3 藏族大学生总体积极心理品质性别差异分析
为考察藏族大学生总体积极心理品质在性别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性别为自变量,以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状况为因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水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得分(t=3.219,p=0.001<0.01)。
表4 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为考察藏族大学生总体积极心理品质在独生子女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是否为独生子女为自变量,以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状况为因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水平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得分(t=2.661,p=0.008<0.01)。
(三)积极心理干预前后结果分析
经过为期八周的积极心理团体干预后,再次使用《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问卷》进行测评,测评结果如下。
从表5当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干预前后的得分在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及各维度上均显著相关。
表5 干预前后样本相关系数(n=60)
为了检测积极心理辅导是否有效,对实验样本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
从表6中可以看出:60名被试在干预前后两次测评的结果中,积极心理品质总分、人际维度、公正维度、节制维度、超越维度t检验的结果的t值分别为6.57、10.44、3.91、2.90和2.10,除超越维度p值小于0.05,节制维度p值小于0.01,其他维度p值均等于或小于0.001,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八周的积极心理干预前后对比在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公正维度、节制维度、人际维度和超越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在情感维度与认知维度上干预前后不存在显著差异。从总体数据来看,积极心理辅导对于藏族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具有促进作用。
表6 干预前后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对比(n=60)
三、讨论
(一)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
研究发现,青海省藏族大学生整体的积极心理品质情况较好,表现出较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且从整体水平上来看,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与以往研究保持一致[9]。人际维度水平上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得分、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公正维度水平上牧区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得分、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得分。认知维度水平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超越维度水平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得分、乡镇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得分。情感维度上独生子女得分和乡镇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得分和非独生子女得分。节制维度上理科生与文科生得分显著高于艺术生。这些结果与其他地区大学生积极品质相关研究的结果保持一致。[10,11]
在认知、人际等维度上,由于受到文化的影响,男性比女性拥有更多的社交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男性大学生人际维度的得分。另外,青海省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文化宗教对人影响较大。当藏族学生进入大学生活学习,也就开始受到多元文化、混合环境的影响。不管男生还是女生,从熟悉的环境进入陌生的环境都需要时间去适应。因此在情感维度、人际维度和节制维度,男生和女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和超越维度上得分比较低。
(二)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干预
本次积极团体辅导干预是让藏族大学生发现并发展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团体心理辅导培养他们积极接纳、积极关系、积极情绪、积极应对、积极成长,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本次积极团体心理干预从积极内容、积极手段与目标、积极推广、积极合作四个方面出发。
1.积极内容。从内容角度出发,Seligman等人认为,积极心理干预的着力点是识别、利用和开发个体自身存在的“积极资源”(例如积极情绪、性格优势、生命意义等)为个体建立情绪缓冲区,抵消消极症状,降低干预结束后的消极情绪和心理问题反复的概率[12]。研究表明,健康和快乐的行为可以通过社交网络进行广泛传播,甚至可以通过二级传播传递给朋友的朋友[13]。本次积极心理干预,例如“优势轰炸”“爱与感恩”提升了藏族大学生的积极情绪等积极品质。
2.积极手段与目标。Sin和Lyubomirsky认为积极心理干预是通过培养积极情绪、积极行为和积极认知从而提升幸福感的有意义活动[14]。其运作机制是积极的,是一种旨在促进健康而非修复弱点的干预方式。积极心理干预的目的是积极变量的变化和获得积极结果。根据改变生活模式的研究,健康的生活模式使积极变量发生改变。高水平的体育活动和参与跆拳道锻炼都可以有效地诱导积极情绪发生改变;中年个体在进行有氧舞蹈后情绪有所改善,而较大的步行运动量也被证明能够提高自尊水平[15]。在本次积极心理干预中,“沙盘游戏”提升了超越维度的积极品质。
3.积极推广。积极心理干预研究适用性广泛。段文杰等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干预前提是明确干预路径的可行性,目标是强化个体“积极资源”,以改变积极变量为手段,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的心理干预方法[16]。这一定义认为所有处于社会中的人都可以成为积极心理干预的对象,将临床人员与非临床人员都纳入积极心理干预的范围。“二十个我是谁”提升了对自我的积极认知,有利于积极推广,强化个体的“积极资源”。
4.积极合作。参与者与治疗师的关系及合作模式是积极心理干预成功实施的关键。大多数治疗师接受的是专家指导模式的培训,这种方法在急性护理环境中有很大效用。在慢性病和漫长的改变中,合作的方式是更加有效的。合作的方式允许参与者反思自己改变的动力以及改变过程中的阻碍,通过与参与者的合作,治疗师可以引导参与者找到他们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培养一个引导参与者自我发现的环境,为他们的行为承担责任,最终实现更健康的日常行为的目标[17]。“心灵依恋”帮助藏族大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他们积极合作。
结果显示,积极的团体心理干预显著提升了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团体心理辅导促使成员在认知、情感、行为上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团体辅导产生很好的效果。
四、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路径
民族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心理学通过已有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积极应对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趋势,承担起建设和维护和谐心理的重任,努力建设中国化、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是少数民族的精英分子,承担着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任,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着民族关系的健康良好发展,因此,在保证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良好体魄和充足知识的同时,也要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一)运用认知行为疗法
作为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心理疗法之一,认 知 行 为 疗 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被应用于解决认知方面的问题,其应用效果具有较强的实证支持。CBT是指以认知行为理论为基础,以认知因素改善和解决心理困扰为基本前提的一类干预措施。不仅有助于减轻现有的心理困扰或提升现有心理水平,并对保持长时、持久的效用和影响有所帮助。CBT有助于发展和强化关键的自我调节技能,还可以减少消极的情绪状态,改善社会心理功能。
将认知行为疗法与沉浸式治疗相结合能够带来有效的生活方式改变。Kirschenbaum教授提出了CBT、沉浸式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的理论模型[18]。该模型表明,沉浸式治疗产生了快速且持续的提升,在CBT的指导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会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我调节技能、行为知识的提高,并因此提高自身良好生活习惯的自我效能感,并开始迷恋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中,既提升了身体健康也提升了心理健康。
(二)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
积极情绪即正性情绪或具有正效价的情绪,是个体由于内外部刺激、事件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19]。积极情绪可以增加个体的人际资源,其次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事件[20]。个体可以通过在适当时机培养积极情绪来应对消极情绪,从而改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
积极情绪提升了心理韧性。重要的是,心理韧性强度高的个体不仅能够培养自身的积极情绪来应对负性事件,而且他们还擅长于在他人身上激发积极情绪,这创造了一种具有支持性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应对集体负性事件。因此,在面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体验积极情绪是很有必要的。体验积极情绪可以通过品味策略,拓展和提升积极情绪体验方式,第一种是行为表现,用非言语行为表达积极情绪。研究表明情绪的面部表情可能在情绪的主观体验中起到因果作用[21]。第二种策略是努力活在当下,有意识地把注意力放在当下愉快的经历上。第三种策略是与他人交流和庆祝积极事件,这种策略也被称之为资本化。最后一种策略是,个体可以通过生动地回忆或预测积极的事件来进行积极的心理时间旅行。
(三)培养积极特色教育,改变心理教育模式
积极教育是一种刚兴起的教育概念,反思了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它以学生外在和内隐的积极心理品质为基础,主张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教育主张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和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把发掘学生潜力为出发点,帮助学生把潜力转变为行为动力。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教育,提倡鼓励学生,发挥学生的优势,发扬学生的优点,进而促进他们心理素质的提升。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积极教育,提炼少数民族文化中优秀的民族品质,发掘少数民族大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自身的优秀品质与美德。
本研究探究了积极心理干预对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发现,积极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提升藏族大学生整体积极心理品质水平,从而间接地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抗压能力。以团体干预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打造沉浸式课堂体验,使学生重复地参与其中,更为高效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此外,积极心理干预也教会了学生如何调节自身情绪,在课堂外也可以自主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随时随地发挥效用。
五、结语
民族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地球上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国家是民族命运共同体。因此,对多元民族群体、个体的民族心理规律和民族心理健康的探求,对于积极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具有很强的学术理论意义与现实针对性。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是少数民族的精英分子,承担着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任,藏族大学生是藏民族的优秀子弟,是国家和藏民族发展的希望和未来。深入挖掘其心理特点,不仅可以让各高校更好地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有价值的教育支持和帮助,而且也是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本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干预相关理论,对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和积极心理干预对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水平及各维度的影响,从而为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教育对策与建议,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视角提出提升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水平及改善的措施。丰富和完善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水平提升的科学模式和有效策略,有助于在树立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多元文化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其积极品质能力,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