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的《上海画报》对于刘海粟艺术的传播与推介

2021-02-10YangYang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刘海粟特刊模特儿

杨 阳/Yang Yang

《上海画报》作为三日刊之创始者,自1925年发刊后,引领海上画报之热潮,风靡一时。凭借着自身的种种优势,《上海画报》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市民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并取得了“问世月余,每期行销逾三万”的傲人成绩,其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力和宣传力度之大不容小觑。以刊登“有兴趣、有价值”的内容为办报宗旨和选稿特点的《上海画报》,不仅图文丰富、印刷精美,而且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文学艺术、时事新闻、娱乐八卦、军事政治、名人趣闻逸事等内容都有所刊登。

在1925至1933年间,《上海画报》共出刊858期,其中,艺术类相关内容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版面,包括艺术家传记、艺术鉴赏和品评、活动报道、艺术作品的刊登等。此外,还以特刊的形式对某些艺术家、艺术展览和活动进行深度报道,因此,《上海画报》对于艺术的传播、艺术品交易与美育有着相当大的贡献。

而在各种形式的美术报道之中,关于艺术家刘海粟的动态及新闻报道不在少数。《上海画报》刊登了刘海粟的一系列作品,业界人士对刘海粟的评论,个人访谈、传记、国外出访活动等,为读者呈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和生动立体的艺术家形象。

一、刘海粟艺术作品刊登

《上海画报》十分重视艺术的报道,热衷于搜索有价值的文艺内容,并向大众推广和介绍艺术家的作品。张丹翁曾说道:“凡是南北的名画家、文学家、小说家、摄影家的作品,本报全有。”[2]特别是刘海粟的作品,更是被大量地刊登,这让大众有机会了解到他的绘画风格和创作成果。再加上该报刊采用铜锌版印刷技术,画报中的图片清晰,印刷精美,使读者在阅览美术作品时拥有一种视觉上的新体验。

根据全国报刊索引上所提供的文本资料来看,现有的《上海画报》共刊登了刘海粟的55件作品,其中绘画作品48件,书法作品4件,文章3篇。绘画作品包括国画32幅,油画9幅,速写7幅。表1到表3分别是《上海画报》中所刊登的刘海粟国画、油画、速写作品表。

《上海画报》在发刊期间刊登的刘海粟的美术作品,对于后世研究其艺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图像资料,也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通过研究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了解其艺术风格和创作成果,也能够感受到他在美术上所崇尚的革命性和创新性精神。以1927年第303期所刊登的油画《南屏晚钟》一图为例,画面中黄绿两种明亮的色彩搭配得恰如其分,毫无违和感。笔触生动活泼、粗犷并带有些许自然性特征。整个画面构图张弛有力,不落俗套,体现出艺术家强烈的表现力和个人生命力。中国传统绘画总是避免不了摹古的旧习,刘海粟却摆脱了模仿古代画家风格之癖,且另辟蹊径,借外界事物去表达主观意志,用自己的画笔沿着心中的感受去描绘大自然,而不是停留在象形这一初级阶段,这对当时的美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上海画报》采用的是铜锌版印刷技术,这种技术相较于早期传入中国的石版印刷术来说,所印图片、绘画的逼真度和文字的清晰度更高,印刷质量大大提升,从而呈现出一种质地精良的视觉效果。在给予读者艺术享受的同时,对刘海粟艺术的高质量传播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上海美专与人体模特儿事件

刘海粟十分强调师法自然,自上海美专创办伊始就倡导使用人体模特儿和旅行写生。1915年3月学校率先雇佣模特儿进行写生,从而开辟了中国美术学校使用人体模特儿的先例。他认为:“研究绘画最要紧的东西就是人体……我们要画活人体模特儿的意义,在于能表白一个活生生的‘生’字,……因为人体的微妙的曲线能完全表白出一种顺从‘生’的法则,变化得及其顺畅,没有丝毫不自然的地方;人体上的颜色也能完全表白出一种不息的流动,变化得极其活泼,没有一些障碍。人体有这种生的顺畅和不息的流动,所以就有很高的美的意义和美的真价值。”[3]但当时中国的封建顽固势力和军阀认为使用裸体模特儿是一种败坏风化之行为,并通过各种方式极力禁止,这就引发了裸体模特儿事件。

?

《上海画报》关注上海美专及人体模特儿事件,多次就该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如《上海画报》1925年6月6日发行的首刊封面就是一张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人体写生课堂上的摄影作品,并附文字介绍:“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为刘海粟氏创办,国中用模特儿,实习人体写生,亦为该校所创办,当时社会中腐旧之人物,颇加非难,刘氏不为浮言所摇动,毅然进行,使美术界上呈一种新气象,皆刘氏力也,顾外间不察,对模特儿一事犹多怀疑,甚至造作种种谏言,致多误会者,本报记者,特请于刘海粟氏,将该校生徒,实习人体写生时,摄影刊布,俾明真相,高坐裸体影者,即模特儿也。”[4]这表现出《上海画报》对刘海粟在美术教育方面开社会新风气的赞赏与肯定。1925年第六号中再次刊登上海美专裸体模特儿的照片。《上海画报》的主笔张丹翁对于人体模特儿的使用保持积极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还原人类本真的做法。他在《恭维刘海粟》一文当中指出:“模特儿是天生品,衣服装起来,倒是人类的矫揉造作了。美洲女士,尚要把脸上薄薄的一层粉儿去掉,由着这种论理推想起来,要讲究真美,既然不让粉遮着,又何能让衣服遮着呢?”[5]1926年第129号中也提到:“裸体模型在大世界新世界,当局要禁止,我甚赞成。而禁止美术学校之课程,则侵犯艺学上之自由矣。”[6]此外,美术理论家滕固在《海粟小传》中高度赞扬了刘海粟毅然决然进行美术革命之精神:“……其间置生人模型,世之伪道者流,闻之大哗,群起诟詈,先生力剖白之。去岁,孙传芳因禁止市上淫画淫舞,而涉及人生模型事,先生施当其厄,与其侃侃执理争,不少詟,往来穷诘,几不相容,人方为危,先生不顾,卒为中国画史上溯一部新纪元。”[7]

这些评论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业界对于刘海粟在西式写生训练中使用人体模特儿的积极态度和广泛的支持,同时也体现出刘海粟为提倡艺术上的人体模特儿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及其进行艺术革命之时的大无畏精神,放大了他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影响力,此举意义深远。尽管革命之路道阻且长,但他抱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去做,也凸显出刘海粟的人格魅力。

三、刘海粟个展报道:特刊专题号

《上海画报》经常以特刊专题号的形式对热门事件进行报道。在全国报刊索引上所有的847期《上海画报》中,美术类特刊报道共11期。其中,有3期以刘海粟为主要对象,开辟专门版面,围绕特定艺术主题进行深度报道。分别是:1927年第303期《海粟画展特刊》、1928年第412期《刘海粟先生去国纪念展览会特刊》、1932年第833期《刘海粟欧游作品画展特刊》。在《上海画报》中,刘海粟是唯一一个出版过三次特刊报道的艺术家。

(一)《刘海粟画展特刊》

1927年12月17日至23日,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尚贤堂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刘海粟国画洋画近作展览会”。《上海画报》出版特刊对此次展览进行报道。报道选择性刊登了七幅绘画作品,四幅社会名流的题字,六篇评论性文章,并以刘海粟国画作品《松鹰》作为当期的封面。这些绘画作品反映了刘海粟自1927年赴日考察归国后,在普陀山、西湖等地的创作成果。而从题字和评论性文章中,可以窥见刘海粟的艺术风格、思想及当时社会对于他的评价。

刘海粟在艺术创作上十分强调主观思想与情感的表达。通过社会名流对于他的评论也可以看出这一点。红蕉在《以思想为中枢的现代大画家》一文中提到,刘海粟的作品,“(不论国画与西洋画)都是以自己思想为本位,专门写动的状态,尤其是大胆的笔头,落纸不改的粗笔头,浓艳激烈的色彩,使人一望而知为个性狠完固的作品”[8]。著名诗人、作家徐志摩也有着同样的看法,他认为刘海粟是一个有玄学思想的艺术家。“他是一个有体魄有力量的人,他并且有时也能把他天赋的体魄和力量着实的按捺到他的作品里。”[9]这种注重表现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倾向,在刘海粟作品中的色彩和笔触上映射得最为强烈,张嘉铸的《读海粟近作的一个检省》曾评价道:“海粟的施用色彩,确有十分的个性……海粟的笔法,活泼纵姿,勇敢生动,章法娇奇杰出。”[10]教育家蔡元培对其用笔设色更是赞赏有加,认为他用笔遒劲,设色强烈,与西方的梵高和高更颇为相近。“常就目前所接触之对象,而按其主观之所剧感纵笔写之,故纵横如意,使观者能即作品而契会其感想。”[11]

?

?

(二)《刘海粟先生去国纪念展览会特刊》

1928年第412期的《刘海粟先生去国纪念展览会特刊》,则是刘海粟在西渡欧洲之前,其好友蔡元培等人在宁波同乡会为他举办的一场近期作品展。该期所刊登的艺术作品和评论都体现出刘海粟的创新精神,以及试图通过艺术挽救社会、挽救国家的渴望。[12]

20世纪20年代,艺术革新者刘海粟不畏世间的抨击与质疑,高喊艺术救国的口号,毅然决然进行艺术革命。他的艺术作品及其思想对于当时黑暗苦闷的社会来说无疑是艺术界的一汪清泉,沁人心脾,使人们得到艺术的感化与安慰。在观赏其作品时,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获得艺术上的重生。言川在《关于刘海粟画展的几句话》中说道:“我们借他的画笔,在这个破裂了的自然中,结识了别具性质别具价值的几种美,我们奄奄一息的人生,往往便这样的又苏醒了转来了。”[13]刘海粟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用实际行动感化民众,继而实现艺术救国的理想。

(三)《刘海粟欧游作品画展特刊》

1929至1931年间,教育部派刘海粟赴欧洲考察各国美术,游历法意德各国。他在考察期间创作了两百余幅艺术作品。1932年归国后,上海市市长吴铁成在英士纪念堂为其举办欧游作品展览会,政府的全力支持,体现出社会对于艺术的推崇进而宣传民族文化的导向。此次特刊报道着力从作品数量、风格变化及其国际声誉三个方面宣扬了刘海粟欧游期间丰硕的艺术成果。

自1929年刘海粟远赴欧洲后,他博览欧洲古今名作,研究各国艺术之风格派别,潜心艺术创作,三年创作绘画两百余幅,体现出他勤敏好学的精神。其作品也受到国际人士的广泛认可,曾“两次被选于法国秋季沙龙,先后又被特约出品于蒂勒黎沙龙,一时巴黎艺坛,推为中国艺术界之巨子,最后又开旅欧作品展览会于巴黎,法文豪巴黎大学教授赖鲁阿氏,亲为作序,推为中国文艺复兴之大师。”[14]可见刘海粟在当时国际艺术界中的影响力。归国后的欧游作品展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欧游之作、巴黎临摹、归后新作、欧游前作。这些作品反映了该阶段刘海粟艺术风格的变换。潘公展在《当代画宗大师》中谈道:“每组合里面,我们就可以见到他每一个时期作风调子的变换,而同时从这里,就可以认识他整个的人格和天才,以及他艺术成功所进行的途径。”[15]

四、小结

《上海画报》对艺术家刘海粟的报道,涵盖了艺术作品、人物传记、展览品评、活动报道等多种形式,为读者构建了一个较为丰满的人物形象。

例如,艺术作品的刊登有助于读者了解刘海粟在该阶段的创作成果,并通过作品透析画家的艺术风格进而了解其美术理念、艺术主张与追求;对刘海粟本人及其艺术作品和展览的品评性文章,不仅为读者介绍了他的个人经历、艺术生涯,而且也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时艺术界对刘海粟的整体评价和态度;而活动报道较为真实地记录了刘海粟在该阶段的动态和艺术探索,特别是三次特刊专题号的报道,还原了刘海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访国外和个人展览的情况,勾勒出该阶段较为清晰的艺术历程,使大众对于艺术家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凭借着《上海画报》在当时上海的影响力和广大的读者群,人们通过报纸阅读获得了一个更为清晰、客观、立体的艺术家面貌,这对于其艺术的传播与推广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平台,从而进一步扩展了刘海粟的艺术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也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考证资料。

猜你喜欢

刘海粟特刊模特儿
刘海粟美术馆建馆25周年x刘海粟欧游90周年=?
湖北日报特刊浓墨重彩报道军运会
疯狂的雕塑
刘海粟雨中看戏
刘海粟雨中看戏
十年沉淀 璀璨升华《37°女人》十周年特刊
画笔一挥,神奇“隐身”!
刘海粟知错认错又出错
虚拟人生
读编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