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呼唤新家风
2021-02-09毕国珍
毕国珍
摘要:紧随十九大召开,“传承家风”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引发人们对家风、家训、家教文化的大讨论,文章概括了新时代新家风的特点、性质及功用;分析家风、家训、家教的含义和相互关系;探讨新时代、新家风传承、构建及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传统家风;家训;家教文化;当代价值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地方高校美育体系研究与实践”(C2016M30)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坚定文化自信。中国传统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自古就注重家风家教,它凝聚着先人们对子孙的教导,哲理性和实践性共存,留给人们深深的思索和启迪,对当代中国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新时代呼唤优秀“家风”文化
优秀家风文化跟许多优秀文化遗产一样,隐藏在人们心中。随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家风建设的高度重视、全国上下都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政府主导推家风,道德讲堂说家风,媒体宣传扬家风,家风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热议的焦点话题,为家風文化的传承、发展扫清了障碍,站在历史高度看问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会载入史册。
中国家风文化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周代周公旦有《诫柏禽书》,春秋战国时期,《国语》载有《母训》的文字,《论语》有孔子对儿子孔鲤“庭训”的记载,东汉班昭有《女诫》,三国时诸葛亮有《诫子书》,晋代嵇康的《家诫》,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在这些家训著作中,又以《颜氏家训》最具代表性。它不仅体例周详,内容丰富,而且影响极大,标志着古代家训的成熟。隋唐时期,科举制兴起,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受到削弱,家训著作数量和影响力都有所不足。宋代以后,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作为家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家训空前繁荣,呈现出“家族化、条文化和家法化的倾向”。宋元明清时期涌现了大量影响广泛的家训著作,如宋代司马光的《家范》、李昌龄的《乐善录》、陆游的《放翁家训》、朱熹的《训子帖》,元末明初郑文融的《郑氏规范》,明代霍韬的《谓厓家训》、庞尚鹏的《庞氏家训》;清代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训》、陈宏谋的《五种遗规》、蒋伊的《蒋氏家训》等,琳琅满目,丰富多彩,风光无限[1]。
鸦片战争拉开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史的序幕,西方列强的野蛮霸道与中国政府的屈辱投降形成了巨大反差,使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心态发生巨大改变。一方面,对封建专制政府的无能感到失望;一方面,民族自信心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渐渐丧失。到了20世纪,连续发生了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等社会变革,政治、文化和教育一体化的社会心理,促使人们把传统文化的瑰宝看成“革旧图新”的沉重包袱,并由此引起激进人士、革命家、学者,乃至特定时期的国家政权机构对中国传统文化大规模的贬斥与批判。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色是精华与糟粕的混合与杂糅,在中国现代反传统思潮中,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分析与批判力求周全、深刻,但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整体内容的宏观把握,加之其所处时代的局限、认识水平和内在动机的不同,“五四”、“文革”时期的反传统与80年代“文化热”的“全盘西化论”时期的反传统,显示出他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傲慢与偏见。这种以否定传统文化为特征的反传统思潮,在我国现代思想史上留下了鲜明的烙印,对中国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对于家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
今天人们对家风文化的向往、留恋和呼唤,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唤。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以作为新世纪公民道德建设的思想支撑。中国梦,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要从人抓起,从家庭抓起。国与家是不可分割的,家即家庭,是国的细胞、社会的“细胞”。一个一个的“细胞”健康,国家就能强盛,社会就能繁荣昌盛,一个和谐、安定蒸蒸日上的社会就能实现。所以,新时代呼唤优秀家风文化,结合时代要求继承与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
二、家风文化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成员在世代繁衍生息过程中,在家庭氛围、成员行为影响下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活作风、传统习惯、道德风貌及处世方式。家风是家庭、家族的风气,也称门风。人们常常用一个字或几个字对某一家庭、家族的家风加以概括:有的是“勤”,有的是“俭”,有的是“忠”,有的是“孝”,有的是“骄”,有的是“奢”,有的是“忠烈”,有的是“诗书传家”……这些概括性的词语,都是根据这个家庭成员的行为特点总结出来的,可见家风是形于外的。
家训是一个家庭、家族的长者为规范子孙行为做出的训语或勉励、劝导文字。是一个家庭、家族经数代人探索、积累,总结出来的教育子孙成才的成果,有的口头传承,有的见诸文字。具有较强约束力,也称为“家规”“家约”“家诫”“家范”“家劝”“家语”“家矩”等。至今流传于世的家教作品尚有数百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家风、家训并提的就是家教,家教是长辈对子孙进行教导的行为过程,使用的教材往往是自己家传的或是历史名家的《家训》《家规》等,“家教”分为言教和身教,在施教的过程中,都是身教重于言教,最起作用的是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后代的影响,在民间有一句骂人的话就是“没家教”,这里所说的是孩子缺乏教养,品行差,其中隐藏的是家长品行差,家风不端。可见家教是多么重要。
家风、家训、家教是家庭教育的不同侧面,家教是行为过程;家训是使用的教材,显现了教育内容;家风是通过教材和不同的教育手段,进行家教的成果。三者不可分割,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组成部分,家风概念或家风文化,往往包括了这三个概念的基本内容。
继承、弘扬家风文化是一项“树人”工程,家风文化素养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效果,给学生成长造成一定伤害。有一篇《不良家风:社会精神文明的毒瘤》文章,严厉揭露、批评了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家风”,作者深情的指出:由于庸俗文化的侵蚀致使家庭教育出现了“赌博风”“攀比风”“人情风”“占便宜风”和“黄风”等不良风气在许多家庭蔓延。不良家风是科学、健康、文明生活的腐蚀剂,它冲击着家庭生活的秩序、弱化家庭功能,毒化家庭气氛。对社会而言,它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侵蚀着社会文明的肌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毒瘤,若任其泛滥,必将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萎。作者倡导,家风建设要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系统工程之中,毫不留情地切除不良家风这一毒瘤,建立新时代的新家风,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3]。
三、传统家风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和平崛起的新时代。这个时代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为主要标志。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做到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4]。可见,传承优秀的家风文化,应该紧紧围绕“中国梦”这一基本内涵。这是一个大环境,决定了对人才成长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间断过的文化形态,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劳勇敢、精忠报国、大公无私等,体现出中华民族朴素美德,彰显了人类普世价值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5]。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时代,又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时代。在这个时间点上,人们以又惊又喜的心态欢呼新时代的新家风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应该警惕的是經济、文化的“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反转来又对我国传统文化构成某些挑战。
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就与中国传统文化无缘,吃着洋快餐、看着日本动漫和好莱坞大片长大的孩子身上,会有深厚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积淀。一位学人说得好:“没有先进的科学,没有现代的技术,一个民族,一打就垮;而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打自垮”[6]。在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环境下出现的家风、家训、家教,很容易让“西化”泛滥。对于排斥传统文化的种种现象,某些媒体及网站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不少家长抱怨“电脑和手机毁了我的孩子!”谁都知道,电脑和手机不会直接给孩子造成伤害,而是那些媒体上的不良广告和网站(网商)运用高科技,通过贩黄、卖黄,引导、腐蚀青少年,引导他们犯罪,毁了他们的一生。
“全球化”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兴起。市场经济就是自由竞争经济,效益驱动经济。它一方面强化了人们的平等观念和经济意识,另一方面则导致整个社会以拥有金钱、商品的多寡作为划分人们等级地位的标准和判断人生价值的尺度,滋生了“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想;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观念,但也容易引发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它在增强人们的等价交换劳动和相互服务意识的同时,却有可能使这种交换关系渗透到人际关系和权力结构之中而产生腐败。有的家长把这种手段也运用到对子女的教育中去,使用“金钱奖励”,刺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一时把这种“洋玩意儿”奉为法宝。这种“金钱奖励”或刺激,排斥了传统的优秀家风、家训、家教,导致了伦理规范的失衡和道德水准的下降。出现了道德失范和价值观念上的盲目化倾向,随之而来的是文化危机、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有所抬头。青少年学生犯罪率上升,不能不让人质疑,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随着21世纪初中国加入WTO,我国已正式迈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西方国家充分利用经济优势,进一步提出“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口号,裹挟着市场经济而来的西方文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全面渗透也形成一股汹涌而至的浪潮。目前,这种风气也开始弥漫到中国的家庭、学校,使一部分青少年学生和家长的精神生活和思想道德发生了新的变化。表现出躁动不安、作风虚浮、急功近利,传统的家风、家训、家教也被不少人淡忘了。
在这场家风文化的大讨论中,全社会纷纷呼吁弘扬、传承与时代相吻合的优秀家风,林琳“家风:不该被遗忘的‘财富”(2014年2月11日《工人日报》),向贤彪“家风建设关乎民族未来”(《江西日报》2014年2月10日),沈纪文、张杰“家风点亮中国梦”(《中国德育》2017.10),魏文华“好家风是一种正能量”(《中国农村教育》2017.05),刘剑飞“涵养家风应成为新年俗(《兵团日报》2018年1月31日),马炳玉、李娟淑“传承好家风,争做文明人”(平凉日报2018年1月8日)等,代表了时代的声音、社会的声音、人民的声音,优秀家风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全社会都在关注家风的传承与发展,笔者谨提出自己的粗浅想法,供大家讨论参考。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家风文化建设的基础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特点是多样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在中国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历程中,我们的祖先早在殷周时代就首次提出“祈天永命者,乃在德与民”的理论,不但造就了像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和王夫之那样的横亘千古的杰出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还孕育出了像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那样的脍炙人口的旷世经典。中国传统文化卷帙浩繁,道义精深,其中不仅包含上至天人,复至人性,下至人生的宏观义理,而且涵摄知行、义利、公私、理欲等伦理精华,其深沉的伦理道德意识、浓郁的民族文化韵味,不仅对国家推行德治教化、匡扶社会公理与正义,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有着良好的助益,而且对每一个公民树立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规范举止言行、培养公共德性与自我修养都有深刻的启迪。中华民族作为“文明之邦”“礼仪之邦”的美名也因此而成就;中华文明从古至今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世所罕见的文化历史传统和崇德重义的民族基本价值取向也因此而得以塑造[2]。我们有这样的民族传统文化,应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心。
(二)传统家风文化是新时代、新家风的摇篮
从传统家风、家训、家教文化中吸取营养,结合自己家庭实际情况,作为建设新时代新家训、家教、家风的借鉴。
浩瀚的家风文化中,数百卷家训,可以借鉴的东西很多,“立德做人”“忠义立世”“知书达理”“诚信待人”“勤俭持家”等条款都可以适当吸取。多数家训往往把内容与具体措施结合在一起,我们不妨也学学古人的这一做法。例如明代高攀龙在家训中开宗明义提出:“吾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为了实现要子女“立身做人,做好人”的目的,他具体提出读书就要“穷理”“读书亲贤”。“以孝悌为本,以忠义为主,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并提出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高攀龙被《四库全书》概括为“严气正性,卓然自立”。清人陈宏谋评价高攀龙的《家训》:“周致详密,贯精粗,彻上下,易知易从……能恪遵守之,则上可以入圣贤之门,下亦不失为佳子弟矣。”[6]上文所引家训条文谨以“做人立德”,足以为我们立训参考。
(三)新家风伴随着新一代的成长而完善
家风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可以从两代人,甚至几代人抓起。有人把“文革”开始至世纪之交的30多年,作为传统家风文化的“惨淡期”。这一时期的家庭分为三大类型:传统的工农家庭,知识分子家庭,富起来的家庭和官员家庭。劳动类型的家庭,主要靠家长以自己的勤劳给孩子以影响;知识分子家庭常以知识浇灌子女,以自己的笔耕不辍精神影响孩子;社会上出现的“官二代”、“富二代”的称谓,是不周延、不科学的概念。我们不能把“我的爸爸叫李刚”作为官二代的代表人物,也不能把“飙车族”看成富二代的典型,他们并不单独成为一个阶层,他们的成长还是由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决定。家长、教师应该从如何“做人”进行教育和影响,《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就有“君子之泽,三世而斩”的论述。如果自己不能堂堂正正做人,靠吃老本,靠祖上基业是不行的。至于各级公务人员和企业家、大老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要付出更多,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正面教育子女“做人”“做好人”,不能让自己开创的事业毁在自己或子女手里。单亲家庭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父母离异,不幸的家庭会给孩子带来无以挽回的孤单和痛苦。父母、外公、外婆、奶奶、爷爷要更多一份关怀,形成共同的教育、关怀链条,让孩子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四、全社会共同行动,共建时代新家风
(一)时代性与传承性相结合
家风文化建设,既要体现时代精神又要发扬我国传统家风文化的合理思想内核。那些反映中華民族优秀品质、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传统家训精华,必须合理吸收;那些勤俭持家、疾恶如仇、忍让为怀、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坚于自修、读书明理等思想始终是传统家训中的主流,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美德,我们必须充分吸收利用;那些精华与糟粕并存,甚至杂糅的东西,要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用的精神食粮。另外,为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我们还必须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力度,配合学校和社会对孩子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使现代家风、家训文化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精神,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言传身教与及时引导相结合
通过引导孩子阅读,让孩子明辨世界上存在着善与恶、美与丑,萌生同情“善”,憎恶“恶”,赞扬“美”,厌恶“丑”。家长因势利导,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诉孩子“做人”应该“诚实善良”,同情弱者,关心有困难的人,细心捕捉孩子的情绪,把握时机及时家教引导,使优良家风如春风细雨般润泽孩子的心灵。
(三)各种现代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
手机、电脑、网络等科技产品,已在不少青少年中流行,家长、亲友不必过于排斥,不妨借机使用这些产品为新家风、家训、家教服务。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有关传统家风故事的电子图书,音频、短视频等,一起搜集、提炼、概括历代家训名言、名句,让孩子作为“座右铭”,言传口授,亲身示范。适当掌握好火候、方式、方法,做到“一语千金”。可以利用手机APP制作关于家风家训的亲子小游戏,让孩子切身体会什么能做什么是不能做的,发现孩子在什么方面毛病突出需要改正,可选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教给孩子,或者让孩子背诵下来,或者放在其书桌显眼之处,或者贴在他(她)卧室墙上,这些文字要简短、明了,切中要害,使人幡然醒悟;可以申请家风家训微信公众号,微论坛,博客、微博、美篇等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交流心得;分享家庭成员共建的幸福家庭档案,可以是音频、视频、图片、文字,记录着血脉亲情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拿来分享,传承好家风,争做文明人,共同促进家风建设,弘扬社会正能量。
家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新家风的形成是家长与孩子共同努力的结果。对我国传统家风、家训、家教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在不停地探索中完成。发挥每个家长的智慧,因时、因地、因人,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做到时代与传统相结合、形式与方法相结合,使我国传统家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付淑荣.家训与我国古代家庭教育[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4):116- 117
[2]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思想教育的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3]申平华:不良家风:社会精神文明的毒瘤[J].道德与文明,1992,(3):7- 8.
[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奋力谱写共筑中国梦的新篇章[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13.
[5]杨叔子.下学上达文质相宜[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1998,(2):2- 3.
[6]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