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自是有情痴(外一篇)

2021-02-09赵宝林

西部散文选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新民

赵宝林

一书在手,总会有情怀随视觉所赐而涌动。《沧浪之水》自仲春那个晚饭后的时刻,从挚友杨天举的手上得来之后,便在心中流淌着一种亲切、舒缓、激荡、酣畅的情愫。第一眼看到其封面日光初照、群雁翱翔、山水流淌的画面和呈现于之上的“沧浪之水”四个大字,一种朦胧的美之享受、一种清新的情之感召便涌上心头,也给予我一种自然的韵之文雅。

宽大的勒口仅在下方很小的地方,镶嵌了一帧照片和一段文字。照片展示出的容颜娇美的职业女子形象,在披肩的长发、闪亮的眼眸、端庄的姿态、优雅的气质衬托下,更加凸显出她直面人生、坦荡从容的禀赋,手中拿着的一本书,仿佛告诉读者她是在进行着一次演讲或者一场答辩。仅有40个字的个人介绍,却能够将她个人基本的信息概括得如此地道,足见其驾驭文字的功力。大量的留白,犹如其后的诗文一样,留给了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

庚子之初突然降临的新冠疫情,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接下来趁着没有确实必要便待在家里的日子,稍有空闲,我便捧其在手,细嚼慢咽,品读书中的韵律,品味书中的甘醇。一如封面和勒口给我的感觉,《沧浪之水》那浓郁的地域文化韵味,那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那火热的社会生活感念,构成了作品特有的阅读价值、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正如为该书作序的姜新文先生所言:这不单显示了作者感悟生活、提炼生活的情怀与视觉,更反映出作者如何区别真善美、咀嚼苦酸咸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人读来亲切温暖,不时产生共鸣。

《沧浪之水》一书,出自省政协武海燕老师之手,是一部诗歌散文集,收录了作者从痴情于求学之路到执着于事业之途的部分作品。在沧浪之水、时光之恋、千年之约、杂文四个篇章中,融汇了135篇诗文。拜读之后,它给予我深深地记忆的莫过于一段青春的岁月、一场心中的眷恋、一颗火热的心、一个执着的强者。那“沧浪之水”让我洞见一个赤子之心,那“时光之恋”让我欣赏一段青葱岁月,那“千年之约”让我情醉十里春风,即便是那“杂文”也让我重拾对“诗和远方”的向往。

品读《沧浪之水》第一篇章“沧浪之水,它给我“一字一句见真情”的直觉和“诗里诗外有余音”的感慨。武海燕老师在这一篇章中,收录了17首诗歌,从《怀屈原》开篇到《至牺牲的消防队员》,所有诗歌都凝聚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情怀和“天地间驭风驰骋”的胸襟,《怀屈原》六个章节,以最简洁的文字回顾了屈原曲折艰难的人生抉择、热情激荡的爱国情怀,并以“流浪、流浪”“归来、归来”“魂兮归来”等叠韵之修饰手法,强化思想情感。《谁在》《你就是你的光》同样是用这样的手法,表达主题思想,“仿佛是寻找自己失散多年的灵魂”(《谁在》)。“是谁人让才华布满沧桑”“谁点燃心之火淬以沧浪”(《我沿着忧伤逆流而上》)的诘问,直击心底。“我沿着忧伤逆流而上,遥望那迢迢银汉。我沿着忧伤逆流而上,依稀见远方灯火辉煌”(《我沿着忧伤逆流而上》),直抒胸臆。《以天之名》是“以爱之名”驾驭和回归,《向后奔跑》就是“仰天长啸”而“落霞惊鸟”。当我读到《至牺牲的消防队员》时,正好听到了2020年4月1日晚在四川凉山州扑火的27名森林消防队员和3名地方干部群众牺牲的消息,“生前,你面对烈火,灼灼的光焰”“逝后,将面对永夜,无涯的黑暗”“英雄,将穿越无间,涅槃重生”,不正是我想要在此时此刻写下的念想吗?

《亲人来了咱们村》这一首诗歌,将对人民领袖的深厚情感和浓郁的地方文化,相融在特定的环境、场景、事件中,加深了领袖对人民群众的亲民、亲近、亲切,恰如其分。从“大红公鸡打鸣儿咧,呀呀呀,快快起。村长说有人要来咧,呀呀呀,嚓嚓地”写到“左等来右等来还不见,原来是起得太早咧!夹阵阵看看没人影,间苗苗间不到心合里”;“大花花母鸡咯咯蛋叫,真正是欢喜得不得了!远看近看就是你,你是咱们的亲人咧”,表达了乡亲们盼着见到和刚刚见到总书记时的焦急盼望和喜悦心情。再写到“绕着那圪梁梁走进了村”“见了咱问寒来又问暖”“地合里瞅庄稼泥了脚,圪台上看水井知温饱”的总书记体察民情“可细咧”,最后写道“千里的行程万里的路,咱老百姓跟党走”的信心,情真真、意切切,怎不叫人情怀激荡、情涌万端!“明月也不会辜负”(《秦时月》)。

品读《沧浪之水》之“时光之恋”篇章,让我梦回青春,思绪随着她的《除夕之夜》《小时候》《少年之路》《秋天》,《时光倒流二十年》等《高考》,等《同桌》,怀念《雪》,怀念《母亲》,怀念《村居》的日子;让我《梦回平遥》,步履随着她的《北方的乡愁啊我的青春》《今夜我是你的新娘》,《致青春》,《长相思》,《十月》“白杨在风中飒飒歌唱”的时候,写下《十二相思》,“我的相思野蛮生长,却也只能默默暗戀”(《十二相思》)。武海燕老师在这一篇章的29首诗歌中,就是这样的将她青春岁月的所有遇见、所有牵挂、所有感念,以时光为轴,以事件为经线,以情感为纬度,编织成精彩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想,在她的心中驻留着一个理想的“白马王子”,但这并不影响她爱之所爱、求之所求、为之所为,《除夕之夜》把心中所有的亲情、友情、爱情呼唤,把心中所有的牵挂、思念、遥望点燃,“让我们远隔千万里共同憧憬,让我们满怀希望不惧艰辛,让我们遥望九霄外给予星辰,让我们相信未来美梦成真”(《除夕之夜》),最后导出“我该拿什么感谢你,我的亲人,我的友人,我的最最亲爱的,爱人”(《除夕之夜》)。以这般热烈的情感,去迎接岁月和时代之所赐,怎么能不演奏出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时光之恋”!

品读《沧浪之水》的“千年之约”篇章,我想起了这样一段话:“他的诗大多是由感性思维转而理性层面,从世事展现转而隐喻时下。作品饱含着他的人生体验,丰腴着他的人生思考,沉甸着他的人生理解。把他对人生的体验、思考和理解一一纳入了诗中;把他对社会的关注、思索和领悟深深嵌入了诗行;把他对生活的认知、情趣和向往统统溶入了诗章。”将这些话语,用到这里是最恰当的。“千年之约”是《沧浪之水》一书中收录作品最多的篇章,在77首新诗歌与旧诗词汇集中,武海燕老师展现的时间跨度较长,内容范畴较广,生活情景较多,语言技巧精到,理性思索精深,社会关注精准,更加深刻地表现出了她的思想境界、工作作风、处世哲思、为人信条。《梦回平中》,虽“依稀当年”,但“苦心不负,十年寒窗。社会舞台,披挂征战”,是感性的语言,理性的表达。而《我的兄弟》,“十里春风,绸缪化雨”,深情的寄语,饱含人生的体验。《扶贫》从“年年找项目,岁岁访贫苦”到“雪白迎朔风,脸黑挂尘土”,对社会的关注,融入思索和领悟,彰显出她的务实和劳苦。“梦里迢迢回青藏,总把他乡作故乡”(《梦回青藏》),无论是在那里工作过还是旅游过,其牵挂总是那般真诚。《滇蜀调研》,“基层工作千条线,一针一线绘蓝图。群众就是诸葛亮,走村串户多总结”,作为参政系统的公务员,其思考何其珍贵。《劝老王》,“人生无悔,长乐未央”;《悼金银焕主席》,“沧桑风雨几度秋,巾帼风姿印河山”,《贺兄上任》,“多问计,心中有丘壑,成大器”等等,把她对生活的认知、情趣和向往贯穿到诗章,对友人、对同仁、对家人,其内心潜藏着的大爱弥足珍贵。

品读《沧浪之水》的“杂文”篇章,是另一种拥有和享受。仅仅12篇文章,虽冠以“文”,却处处可见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诗一般的具象,赋予了文章厚重的承载、悠然的张力、遐思的空间、解构的分量。精练的《张壁,张壁》,只有短短四行多,却将这里的区位、历史、变革、风土人情以及作者的情感全部囊括其中。《才人读金庸》,十个章节,宜长则长,宜短则短,完全是古风诗作一般的表达。不仅把作者从年少至今所读过的金庸大师著作,进行了有别于他人的评价,而且把作者处世为人的性情敞开裸露在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不仅对金庸以及其著作有了深刻理解,更让人能走近作者,观其行而识其人、品其文而知其品。“我就是我的牌子,不需要什么姻脂水粉。大学时代,我竞选团干,组织活动,纵横校园,挥洒才情。这样的我,凋落了多少仰慕者的自尊”,如此的坦荡,如此的“才人”,怎能不让人敬重!《青春作伴,诗酒年华》《说武士,道英雄》《故园六十二年前》《月》,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表达,相同的境界,相同的架构,突出阐述了岁月和生活留给作者的理解和思考。值得一提的是《平遥怀古》这篇文章,以梳理历史脉络的手法,将平遥上古之时“炎生谒戾,尧封古陶”至明清时期“一纸风行,汇通天下”的历史发展轨迹,详尽勾勒,又将“儒学繁盛,新学昌明”和“千年古县,昨日重现”的沧桑巨变路径,理性解构,在“旷世的相思(《平遥怀古》)”中,让我“又见平遥”。

得知武海燕是平遥人时,一种来自久远的思念顿时涌自心底,那莫名的亲切感一下子拉近了我与未曾谋面的她之间的距离,油然而生敬重和钦佩。我深深地知道,那是我来到人世间第一眼看到的地方的缘故,那是我的父亲以“惊马车下勇救儿童”“洪灾之际抢救老人”“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等铸就他一生辉煌的地方的渊源。“我们曾经在城墙上跑来跑去,熟悉那刻着铸造年代的每一块城砖;我们曾经从城墙根下爬了上去,城砖一棱一棱,如同我们走过的年轮”,那不正是平遥藏在我记忆深处的朦胧印象吗?

《沧浪之水》还摆在案头,我的思绪还停留在“跋”的“为往事干杯”上,“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跃然纸上。心中顿生一缕情思,人生如书,书如人生。假如岁月如愿,我何不与武海燕老师一见,向她讨教诗文创作的门道呢?

——选自《黄河新闻网》

情洒华章亮风采

——浅谈张新民先生五本著作的创作特点

我和新民先生有着老乡与校友的情缘、爱好文学与创作的情结、交流思想与作品的情谊、传播文化源脉的情志,多种情愫,相牵相挂,连绵不断。近年来,他馈赠于我其所创作的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诗词分类解读》一、二卷《古诗人荟萃》《讴歌古诗人》《情拥神州》等五本书。使我如获至宝。其五本巨著共260多万字,章节如林,字句似海,林林总总,浩浩瀚瀚,洋洋洒洒。其运笔生风,行云流水;下笔生花,万紫千红。那气贯古今,铺张排列;情致竹帛,条分缕析,既纵横捭阖又严谨细致的创作精神与风格,获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我惊讶与佩服其才华横溢,翰墨洒脱,在茶余饭后、卧榻之中,经常品读欣赏其宝卷华章,觉得其书作真可谓赏心怡神的情趣书、传道授业的教科书、释疑解惑的工具书,具有启人心智、授人学术、助人学识的意义和作用,使人开卷有益,获取非浅。

情操扬文坛风骚

作为政治系毕业的大学生,作为基层工作者、行政工作者、法律工作者是习惯于逻辑思维的,因此新民先生的工作论文常被省级以上报刊登载发表,这是人们可预料想当然的。可是令人惊奇的是新民先生形象思维的能力与创作水平却非同小可。退休以后,他的五部文学巨著一鸣惊人。我对其文学才华的初识始于2012年。那一年我重病后,创作了《活着真好》一书,付梓前请挚友杨天举写一个《跋》,不久他就送来了《生命边缘的感悟》一文,此篇文章笔墨非凡,情真意切,看后使我潸然泪下。我激动地夸奖天举文笔超前当刮目相看,天举告诉我是有高人指点,初稿写出来后,曾经请张新民老师高手斧正,精雕细琢。我一個乡下人,无名小卒,竟能让这位大名鼎鼎的“县太爷”为我倾心赋作,真使我感激涕零,感佩仰慕。为了答谢他对我的赞赏,我让天举邀请了他宴谈,并将自己出版的《点了有点》《工会工作诗歌集》等书奉献于他,从此我们便因文学创作心得体会作品频繁交流,情义日久弥笃。

“巧匠何曾弃樗栎,刍荛之言或有益”。新民先生将我视为知心、知己、知音,经常征求我对文学及其作品的评论与看法。而我则认为其“天马行空脱羁靮,更怜谈艺是吾师”,甘拜下风,以张老师尊称于其。新民先生曾多次让我直呼其名,不必客气。而我却认为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不仅是我的益友,更是我的良师。

近几年来,新民先生的著作如井喷式的喷涌而出。真乃厚积而薄发,其中最多的是诗歌源流。他认为中华文化的经典是诗词,精髓是诗词。人生若不学诗,便无情操、无情致、无情趣;腹有诗书气自华,有素质、有气质、有资质。他以诗为生命,以生命为诗,谱写出自身生命的情操,这情操便是志向正、性情正、本源正,创作正,给读者以正能源、正能量。

我为从其创作的《中国古诗人分类解读》《古诗人荟萃》《讴歌古诗人》中获取正本源,正本能,而沉迷陶醉,寻觅索取其中,口而诵、心而维,朝于斯、夕于斯,感悟、觉悟、透悟,悦目而开慧,赏心而启智,终于见识其中的奥妙与门道。

一、析风骚名篇

《中国古诗词分类解读》分门别类有五,即学习篇、生活篇、劳动篇、抒情篇、风景篇,大类之中又分若干小类,类别之后,寻章摘句,条分缕析,在浑流茫茫的诗词海洋中给读者开辟了学习古诗词的方便之门和畅行之路。其书遴选古诗词爬罗剔抉,精心取舍,披沙拣金,均是中国古诗词宝藏中的珍品,名诗佳句;其书鉴赏古诗剥茧抽丝,辨析清晰,论议精辟,新颖独到。广征博考,比较鉴别,可见作者知识之渊博,见解之深邃。《中国古诗词分类解读》共精选古诗词2868首,剖析古诗词名篇844首,此举如似在高山上建立一座宝塔,其难度可想而知!问君为何这般苦?新民先生答曰:“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二、颂风骚名人

新民先生“心衔弘古愿,斟酌历代贤。”他认为一个民族产生一个天才的诗人,是百年难得的千载享益的,他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放射着光辉,照亮着人间。他们的诗歌声音永远回荡在历史的长空,感化着后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非常有必要为他们歌功颂德,树碑立传。他创作的《古诗人荟萃》《讴歌古诗人》分别荟萃和讴歌二百多位古诗人的生平事迹与功业。使“古人日已远,青史名不泯。”其所选所诵古诗人情由独钟,独具慧眼,都是诗史中独领风骚、独创风格、独显风韵、独具风采的名诗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真是群星列宿,争相辉映,流光溢彩,诗坛炳焕。

三、论风骚宗法

新民先生认为中国诗史诗人宗法有三;一是诗本于史。历史的发展是诗人之本,诗歌之源,历史是真正的无形的诗人与诗歌,任何一个诗人和任何一首诗歌都概不能超越历史本身。二是诗本于情。诗由情而生,由情而发,情不至则无诗。无论哪个诗人的哪首诗都是情的表达与吐露。三是诗寄于物。新民先生认为古诗人遵四时而以循,瞻万物而思纷,都是荟天地之清气,萃万物之灵气,而赋诗流传于笔墨,万物生生不息,诗人之歌常新,诗歌之花常鲜。新民先生曾风趣地说诗歌是唯物与唯心的契合、意象与意境的融合、现实与浪漫的组合、意内与言外的通合,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四、探风骚艺术

新民先生认为学习古诗词一贵会意,二贵学艺,会意难学艺更难,非下功夫不可。功夫不负苦心人,他废寝忘食地苦思冥想,认为风骚的艺术有三风四贵,三风即风骨论、风格论、风雅论;四贵即创作诗歌立意贵新奇、言情贵含蓄、用词贵流畅、构思贵变化。这是从共性而讲,从个性讲,他又分析每个诗人的创作特色,从而使读者掌握一定的诗词创作方法。

綜上所述,新民先生这四本书创作之丰硕、创意之新颖、构思之完整、意境之完美,是成体系、成套路、成规模的,也是别致风味、别具一格的。我们同时代的人很难一眼看出它的价值与作用,可它的笔墨芳香和艺术魅力,必将产生巨大的和长久的历史影响。首届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周笃文先生曾为《古诗人荟萃》作序,赞扬此书“真佳作也”,并讲此书具有开启学风、学识的意义。

情爱拥神州风光

一、爱祖国“行路”风光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明光辉持久,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与资源。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新民先生出差是一举多得,既办事情又长学问。他认为旅游不仅是兴趣而且是学术,只有将兴趣作为学术,才能获得知识。因此他所到之处都要随身笔记,把所见所闻重要的东西记录下来作为资料,而后写出游记散文,能以笔锋触地脉、通历史、传人文,从而形成了其见识的积累、心血的结晶;热爱和歌颂祖国风光的赞歌,将行路变为心路,如其诗云:“山水有灵亦有心,情爱所得未忘言,物有恒姿景千秋,思无定式文百篇。”使人喜闻乐见,赏心悦目。其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大致包含其心仪之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风俗民情、杰出人物、地标建筑、非物遗产、特殊产品、美味食品等八个方面。翡翠珍珠,琳琅满目,令人心醉。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新民先生在其书中不仅描写胜境,而且升化思路,使胜境成为“化境”。即:(一)化开阔眼界为开阔胸怀。新民先生认为旅游,荡然观山川气象,欣然见风俗民情,羡然闻古代豪杰,慨然赏地方风味,巧然学历史文化,学多识广,但必须豁然开朗,真正使足比山更高,心比海更广。(二)化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如其《山海壮关天下无》一文所曰:“封建帝王和军阀分别在山之巅,谷之口,水之峡,川之径,边之境设卡筑关。”这险关胜境曾飘荡着历史风云,燃烧着战争烽火。但这都给人以深刻的警示启迪,告诉我们人生要过的关口很多,诸如学习关、生活关、事业关、金钱关、权力关、人情关、美色关等,有感而思,思而至理。(三)化观赏祖国风光为人生风光。如其在《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中所云:“清代县令王守仁草书艺体“带”字,内含“一带江山少壮努力”的形与笔,他告诉我们祖国的江山是无限美好的。需要一代一代少壮的努力,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真是语重心长激人奋进。

诚如新民先生在《情拥神州》序言中言:“我对祖国的每一处地方,每一座城市,每一个村庄,都情动于衷,所闻不无所思,所见不无所感,江山各异,风光不同,在我心中都留下了非常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每到一处决不虚行,必从中寻觅出其意义与价值。”真乃丰富的人生阅历,深邃的情感积淀。

二、爱泽州太行风光

《情拥神州》一书中,写晋城市泽州县山水风光的文章有14篇之多,可见他对泽州县独有情钟,因为他出生于泽州县并在泽州县工作二十多年时间。所以日久地熟,情深义厚,深识知古,通识达变,至善至美,文章光泽。如果说“行路”外地可知新民先生远见卓识,那么驻足本土则更可羡其近知灼见,即真见解、真功夫、真水平。

山水之光。泽州县位于太行山南麓,山重水复,地势壮观。县委、县政府发展全域旅游战略行动振奋人心。新民先生采天地之灵、摄山水之魂,写下了使山欢水笑的美文佳篇。如其在《聚寿山崇境采风》一文中,称聚寿山景区;“一方山岳,荟萃八方胜境;四面锦绣,泽映千秋文明”。又《绕池游慢·赞聚寿山文化景区》词云,“太行南麓,是晋冀苍中原翠壁。巍然耸立,冲宵汉,久悠动,风云奇迹。几度往来事,人仰慕可歌可泣。沧桑古道,石破天惊,丰碑鼎立。惊喜华美景区,萦万千气象。堆金砌玉,举月人间胜境处,山川里,心旷神怡。望宝积塔,穷天际,慈航舟济。五阁瑰丽,六亭俊逸,贤首寺奇”。其《石淙流韵老龙隈》一文,赋诗赞美老龙隈奇特景观云:“长河水清流,深山林岫秀。千年瀑布泻,百代石龟祐。古风回天地,新潮荡田畴。倩影上镜头,声誉闻九州”。又《南乡子?石淙头》云:“何处竞神游,山高水险石淙头。前贤多少诗,悠悠。不尽长河滚滚流。年老兴致遒,探奇揽胜观未休。天下美景谁此最佳?太行。观潮望瀑舟不休”。

自然之光。上党如天之脊,泽州为峻之梁。晋豫之间,山水之交,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新民先生在《金村灵光烁天地》一文叙述珏山吐月的自然风光时说:“晋城民谣曰‘珏山吐月一个‘吐字吐露了泽州人民的心声,一个‘吐字表达了珏山吐月的绝美,到夜晚那珏山双峰吐出的月饼儿、月芽儿,圆的丰满、弯得娇娆,悠悠冉冉,坦坦荡荡。尤其是到中秋时节月色特别地美观漂亮,给人一种难以言状,无法形容的美妙之感。”其《木兰花·吐月》又云:“可怜珏山月,在天穹,久悠悠。别致美风光,太行才见,泽州独有,时而圆,时而钩,绝艳色婵娟夜中秋。嫦娥舞袖,吴刚捧美酒,玉兔摇头挂花秀。美景催人游,看古今人才,纷至沓来玉宇琼楼。放眼云海星斗,俯视丹河溪水绕流。挥动大笔头,文章诗词锦绣。”

寺庙之光。珏山青莲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寺院,有“隋唐佛都”之称,现存唐代弥勒菩萨塑像六尊,为佛界之珍奇,青莲寺有“母子柏”奇观,并有拟人化的奇传,新民先生《卜算子?青莲寺?母子柏》云:“老柏枝叶枯,寺主欲根除,子柏急切救,母柏一夜竟出土。母子紧相依,双躯斗寒暑,日夕身系无限情,偎依沧桑路”把神話奇传活灵活显地表达出来。在《冶底探奇岱岳庙》一文中,总结出岱庙之八奇,即:狮奇、楼奇、殿奇、像奇、雕奇、树奇、竹奇、水奇,给人指点迷津,他在此文中深有体会的说:“山水佳处须细观,景物绝奇得深探。”他细观深探,传奇传神,耐人寻味。

古村之光。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是泽州县风光的一大亮点,也是县委政府发展全域旅游的侧重点。大阳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新民先生积极宣传鼓励推进大阳镇保护发展古村落的阳光事业。他在《大阳古镇寻芳记》诗云:“古人起甲第,朱门大道边。高墙连回环,芳邻和睦圆。见此大观园,方叹昔时艳。历史闻名镇,色香真乃绝。”并对大阳镇珍重古村,敬重先祖,尊重文化,复形制于古色古香,建规模于完整完美,保护开发古镇之壮举范例,大力宣传赞扬。为了推动北义城镇西黄石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发展,他在西黄石朋友家食宿一周,帮村里写院落简介,撰门楼楹联,并与村干部乡贤一起,总结出古村历史文化之精髓,尚即尚孝悌、尚母爱、尚文化、尚教育、尚诚信、尚仁义、尚乡情、尚公益。使其古村优良传统文化更加发场广大。

历史人文之光。新民先生认为历史人文之光是一种精神之光,灵魂之光。文明的光芒比物象之光芒更加强烈、温馨。因此他更加弘扬这种光彩。《在巴公揽胜沧桑境》一文中,他在叙述历史著名的巴原大战后,特别歌颂了革命英雄巴公红色三杰,即晋城市第一个共产党员周玉麟,第一个党组织负责人陈立志,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孔祥祯,使革命先烈英名远扬,令人敬仰,鼓舞激励新时代人革命意志和精神。

弘扬泽州之熠熠光芒,南太行风光的标识,使泽州全域旅游的光环更加明亮。泽州县委宣传部编著的《谁不说俺泽州好》两本书选录了张新民先生四篇文章,县委机关干部领导夸赞说:“新民先生真不愧为过去县委宣传部走出去的好干事。”

三、爱家乡苇町风光

新民先生的家乡苇町村,古时因生长成片成块的苇葭地而得名。《诗经》曰:一苇远航。作为游子不忘家乡的特殊意象。新民先生挚爱家乡,他作曲《双调?苇町情》云:“华阳山下苇町佳,苇妙苇俏,苇图苇画,苇滩苇洼,苇茇苇葭,苇姿苇花,苇身超越高梁稼,苇絮飘遥远天涯,苇叶苇粽,苇蓆苇芭,苇形苇影,苇牵苇挂”其谐苇声之曲,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苇町村古代曾有名胜古迹琉璃阁,解放战争时得知蒋匪军派飞机轰炸1944年建于该村八路军兵工厂的紧急情报后,军民连夜将高入云天的琉璃阁拆至平地。苇町村为革命牺牲了历史宝贵的建筑物,群众至今仍追思怀念它。新民先生在《千秋垂芳琉璃阁》一文中,以多丽的芳容、多味的芳香、多迷的芳影、多绕的芳音四个章节,拟物拟人,讴歌了家乡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使乡亲倍受感动。新民先生的父亲和伯父在抗日战争时先后参加八路军,伯父张荣贵还是时任八路军三四四旅政委、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大将的警卫员。新民先生真可谓红二代,身上有红色基因,因此他牢记家乡和先辈的革命史,并为他们忠诚赞歌。

——选自《山西农民报》

猜你喜欢

新民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一乡之长 (下)
我们之间隔了两个原生家庭
扬名异域的老工人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
口臭的原因相防治
儿童的不良习惯与牙颔畸形
口腔溃疡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