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共情促共鸣 激活思政课堂

2021-02-08俞珊

关键词:激活课堂共鸣思想政治课

俞珊

摘    要:共情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教师可以从“关注学生言行,领会学生思想”“选取合适素材,优化教学设计”“引发学生共鸣,激活课堂教学”等角度,探究如何运用共情引发学生共鸣,激活思政课堂,落实学科素养。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共情;共鸣;激活课堂

共情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率先提出,一般又称同理心、同感、投情等,是指我们理解并进入另一个人的感觉和情绪的能力。共情不仅包括情感上的共享,还包括认知上对他人的理解。[1]高中思想政治课相较于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理论性强,要让高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这些理论,教师必须站在他们的情感和认知角度选择教学素材,优化教学设计,激活思政课堂。因此,正如咨询师运用共情能更好地走进和帮助求助者,思想政治课教师运用共情也能更好地走近学生,与学生共享情感和认知世界。本文将着重探讨思想政治课教师如何运用共情激活思想政治课堂,引发学生共鸣,让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魅力真正落地。

文中,笔者借鉴心理学的操作方式,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共情可包含以下三个阶段:一是教师充分关注学情,深入学生内心去体验他们的情感和思维;二是教师借助知识和经验,把握学生学情和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技能和经验,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以引发学生共鸣并取得积极的反馈。下面,笔者将以新教材必修一第四课第一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例,具体阐述教师应如何运用共情去备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

一、关注学生言行,领会学生思想

教师在备课阶段,除了自己对教材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梳理和把握外,还应当站在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立场,思考教材呈现的素材和知识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否让学生理解和内化知识,能否让学生心悦诚服地认同。如果教师不能与学生产生共情,我们很难真正以学生的立场去思考教材和知识。因此,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而言,我们要学会观察、关注现在学生感兴趣的方面,通过与学生交流,加深对他们的了解,逐渐把握现代学生的语言体系、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站在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立场,去思考应当用何种方式呈现教材和知识,思考应当选择何种素材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知识,思考应当设置何种设问和活动更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例如,当笔者在准备新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第一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课时,笔者发现教材呈现的新时代的内涵以及新时代主要矛盾等知识都是比较宏大的概念和叙述。当然,编写者面对国家社会状态和面貌的一些新变化,不可避免地会选择用整体视野描述和论证,但是对于现在的高中生,尤其是高一学生而言,宏大的概念和叙述也会让他们产生距离感,进而影响学生对概念和知识的真正理解。所以,面对全局性和抽象性的概念知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场景和体验入手,选择学生亲近并且感兴趣的素材加以挖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回答欲望并指向教学知识的设问。具体从操作层面来看,我们就要设想能否从学生熟悉的城市,或者生活轨迹里,寻找合适的素材来帮助学生理解新时代内涵这类抽象的知识。

二、选取合适素材,优化教学设计

当教师关注学生言行,充分领会学生所思所想之后,就能够比较顺利地从诸多素材中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进而优化教学设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框题为例,笔者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因此选择的教学素材锁定在“新时代的杭州”。杭州是中国的一部分,新时代杭州的变化发展也是新时代中国的一个缩影。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他们可能很难一下子理解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到底新在哪里,又有何新的历史使命?但对于见证这座城市成长的高中生,他们能确实地感知自己所生活的这座城市的种种变化。他们亲历着杭州这座城市的各种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文化事业还是生态保护等方面,因而也更能感受这座城市的“新”变化、“新”发展,进而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

教师在确定教学素材后,就要对教材知识和选定的教学素材进行有机结合,并注重议题、环节、设问的精心设计。本框题,笔者在选定“新时代的杭州何去何从”这一议题之后,经过几次调整,分别设置了“回望来路,思新时代有何新”“抉择今路,析新时代有何变”,以及“远眺前路,议新时代该何为”等三个环节,通过展现杭城变化与个人发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知识。

针对设问,教师更应考虑,问题的设置应当是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例如,第一部分,笔者呈现了作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杭州的发展历程、征程;并在这一素材的描述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谈谈生活的这座城市有哪些令人欣喜的变化。这段素材和这一设问力图让学生能够注重观察、关注所在城市的变化,并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思考和表达,从而能在真实的生活情景和体验中明白杭州这座城市的新变化、新气象,进而能够更好地理解新时代的内涵。此外,教师在确定教学素材之后,仍要对议题、环节和设问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期能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展现课堂的活力。

三、引发学生共鸣,激活课堂教学

检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成功,关键还是要看课堂教学的效果。在精心备课并完成教学设计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基本的教学技能和经验,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引发共鸣,让学生能真正地融入课堂;在课堂活动中体会公共参与,并在课堂和课后有积极的反馈。具体来说,课堂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共鸣,除了教师本身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和语言感染力之外,情景创设和活动设置也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二者配合得当,将会让课堂锦上添花。首先,从情景创设角度来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的情景让学生十分有代入感,或者十分感兴趣,那么这一环节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其次,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设计的活动既要巧妙地承接这个情景,又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愿意依托情景进行延伸思考。例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進入新时代”这一框第二环节“抉择今路,析新时代有何变”部分,笔者在采访身边的朋友之后创设了一个情景,即新时代杭州——也听一听“牢骚”:

毕业生小吴:杭州房价对年轻人太不友好啦,看看工资再看看租金和房价,暂时先不考虑恋爱,我太难了。

体制内大叔:杭州整体的氛围让人感觉过分追求钱,而缺少对文化的建设和培育,越来越快的工作学习节奏,越来越少让心灵慢下来。

白领小包:杭州公交车的等待时间也太久了,每次回家都得等20分钟;路一直在修,也一直在堵,而且晚上便利店太少了。加班党,好饿。

高中生小杨:杭州只有浙大一所985,不想去外省的我,只能拼浙大,听高三毕业的哥哥姐姐说浙江卷数学、物理难度碾压全国卷,瑟瑟发抖。

这个情景中设置了不同群体对杭州城市发展的不同诉求,这也隐含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民众的诉求越来越多样化,现实发展还不能满足大家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的现状。情景中大家的“牢骚”让学生感觉真实,因为这就是源自身边人真实的想法。承接这个情景,笔者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你还有怎样的‘牢骚,你期待一个怎样的杭州?如果你是市民代表,你将向杭州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哪些建议呢?”通过这一活动和问题设计,学生们纷纷在四人小组中表达和交流着各自的看法,并派代表整理和汇总组内意见进行发言。贴合学生生活的情景创设和符合学生认知的活动设置在本堂课中也引发了一个小高潮。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顺理成章地引领学生们理解为什么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会发生变化,以及为什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学生作为市民代表对城市发展建言献策的公共参与热情也被积极调动起来,而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真正内化知识并落实公共参与和政治认同的学科核心素养。

当笔者梳理这一节课从备课、上课,甚至课后学生反馈的整个过程,会发现重视共情并运用共情,可以很好地串联起备课、课堂和课后这几个点,连成一条学生参与课堂、理解知识、落实素养之线。正如余文森指出的,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2]所以,只有当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在情感和认知上与学生充分共情,方能让思想政治课堂产生更为有效的师生互动,让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真正地走入学生的内心,激发课堂真正的活力,从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共情”这个心理学概念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紫玉.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温度:“课堂革命”与共情意识[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05.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18.

猜你喜欢

激活课堂共鸣思想政治课
体验与共鸣:大数据时代场景营销模式研究
激活课堂,推进中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
激活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激活思想品德课堂的方法研究
为课堂注入无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