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所医生的职业困境
2021-02-08邓勇田晓倩
邓勇 田晓倩
近日,四川成都都江堰人吴太勇因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成都市看守所羁押41天后,突患重症肺炎、脓毒血症,不治身亡。继“躲猫猫”“睡觉死”“洗澡死”等一系列在押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被热炒后,这一事件再一次使公安监管场所的医疗卫生工作现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看守所生活条件有限,环境相对封闭,在押人员身体心理素质参差不齐,被关押人员是一个易发病的高危人群,兼之外界的“医改”难以撼动看守所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致使在押人员能获得的医疗服务存在大量问题。
然而,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关注的都是在押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权益保障,殊不知看守所医生实际上也是高危群体,尤其是看守所的医生,面临着职业发展的困境,该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关乎看守所医疗卫生困境破局。
资质欠缺,临床经验不足
看守所的优质医生极少,常年在高墙内工作,病人来源狭窄,病历单一,医术受到限制,对于常见疾病诊治虽不成问题,但疑难杂症便难以解决,由此造成临床经验也不足。
虽然,按规定,看守所的医务人员应当经常接受医疗技能培训,但许多看守所做不到这一点,而且又缺乏严格考核机制,也就少有竞争压力,工作积极性不够高,对在押人员很少做专业检查,只按惯例给些常规药。
也有看守所引进社会医疗机构入驻,但合作的医院往往不会把医院的骨干医生派去看守所,而是派一些边缘科室的医生去看守所值班,于是也不能提升看守所整体医疗水平。
以上种种,使看守所的医护水平长期踟蹰不前。
笔者建议,看守所可选派医务骨干到大医院跟班学习,参与大病会诊等,从而提高每位医护人员的技能和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建立考核机制,对医疗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的医务人员及时进行淘汰,以提高医务人员服务意识和医疗水平。
看守所医生是一个高危群体
纵使是在高墙之内,医患矛盾也在持续发酵。
看守所医生的病人,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等特殊群体,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危险性,再加上在押人员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受性别、年龄、家庭、涉案、刑期、身体和监所环境影响,会萌生不安全因素,看守所医生有人身安全风险。
一旦一位病人的生命安全出现问题,医生可能承担直接责任,尤其是在不和谐因素复合的监所,交织各种复杂多变的心理,放大了病人不确定性。
在2009年“躲猫猫”事件发生后,看守所监管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国家强化了对看守所管理者的问责制度,一旦出现类似“躲猫猫”的在押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看守所领导和相关干警都应以玩忽职守追究责任,直接负责的看守所医生更是难辞其咎。
舆论谴责、家属上访、上级处理,使看守所成为惊弓之鸟,所内医生自然也背负着极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一不小心还会有承担刑事责任的风险。
因此,也应加强看守所医护人员的权益保障。一方面,明确界定每个诊疗环节的职责和权限、办理主体、工作要求、办理时限和审批人,落实层级责任。建立在押人员医疗卫生台账,健全在押人员住院病历资料档案,做到有档可查,有据可证。进一步明确医疗责任制,对于因为医疗技术等客观原因引起的死亡事件,不应当追究医务人员的责任。
另一方面,对看守所医护人员要采取相应的人身安全保护措施,看守所民警要负责起对合作医院医务人员的安全保护工作,在被羁押人员看病时全程在场,防止诊治对象威胁到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捉襟见肘的看守所诊所
若想一名医生无后顾之忧地行医治病,充足的医疗资源和工资保障必不可少。
根据1996年出台的《看守所经费开支范围和管理办法的规定》,看守所经费开支中的医疗费包括:人犯看病、住院的医疗费、药费、体检费,以及看守所医务室购置的药品和一次性消耗(低值易耗品)医疗器械等费用。
然而,由于立法中概念和称谓的变迁,这里的人犯,指的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也就是说,不仅包括在押人员诊断、住院的费用,还包括看守所医务室购置的药品、设备和医疗器具等费用,这对于看守所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支出。
这笔开支主要是财政部门拨付,往往不能满足看守所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且不能对于正常预算外的支出起到保障作用,而看守所内医疗花费是无法预见的,总会有意外支出的出现,这就会时常造成经费紧张状况的出现。
由于地区经济、经费等原因,一些看守所缺乏基本的医疗设备和药品,有些看守所只有体温计、血压表和听诊器等简单医疗器械,甚至没有基本的急救设备,当紧急状况出现时,容易延误病人的病情。药品也只能购置简单的感冒、发烧等常规药。有的在押人员需服用的其他药物,由于价格高昂,看守所无法正常全部提供,只能由在押人员家属提供,且质量得不到保证,一旦提供了劣质药品,引发的后果会给看守所医生带来未知风险。
解决这些问题,一是需加大醫疗资源投入,着力改善经费紧张状况,各地政府要加大对看守所的经费支持力度,探寻经费多渠道来源的解决办法;二是提高看守所的医疗设备,特别是急救设备,另外,在充分保证常规药物储备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特别用药的储备。
纵使是在高墙之内,医患矛盾也在持续发酵。图/中新
1名医生,为300人的健康24小时负责
看守所医生一般属于公务员编制,有公安民警身份。然而,很多地方不允许看守所医生报考职称,加之看守所诊所级别低,所内医生职称和职务往往难以提升,待遇很难相应提高。一旦发现晋升通道狭窄,稍有经验的看守所医生,往往出走去社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