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鱼潜渌水 翔鸟薄天飞

2021-02-07王嘉雯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彩陶纹饰装饰

在题材丰富、种类繁多的装饰纹样中,鱼纹和鸟纹深受我国先民的喜爱,其寓意深厚,表现特征多样,成为原始彩陶器上重要的装饰纹饰。

(一)新石器时代彩陶鱼纹

鱼纹源于先民对自然界鱼类生物的观察。当时的人们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经常与河中的鱼儿打交道,这种生活方式让他们对鱼类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有较多的了解,加上审美意识的出现,鱼纹逐渐成为先民艺术创作中的装饰元素。

除此之外,由于当时生活条件差,卫生水平低下导致儿童容易夭折,先民在长期的捕鱼劳作中发现鱼具有极强的繁衍能力,这与他们祈求人丁兴旺、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相吻合,因此鱼纹作为强繁殖能力的象征就被应用在陶器上。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图1)就是其中的代表。它原是盖在瓮棺上的盖子,而瓮棺是用来安放夭折的儿童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内纹饰神秘莫测,在人面双耳的部位绘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图案将人与鱼巧妙结合,构成人鱼合体的形象,后人推测人面鱼纹这一形象表现的是当时巫师的身份特征,为夭折的儿童祈福,寄托着一种美好吉祥的情感寓意。从画面来看,图案以黑色线条勾勒,布局采用对称方式,造型古朴简洁、形象生动,鱼纹装饰简洁明了,写实性较强,富有动感。整组纹饰展现了远古先民具有时代特点的思维方式、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以及生动的线条表现力。

半坡遗址出土的另一件鱼纹彩陶盆(图2)腹上部绘有比较写实的鱼形图案,鱼嘴大张,口中露牙,鱼目大睁,游姿栩栩如生。图案纹饰简练朴素,线条以黑彩勾勒并部分填色,红色作为底色,色彩对比强烈,给人一种古拙质朴的感觉,形成了原始彩陶简洁明快的艺术特点。

从上述两件鱼纹彩陶盆中可以发现,鱼纹结构形式多样化,有些纹样已突破现实形态,局部以几何形式呈现,并出现了单体鱼纹、复体鱼纹。单体鱼纹是指描绘单独的一条鱼的纹样,充分展现了鱼的身体的各个部分,比例协调,如鱼纹彩陶盆中的形象,或简化成以三角形等几何图形与线条组成的图案。复体鱼纹则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构成,有的是多条鱼共用一个头部,有的是两鱼相交有身而无头,有的则是两鱼平行叠压,合二为一。

通过观察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彩陶,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鱼纹的演变过程,其中以上下平行的三角形复合鱼形(图3)、左右相对的简化鱼头组合纹饰和左右两侧由黑白三角形组成的类似鱼身的几何图案特点较为突出(图4),由此可以看出鱼纹的样式趋于简化,逐渐走向了几何纹变体形式。

(二)新石器时代彩陶鸟纹

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鸟纹装饰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仰韶文化[1]和马家窑文化[2]彩陶上的鸟纹。

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彩陶中的鸟纹写实性较强,各部位描绘得清晰可见,整体风格简洁质朴。如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鱼鸟纹彩陶壶(图5),壶腹部以黑彩描绘了鸟衔鱼的画面。细看,鸟站立的姿态略显前倾,又准又狠地咬住鱼尾不松口。任凭游鱼挣扎甩动,鸟儿依旧保持不动,神情自若。几段黑色线条就把一幅动感十足的场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让人不得不赞叹先民的智慧,让我们有幸能够欣赏到6000多年前具有写实主义风格的画作。

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鸟纹,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有具象、写实的,也有简化、变体的,它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鸟纹正面形象(图6)和侧面形象(图7)发展演变情况来看,装饰艺术性愈发突出,抽象化程度明显提高。

另外仰韶文化的大河村、秦王寨類型彩陶上的鸟纹别具特色,有正面形象的鸟纹和飞鸟纹两种。正面鸟纹常夸张地突出某一部分,连带身体变形,最后演变成为抽象画面,如添加多足、使双翼延展,然后在拉长后的鸟身左右添置代表鸟头的圆点,使整体变形,不易辨认。而飞鸟纹饰则夸张了鸟展翅飞翔时的姿态,以鸟的头部为中心,将双翅延长弯曲,形成横向S形,后期逐渐演化省去鸟的头部,形成符号化纹饰,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化的过程。(图8)

马家窑文化的石岭下类型有多种变形的鸟纹,如天水出土的彩陶对鸟纹壶(图9),其纹饰特征鲜明,图案以简化的鸟头和翅膀组成单元纹样,两个鸟头相向,鸟头、鸟身基本对称,似乎展现出一幅二鸟争“食”的场景。有学者认为所谓的“食”就是太阳,以圆点表现太阳,形成鸟纹与太阳纹的组合纹饰。

到了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类型及之后的类型中,鸟纹简化程度加剧,有的甚至以一条线延展出三条弧线来表示鸟的翅膀。黑白彩飞鸟网格纹罐(图10)以飞鸟纹作为主题纹饰,鸟身用黑色粗线条绘制,流畅自然。一双翅膀呈弧形护在身体两侧,翅膀由三条弧线表示,这种呈现方式虽然简化了鸟的细节部位,但仍能将鸟在飞翔时的速度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古人新的审美趣味和表达方式。

(三)新石器时代彩陶鱼鸟纹组合纹饰

彩陶艺术中的鱼和鸟的组合纹饰较为常见,如鸟衔鱼和鱼、鸟、人面等组合图案。其中,有的组合图案含有一些特别的寓意,它们可能曾被当作氏族的图腾。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图11)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史前陶器上画幅最大的作品。画面左侧绘有一只站立的白鹳,圆眼、长嘴、昂首站立。白鹳嘴上衔着一条鱼,鱼身僵直,毫无挣扎反抗之态,与白鹳在神态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画面右侧竖立了一柄石斧,石斧的外轮廓用黑墨勾勒,突显了白鹳的不同与气势,增强了画面的氛围感。学界认为此陶缸应该是氏族首领的葬具,白鹳应是首领本人所属氏族的图腾,鱼则是敌对氏族的图腾,石斧是身份权力的象征。人们将首领生前曾率领白鹳氏族同鱼氏族进行殊死战斗并最终取得胜利的事迹绘制在首领本人的葬具上,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整幅画面生动形象,色彩搭配和谐统一,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艺术感,是中国远古绘画艺术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经典之作。

(一)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欣赏文物,让学生了解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鱼纹、鸟纹和鱼鸟纹的装饰特征。

(2)通过识读鱼纹、鸟纹的演变关系图,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纹饰的变化规律。

(3)通过绘画的方式,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艺术构思及创作,体会、感知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利用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对史前彩陶器上代表性纹饰——鱼纹、鸟纹进行评述与探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进行艺术创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参观学习和分享讨论,让学生初步了解新石器时代彩陶上具有代表性的鱼纹和鸟纹的装饰特征及其蕴含的寓意,感受先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体会当时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

(2)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课程准备

学生准备:自主预习新石器时期彩陶器上鱼纹、鸟纹两种装饰纹样的相关知识。(回答课前小问题:你在生活中或者哪些文物上看见过鱼纹、鸟纹?这些纹饰是什么样的?你能描述这些纹饰的特点吗?)

老师准备:首先搜集相关资料,确定教学涉及的展厅及文物,安排好讲解路线。其次与校方沟通,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控课程教学深度和教学方向,设计具体的教学流程。最后准备教学辅助用具,如纸质扇面、彩色铅笔、彩纸、墨汁、颜料、画板等,并提前制作教学课件。

(三)課程设计与思路

1.确定主题。对史前彩陶纹饰中鱼纹、鸟纹进行初探,让学生思考纹饰的装饰特征和演变关系。

2.讲解与梳理。通过文物介绍,向学生讲述鱼纹、鸟纹及鱼鸟纹的时代特点和艺术风格。

3.补充与延伸。简单介绍彩陶装饰纹饰的种类及相关学习方法以及有关本课主题的其他文物。

4.实践活动。借鉴和利用彩陶上的装饰纹样,让学生设计文化创意产品,并写出设计思路。

5.分享与总结。由老师组织学生展示各自的文化创意设计,分享各自的创意理念,提升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及创造力。

(四)课程实施过程

本课程的开展依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和教育体验区教室进行现场教学。

1.引出课程主题

(1)让学生谈谈他们见过或了解的鱼纹、鸟纹纹样以及带有这两种纹样的文物。

(2)让学生说说对鱼纹、鸟纹的理解,然后向学生介绍本课的内容框架和学习目的。

(3)引导学生欣赏带有鱼纹、鸟纹或鱼鸟纹的史前彩陶文物,让他们了解鱼纹、鸟纹的装饰特点及蕴含的寓意。通过鸟纹、鱼纹的演变关系图,让学生了解两种纹饰的演化过程。最后让学生运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文创产品。

2.展厅学习

通过人面鱼纹彩陶盆、鱼纹彩陶盆、鱼鸟纹彩陶壶、彩陶对鸟纹壶、黑白彩飞鸟网格纹罐和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六件文物,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史前彩陶上的鱼纹、鸟纹和鱼鸟纹等纹饰特征及其寓意,了解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倾向和艺术想象力。通过博物馆现场教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资源的优势,帮助学生掌握博物馆学习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补充与延伸

(1)向学生介绍彩陶装饰纹饰的种类,理清知识框架。

(2)向学生介绍装饰纹样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向学生介绍带有鱼纹、鸟纹的其他类型文物,如鱼形木质工具(图12)、圆雕木鱼(图13)、牙雕凤鸟匕形器(图14)和鹰形陶鼎(图15)等,开拓学生思维,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

4.交流与实践

参观学习后,带领学生进行第二阶段的教学课程内容。在体验区教室,老师对展厅的教学内容加以提炼、总结,通过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互动,指导学生完成手工体验教学目标。

学生根据老师课件所提供的设计方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老师提供的绘画工具,完成纸质扇面的平面设计。在实践过程中领悟传统纹饰丰富的文化韵味及寓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5.分享与总结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创产品,分享各自的设计理念及创新之处。在实践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装饰艺术的认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有关史前彩陶装饰纹样的知识框架,熟悉并掌握有关鱼纹、鸟纹和鱼鸟纹样的装饰特征、演变规律和丰富寓意。从认知自然入手,以相关文物为载体,让学生在感知古人智慧的同时体会时代性的审美情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提升对传统艺术的感知力和鉴赏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整个教学设计打破传统“教与学”的方式,通过展示、启发、引导、观察、分析、总结、反思、实践、交流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深入探究的能力,发展个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注释:

[1]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以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西王村文化为主干的仰韶文化,被有些研究者称为“典型仰韶文化”。半坡、廟底沟、西王村作为前后相接续的三个文化,基本上代表了仰韶文化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

[2]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末期的考古学文化,以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命名。马家窑文化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其中以马家窑类型为代表。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华文明:古代中国陈列文物精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王春法.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内交流系列丛书: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M].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0.

[3]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4]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陶器卷 [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5]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中国史·史前时代[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04.

[6]王嫚.新石器时代彩陶鸟纹装饰特征探究[J].中国陶瓷,2013, 49(03):73-76.

[7]罗琳琳,章海虹.新石器彩陶鱼纹装饰特征研究[J].大众文艺, 2018(16):98-99.

[8]王嘉雯.澄泥淬火 绚丽多姿——探寻中国史前彩陶艺术之美[J].中国中小学美术,2018(08):48-51.

作者简介:王嘉雯,中国国家博物馆。

猜你喜欢

彩陶纹饰装饰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彩陶绘画·鹳鱼石斧图
彩陶·远古
流传千年的古老釉色
DIY装饰沙漏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留白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DIY节日装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