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烟台
2021-02-07凃丫丫
凃丫丫
最喜欢有海滩和阳光的地方。
《人间仙境数烟台》这本书的机缘,让我对于大海的观念——甚至整个人生观仿佛突然之间翻了篇儿。
想去烟台了。
“若从空中俯瞰烟台的芝罘岛,俨然是一株生长于大海中的灵芝草,而这就注定了芝罘岛的与众不同。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东巡的车驾登临芝罘岛时,海上寻仙的故事开始被史官们一本正经地写进了史册……”
“一代战神”戚继光“家乡在蓬莱,病逝于蓬莱,他生命里的许多辉煌时刻,也都发生于蓬莱”,蓬莱阁东面不远的那座巍巍水城,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就是戚继光的水师训练大营所在之地……”
“从北洋水师到烟台岿岱山的东炮台,李鸿章一手营建起的军备在一次次战争中被摧毁殆尽。想着曾经发出的‘渤海千余里,固若长城’的誓言,他心中最大的痛,恐怕是曾经的山河壮志就这样随着海波烟涛散去,表海风雄的宏愿再也不能实现。”
秦皇汉武惦念过的芝罘仙岛、戚继光平定倭寇时的刀光剑影、晚清北洋水师修建的堡垒和炮台,以及北中国最早的妈祖庙、丘处机的修炼地、富甲天下的牟氏庄园、张弼士用葡萄酿造的传奇、剿匪英雄杨子荣的故乡……都想去看看了。
国内的海,北方的海,自然美景之中总是纠缠着历史人文的底色,因而温度更冷峻,颜色更深沉。追逐着武眉凌、李卓曦两位老师的脚步,曾经四六不顾、漫不经心的我突然对这些有兴趣了。
让读者跟着作者的脚步走,一路走,一路观察和体悟,接受文化与风景的双重滋养,这是《人间仙境数烟台》这本书的特色,而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秀美的山海之间有深沉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正是烟台这座城市的无穷魅力。
想去烟台了。而且,一定是带着《人间仙境数烟台》这本书去烟台。
读了《人间仙境数烟台》这本书后,除了被烟台深厚的历史文化所吸引,改变了对国内海滨、北方海滨的成见之外,作者记录和点拨的一些美好的画面和细节也令我过目难忘——
书中写因黄河入海而泛着黄色的渤海与青碧的黄海在烟台相遇,大海“在蜿蜒中温柔地分作了两个世界,在海面上留下一个S形的界线,构成一幅泾渭分明的太极图”,“渤海的海面却比黄海高出了那么一点点,乃至于过往的舟船都要在此颠簸一下,被渔民们戏称作‘过门槛’”。
读到这里,谁不想亲眼去看看那大海里的S形,谁不想亲身感受一下那大海上风平浪静时的神奇颠簸呢?
写“苏东坡在登州”(今蓬莱)那一篇再次写到那条S形的界线:
“遥想当年,一代文豪登上丹崖山顶,蓬莱阁前负手而立,跟前的汪洋是黄海与渤海的清浊相击,这令苏轼想起曾经的朝堂纷争,想起新旧两党的争权夺利。于是,苏轼抖抖衣袖,吟出了‘蓬莱海上风,玉立色不改’的诗句。是的,在苏轼眼中,玉立海上的丹崖山恰似他的一颗‘碧海丹心’。”
以当前景,喻当年事,真是神来之笔!
写烟台老城“所城里”的形成,作者用这样的比喻:“留居于此的人们开始一心一意地开垦田地,经营生活,这座城前所未有地繁盛起来。大大小小的居家院落如春日繁花一般在大地上绽放,一条条街道如雨季河流一样向着四面八方蔓延开……”
鲜活、生动,富于诗意,无关个人喜怒哀乐,却提示着人间永恒的勃勃生机。
在写烟台山那一篇的结尾,作者曲终奏雅,寥寥几笔,将人们从历史风云和无垠的海面拉回到现实的烟火人间:“当太阳向着海平面坠落下去时,海风渐渐清冷起来,天色也慢慢暗沉,而我回首再望,烟台城里已升腾出霓虹闪烁的生活气息。车水马龙的声音是无数烟台人归家的信号,淡去了领事馆、老洋行、老教堂的影像,现代都市的霓虹闪亮而起——这里,是充满活力的烟台。”
像电影大片的结束,场景转换,将超凡脱俗的旅行生活再次落实到现实的活色生香和人间的勃勃生机,给人安稳妥帖之感,在心理上十分舒服、十分熨帖。
许多这样的例子,來源于旅途,高于旅途。
所以,一边读《人间仙境数烟台》这本图文并茂的书,一边在心里默念,想去烟台了,想去烟台了。
而此刻,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已背上行囊,重新上路。
我要去烟台。
In the ending of the article about Yantai Mountain, the author artfully pulled people from the historical vicissitudes and boundless sea back to the earthly world with concise words:“When the sun fell to the sea surface, the wind became increasingly cooler and the sky got dark slowly. I turned back to see the atmosphere of life among the shining lights in the city of Yantai. The sounds of automobiles constituted the signals of the return of countless Yantai locals back to home and paled the images of the consulates, old firms and churches among the shining lights in the modern city. This is vital Yantai.”
Like the ending of a big movie, the transition of scenes takes an unearthly traveling life back to the mundane reality and worldly vitality, making people feel safe, comfortable, and ca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