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莱国,烟台的底色
2021-02-07武眉凌李卓曦
武眉凌 李卓曦
三千年前的一天,太公姜子牙自周王畿出发,兴致勃勃地踏上了东去行程。因辅佐武王伐纣立下了卓著功勋,姜子牙受封齐侯,他的封地——齐国,包括今天的胶东半岛地区。
可就在姜太公即将抵达都城营丘的时候,收到了一则战报:居于滨海之侧的莱国君侯率人打到了营丘,因为他们不愿将自己的家园轻易地交付给“外人”。
大概是素来能征善战的姜太公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方国就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又或者是刚刚推翻了商纣王的暴政,深知安抚民心胜过武力征服,总之,姜太公最终还是选择不与莱人相争,退兵避战。
这是有史可考以来,发生在莱夷故地上的一件大事。而今人若要追溯烟台的历史,就必须从胶东半岛、从古莱国说起。
何为胶东?古书上说:“胶莱河以东,是为胶东。”然而,在这个定义里担任地理坐标的胶莱河实在有些默默无名,以至于人们对胶东地域范围的认知也变得含糊不清,只能搔着头皮去猜测,胶东大概就是今天的青岛、烟台一带吧?
按当代的行政划分,胶东地区主要囊括了青岛、烟台、威海、潍坊四市。可若从文化意义上去探究,胶东则是以胶辽官话为母语且文化习俗趋于一致的地区,主要包括青岛、烟台、威海三地。但不管是哪一种,人们似乎都习惯了将青岛看作胶东的代表,认为那里是胶东的经济重心,却鲜有人知道,胶东的文化根脉生发于古老的莱国,生发于烟台。
2021年的初春,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一经播出便震撼全国,而节目选中的首部典籍正是被称作“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在这部记述了上起尧帝、下至春秋的古书中,是这样记述古莱国的:“厥贡盐,海物惟錯。莱夷作牧,厥篚檿丝。”
数千年前的人们就已经认定,位于东方半岛的莱夷部落是个盛产海盐、丝麻以及各种鱼虾海鲜的地方。这里三面滨海、土地平阔,是放牧种植、养蚕缫丝的绝佳之地,更是经济富庶之所。
在今天的烟台山水间,仍能寻得到莱国旧影:一片村镇的田地瓦舍中,一方虽则坍圮却形制规整的黄土堆是莱国归城的遗迹。四十多年前,考古人员曾在归城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铜器与陶器。其中最珍贵的“启尊”“启卣”这两尊铜器上,镌刻着莱国君侯追随周昭王征讨荆楚的铭文。那是莱国作为方国部落逐渐融入中原文明的史料证明,也是莱国在诸侯争霸、分割天下的战争中最终消亡的一段侧记。
时至今日,古莱国的繁荣已随着时间长河的逝去化作了原野上的萋萋荒草。历经了两千五百余年的风雨侵袭,归城遗址坚固高大的城墙早已倾颓,可残存下的百余米的夯土犹如至死不渝的战士,依然持矛挺立,让人望而生敬。
行吟在烟台,莱国的气息始终伴随在我的左右。她就像一张反复皴染的画卷,无论时光怎样涂抹,都褪不去最初的底色:烟台市政府所在的城区名为莱山区,自此沿着海岸线一路向西,会遇见蓬莱与莱州。方向一转,掉头往东南而去,则有莱阳在等候。
据说,莱山区是因境内有莱山而得名,莱阳则是在莱山之阳、莱水之北。但时光过去得太久了,即便是老烟台人也分不清,烟台大大小小的山头,究竟哪一座才是最早的莱山;长长短短的河流,哪一条才是最初的莱水。
可是,分不清又如何?这些莱山莱水,都是属于烟台的古莱国的烙印。就像西藏地区的人们喜欢将不认识的花都称作格桑花(幸福的花)一样,在烟台,一个“莱”字,就是烟台人深藏于文化血脉深处的基因记忆。
To date, the prosperi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Lai has been reduced to the luxuriant wild grasses following the passing of time. Hit by wind and rain for over 2,500 years, the solid and towering city walls in the relic of the Gui City already disintegrated, but the remanent rammed earth as long as over 100 meters stands firmly like faithful soldiers, which is so respectable.
Sauntering in Yantai, the atmosphere of the Kingdom of Lai follows me all the time. Like a scroll repeatedly colored, it retains its original bottom color however daubed by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