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泉青瓷与二十四节气

2021-02-07牟晓林

中华手工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

牟晓林

摘要:“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作为一名“80后”,浙江龙泉青年陶瓷艺术家支持从小对二十四节气歌耳熟能详,但对其中的文化内涵却不甚了解。直到从事龙泉青瓷艺术创作后,才逐渐了解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并以艺术创作融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与“二十四节气”——两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艺术探索的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龙泉青瓷;传统文化

一、创意缘起:以时间节点指导生产的文化共性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实践知识和文化遗产,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中许多节气都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时间节点和气象预报,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农业劳作、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2006年,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更早于二十四节气,“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于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项具有技能性、创造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至今已有1 700余年的历史。龙泉青瓷中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是烧制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是中国传统青瓷烧制的代表。

在从事龙泉青瓷艺术创作之后,支持经过日积月累的实践领悟到:这两项“人类非遗”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都立足于时间节点变化,并根据这一变化进行生产、劳作、生活上的调整与适应,具有时间观念与生产实践的丰富文化内涵。二十四节气中每月两个节气变化的规律自不必详说,龙泉青瓷陶瓷艺术创作的每一个环节也在无形中遵循着时间节律。如春夏适宜淘洗陶土制泥做坯,夏秋适宜过釉烧制。唐朝诗人陆龟蒙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九秋”指深秋,是古代陶工烧窑的最佳时机。对于同属浙江地区的越窑如此,龙泉窑亦如此。这种时间节序上的共通性让支持隐约感受到了将二十四节气融入自身青瓷艺术创作中的可能性。

二、艺术特色:以龙泉青瓷呈现二十四节气的特点

常见的以四季和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多以景物和色彩变换的视觉元素为主要表现对象,从装饰性的感官视角进行创作实践。龙泉青瓷的艺术表现不仅是视觉的,还是触觉的、肌理上的感受与变化,其对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的表现更为全面。由于二十四节气文化是基于对农事活动的指导而产生的,支持重点观察、总结与农事相关的气候、光照、植物等自然界中较为明显的视觉因素,并将其转化成便于为龙泉青瓷所表现的艺术元素,围绕节气光照、番花信风、物候物象与对应节气的关系进行艺术上的探索和尝试。

首先,节气光照是二十四节气色彩构成的主要成因。节气光照指不同时节中太阳光照的运行轨迹。二十四节气的光照遵循黄经度数等份分布,万物生长以此为规律,形成不同季节、节气中的温度变化及物候现象。由此,支持利用太阳的光照气息,勾勒二十四节气的陶瓷艺术语言,用龙泉青瓷作品展现周而复始的节气变化。为此,支持创作了表现春分的《春分·化雨》。该作品由两件器物组成,一件施梅子青釉,另一件施草木灰釉,是原始瓷本身的棕褐色。两件作品所反映的意象:施釉的盖罐代表了龙泉山青林密,草木灰釉的盖罐则代表了龙泉群山起伏。盖罐上的跳刀纹围绕器身整齐地排列着,青釉上均匀的跳刀纹似斜风细雨中抽芽的嫩草,草木灰釉上的则如山中的毛竹在雨水的滋润下尽情拥抱春天。它们都展现了春分时龙泉地区自然景观“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点,一望无际的千峰叠韵,万木争春的山色美景。

其次,番花信风成为四季与节气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形象。番花信风是指与固定季节、节气、气候相对应的典型花卉定时绽放,这期间定时的风也会随之而来。“二十四番花信风”出自南唐徐锴的《岁时广记》。二十四番花的确立经历了对自然事物的长期观察,在每个物侯盛开的所有花卉中挑选一种花期较为稳定且精确的植物为代表。由于大自然总能遵从“花开风便来”的规律,年复一年信守至今从未失约,人们便称此风为“信风”。支持抓住这一特征,将其融入青瓷创作,以简化或夸张的造型表现花卉的物象特征,以达到突出形象、贴合节气主题的艺术效果。如《雨水·初晴》表现的是雨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件作品通体梅子青釉清丽雅致,仿佛看到了春天的到来。整体造型浑圆而挺拔,浑圆如下落的一滴“好雨”,挺拔如春天里“当春发生”的一株小草,表现出春天万物生发、向上生长的蓬勃气象。

另外,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物候物象也是重要的艺术创作元素。“七十二候”把一年 365 天(平年)按大致5天一候划分,并规定3候为一节,与二十四节气对应。七十二候中包含着大自然中众多的生物与非生物类别,并记载着节气变动信息。详细辨之有植物、动物、昆虫、鱼鸟等生物的节气变化,也有描述自然界中雷、电、雨、风、冰等非生物的时节变迁。如何将二十四节气中具有代表性的物候物象提取出来,并转化成适合龙泉青瓷艺术表现的直观形象,成为支持创作时思考的问题。他突破传统表现程式,大膽尝试不同釉色、不同肌理、不同技艺的嫁接和综合表现,将一年四季自然景物的变换凝结在作品中,通过细节体现对应节气的所见和所闻。如以夏至为主题的《夏至·梅子初青》以龙泉朱砂胎瓷土手工拉坯成型,通体施梅子青釉,在细节处理上,作品吸取花瓣、花蕾等自然物为装饰元素,罐体饱满似鲜花怒放,盖纽舒张如含苞待开,都在昭示着大自然中那令人心动的花开时刻,等待着龙泉青瓷所营造出的秀美端庄和儒雅风骨浸透的夏至时节。

在深入理解和提炼二十四节气文化特点的基础上,支持历经1年多时间,完成了这套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龙泉青瓷作品。这套青瓷作品以24件(组)陶瓷器物系列作品对应二十四节气,综合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艺术尝试。作品以二十四节气的自然意象结合中国传统“写意”美学观念,展现龙泉青瓷意境构建与造型智慧。万物有神,道法自然。二十四节气里藏有诸多的功课,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着的东方人的日常生活都是对中国传统“写意”美学观念有意无意、或深或浅的习练。支持以二十四节气为创作主题的龙泉青瓷作品,正是以艺术的方式探讨自然意象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性意义,同时以创作技巧上的美感深化作品主题,让观者体悟到龙泉青瓷中所蕴含的诗情画意。

三、文化价值:两项“人类非遗”文化内涵的相互彰显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时代传承中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规律,非遗传承应充分发掘其时效性与精神性,与当代文化发展趋势融合,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推动当代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支持将二十四节气以龙泉青瓷艺术作品的形式进行艺术表現,是推动这两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文化内涵的相互彰显,是我国非遗活态传承和当代发展创新模式的新探索。

大众作为新时代文化传承的主体,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不容辞。但是随着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给大众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改变。因此,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传承应在形式上创新,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才能实现活态传承。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与农业、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生态学、符号学、艺术学等诸多学科都有交叉与结合,这是传统节气文化有待开发的理论基础。将二十四节气文化更多地通过陶瓷等手工艺,以及与广大民众密切相关的服饰、饮食、表演等的艺术文化领域融合,使其能结合新的传播媒介、审美特征与受众特点,提出对固有语言与文字信息的视觉转化与衍生,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新模式,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从“文化中来”到“文化中去”。

因此,支持创作的这套青瓷作品,以陶瓷艺术的形式形象、雅致地展示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有利于现代人更直接地了解二十四节气文化,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传播与展示形式,也促使其新时代的传承与人们对节气文化的认同。

从另一方面说,支持以二十四节气进行陶瓷艺术创作,进一步拓展了当代龙泉青瓷的艺术创作题材,丰富了当代龙泉青瓷的工艺技巧和艺术面貌。在漫长的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龙泉青瓷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出龙泉人出众的创造能力和充沛的思想情感。明末清初学者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提到,制瓷“兼藉天时与地利,而人巧乃可施焉”,并因此成就了“吾华美术以制瓷为第一” 的显著地位。其中的“天时”即顺时而为,按照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开展相适宜的制瓷环节和生产活动;“地利”指在龙泉的青山绿水中孕育而成的龙泉青瓷,必然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物产资源相关;“人巧”指一代又一代生于斯、作于斯的龙泉巧匠,在此独特环境中,将自身对时代、人生、艺术的理解融入艺术创作中,不断拓展龙泉青瓷艺术创作的题材、工艺与内涵,不断探索创新龙泉青瓷的发展道路,创作出如此美轮美奂的龙泉青瓷作品。

四、结语

五代时期周世宗柴荣将他所向往的陶瓷釉色比喻为“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当“雨过天青”幽菁靓丽的龙泉青瓷遇上民众智慧结晶的二十四节气会产生怎样的火花?青年陶艺家支持的艺术探索无疑是积极创新且有意义的。他用这套龙泉青瓷艺术作品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与传播形式的同时,从二十四节气中提炼出深邃的文化内涵,以精湛的龙泉青瓷工艺表现出来,充分发挥了手作工艺丰富的表现力,展现了龙泉青瓷独特的审美内涵和艺术形态,从而拓展了当代龙泉青瓷的艺术创作空间,提升了龙泉青瓷的艺术与文化内涵,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与传播开辟了全新的形式与方向,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和当代文化自信的树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非遗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