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肠镜辅助高频电切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2021-02-07李鹏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钳夹电切结肠镜

李鹏

乙状结肠息肉是一种乙状结肠黏膜隆起性局限病变,目前研究发现其与遗传、胚胎发育、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1]。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能表现为腹痛、便血等,由于结肠息肉占位压迫有恶变可能,临床发现后需早期切除。纤维结肠镜是临床结肠炎、结肠息肉的主要检查方式,发现病变后可直接进行干预治疗。但由于医疗水平不同,临床对于结肠息肉诊断结果差异较大,结肠息肉的内镜下表现多样也造成诊断困难,容易漏诊与误诊,这对于后期诊断治疗带来巨大苦难,本院通过分析2016年9月~2019年6月诊治的185 例患者行结肠镜检查并给予切除治疗,旨在探究结肠息肉的影像学表现及结肠镜下钳夹切除与高频电切治疗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为临床结肠息肉诊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6年9月~2019年6月本科室行结肠镜诊治的185例结肠息肉患者,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39.4±12.3)岁,其中120 例患者为体检时发现,65 例患者因肠道、排便不适就诊时发现。将所有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95 例)与对照组(90 例)。纳入标准:①符合《结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2]中结肠息肉诊断标准;②患者结肠镜检查均发现单个或多个息肉病变;③患者及家属签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结肠镜检查禁忌患者;②肠道多发息肉无法切除(家族性息肉病);③凝血功能异常,凝血时间延长患者。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及传染病的检查,结肠镜检查前行常规肠道清理(聚乙二醇4000 散),仪器选择本院Fujinons-EVE-201-型电子结肠镜,高频电切选择Olympu-UES-20 型高频发生器。患者进行检查时后侧卧位,应用丁卡因胶浆进行肠黏膜表面麻醉,润滑结肠镜头部后由肛门缓慢置入患者肠道内,进镜后速度缓慢,观察肠道黏膜颜色与肠道皱襞,观察范围为直肠乙状结肠交界至回盲部,要明确结肠息肉的数目位置及解剖部位,观察息肉大小、表面是否光滑、是否有蒂等一般情况。对照组患者给予活检钳夹切除,将套圈器套扎或活检钳钳除病变组织送病理检查,套扎时要套住息肉蒂部,然后缓慢收紧,保持镜头位置合适,保证息肉钳夹切除干净。观察组患者给予高频电切治疗,高频电切直接对发现的息肉进行切除,多个息肉可分次电切,较大息肉选择生理盐水注射后分块切除。

1.3 观察指标 对内镜下息肉形态及一般性质进行分析,研究结肠息肉特点;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结肠息肉的内镜下形态及性质 185 例患者共检出息 肉324 个,118 例(63.8%)为单发,67 例(36.2%)为多发;息肉主要集中于生升结肠与乙状结肠,占比分别为34.6%、31.9%;病理类型以腺瘤型最为多见,占比为77.8%,其中30 例患者术后病理发现高级上皮内瘤变,对照组17 例,观察组13 例,术后切缘均阴性。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进食时间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23.15±3.02)h、进食时间(26.14±3.25)h 均短于对照组的(27.36±3.47)、(31.89±3.87)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185 例患者结肠镜下息肉形态及性质(n)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进食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进食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息肉残留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4.2%及出血发生率3.2%均低于对照组的12.2%、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息肉残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息肉残留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n(%)]

3 讨论

结肠息肉作为一种消化道常见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年增加,>70 岁的老年人发病率可达30%左右,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研究表明该类息肉好发于乙状结肠,且不同直径息肉癌变几率不同,直径>2 cm 息肉癌变率可达60%以上[3]。这也是多数患者进行手术切除的主要原因,结肠镜是结肠息肉最常用的诊断与治疗方式,通过明确息肉形态与性质可提高息肉临床检出率,减少漏诊,同时避免患者后期癌变风险[4]。结肠镜下诊断与操作是一种有创操作,如何减轻患者疼痛负担、一次性清除息肉一直是内镜研究重点。本院通过观察185 例结肠息肉患者在内镜下的表现,总结结肠息肉的特点,并对比结肠镜辅助钳夹切除与电凝切除的临床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185 例患者共检出息肉324 个,118 例(63.8%)为单发,息肉集中于升结肠与乙状结肠,分型以腺瘤型多见,占比77.8%,其中30 例患者术后病理发现高级上皮内瘤变,对照组17 例,观察组13 例,术后切缘均阴性;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4.2%及出血发生率3.2%均低于对照组的12.2%、结肠息肉好发于乙状结肠与升结肠,多数为单发,且息肉大小不一,可与结肠炎、脓肿、结肠肿瘤等多种疾病进行鉴别;结肠癌患者肠道黏膜紊乱,呈凹陷性或凸起性溃疡面。结肠息肉病理显示多为腺瘤型息肉病,腺瘤型息肉病是最易恶变为结肠癌的息肉类型,恶变率约1.4%~9.5%,研究表明增生性息肉与炎性息肉也可直接发生恶变[5,6]。钳夹切除通过阻断息肉蒂部营养血管,使息肉缺血坏死,最后脱落排出体外,由于息肉基底部未处理,患者术后有出血风险,同时息肉生长时血供丰富,基底残留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增加。高频电凝息肉切除具有止血彻底,病变切除后炎症反应低等特点,患者术后恢复快,进食及排气早,并且该手术操作简单,患者容易接受,电凝切除未增加患者手术时间且术后出风险降低,适合老年患者及伴有贫血等患者。息肉切除干净,复发率减少。

综上所述,结肠镜作为结肠息肉常用检查方式,可清晰观察结肠息肉数目及大小,明确与周围组织关系,对比术后病理结果诊断准确,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结肠镜活检钳夹切除与高频电切治疗均有显著的临床效果,高频电切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在结肠息肉诊疗中更加安全有效。

猜你喜欢

钳夹电切结肠镜
结肠镜治疗前肠道清洁准备致水中毒一例报告
肾镜联合电切镜外鞘治疗膀胱结石临床效果分析
指压钳夹法抢救心脏破裂
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175 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支撑喉镜下喉电动切削系统与喉钳夹术治疗声带息肉的疗效分析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宫颈钳夹治疗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
内镜高频电切大肠息肉术后护理干预对策的研究
减轻结肠镜操作中腹痛的研究进展
胆道镜下高频电切技术在肝内胆管狭窄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