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的CT 影像学诊断特点及临床效果
2021-02-07田斌
田斌
近些年,肺结核发病率与日俱增,该疾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之一,主要发病因素是结核杆菌,由于其主要累及肺脏,可引发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引发肺组织损害以及支气管上皮受损而致真菌感染,真菌感染是肺结核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具有很高的发病率以及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的典型症状是发热、咳嗽、咳痰、肺部疼痛等,因其特异性症状不明显,早期诊断难度较大[1,2]。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T 作为临床诊断肺结核的主要手段,其空间分辨率与密度分辨率较高,在诊断肺结核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较少应用于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的诊断中,为了探究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患者采用CT 影像学检查的临床价值,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就诊于本院的74 例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患者作为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组,男38 例,女36 例;年龄20~65 岁,平均年龄(42.52±7.51)岁;肺结核病程10 个月~5年,平均病程(3.01±0.73)年;真菌感染类型:曲霉菌属感染42 例,念珠菌属感染32 例。选取同期就诊于本院74 例单纯患有肺结核疾病未并发真菌感染患者作为肺结核未并发真菌感染组,男39 例,女35 例;年龄20~64 岁,平均年龄(42.26±7.43)岁;肺结核病程10 个月~5年,平均病程(3.03±0.7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肺真菌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与肺结核以及肺真菌感染相关的诊断标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并同意配合。排除肺癌患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慢性支气管炎者、全身严重感染性疾病者、缺失临床资料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CT 检查以及病原菌检查。CT 检查如下:东软NeuViz 128 精睿CT,其为64 排128 层。协助患者取检查体位,取仰卧位,告知患者屏气,从肺尖部扫描直到肺底部。扫描仪的参数设置如下:电流设置为200 mAs,电压设置为120 kV,层厚设置为5 mm,层间距设置为5 mm,重建层厚设置为1.25 mm。病原菌检查如下:患者早起刷牙并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漱口,采集患者痰液标本。参照病原菌检查标准进行真菌分离培养,并使用VITEK-32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病原菌进行鉴定。CT 检查结果与病原菌检查结果有2 名资深的影像科医生以及结核病科医生进行阅片并做出诊断。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CT 影像学表现情况;②对比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患者不同真菌感染的CT影像学表现;③分析CT 诊断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ROC曲线分析CT 诊断价值。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CT 影像学表现情况对比 CT 检验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患者累及2 个肺叶检出率较高,为81.08%。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组累及单个肺叶、累及2 个肺叶、累及≥3 个肺叶、结节影、空洞影、斑片状影、胸腔积液、支气管播散占比分别为8.11%、81.08%、10.81%、29.73%、32.43%、62.16%、35.14%、39.19%,肺结核未并发真菌感染组累及单个肺叶、累及2 个肺叶、累及≥3 个肺叶、结节影、空洞影、斑片状影、胸腔积液、支气管播散占比分别为45.95%、31.08%、22.97%、5.41%、2.70%、22.97%、5.41%、6.76%,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CT 影像学表现情况对比[n(%)]
2.2 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患者不同真菌感染的CT 影像学表现对比 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患者中42 例感染曲霉菌属,32 例感染念珠菌属。曲霉菌属感染患者中2 例累及单个肺叶,占比4.8%;38 例累及2 个肺叶,占比90.5%;2 例累及≥3 个肺叶,占比4.8%;11 例存在结节影,占比26.2%;17 例存在空洞影,占比40.5%;33 例存在斑片状影,占比78.6%;14 例有胸腔积液,占比33.3%;18 例存在支气管播散,占比42.9%。念珠菌属感染患者中4 例累及单个肺叶,占比12.5%;22 例累及2 个肺叶,占比68.8%;6 例累及≥3 个肺叶,占比18.8%;11 例存在结节影,占比34.4%;7 例存在空洞影,占比21.9%;13 例存在斑片状影,占比40.6%;12 例有胸腔积液,占比37.5%;11 例存在支气管播散,占比34.4%。肺结核并发曲霉菌属感染患者累及2 个肺叶、斑片状影占比均高于肺结核并发念珠菌属感染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888、11.1188,P<0.05);肺结核并发曲霉菌属感染患者累及单个肺叶、累及≥3 个肺叶、结节影、空洞影、胸腔积液、支气管播散占比与肺结核并发念珠菌属感染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672、3.6857、0.5824、2.8677、0.1384、0.5483,P>0.05)。
2.3 CT 诊断价值分析 参照细菌学培养结果作为标准绘制ROC 曲线,可显示CT 诊断曲线下的面积是0.786,特异度为67.57%(50/74),灵敏度为91.89%(68/74),95%CI 为(0.652,0.934),P=0.001。
3 讨论
肺部真菌感染包括原发性真菌感染与继发性真菌感染,因肺部真菌感染和患者菌群失调、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虽然真菌是条件致病菌,在患者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存在但不会致病,但在患者免疫力降低时真菌就会变成致病菌引发机体感染,肺部真菌感染为深部真菌感染,较为常见的病原菌就是曲霉菌、念珠菌、假丝酵母、毛霉菌等,临床治疗真菌感染常用广谱抗菌药物来避免真菌二重感染。若肺结核患者并发真菌感染,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其影像学特征与肺结核影像学特征相似,诊断的难度增加很容易发生漏诊或者误诊的情况。为了减少该疾病的患病率以及提高该疾病治愈率,对其尽早诊断与鉴别不仅是临床治疗的首要任务,也为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5,6]。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CT 诊断技术广泛应用于肺结核疾病的临床诊断当中。CT 检查肺结核患者能够清晰的将病灶部位、病灶形态、病灶大小以及钙化程度等显示出来,也能够显示出靠近胸膜的空洞影与结节影等。本次研究中经CT 影像学检查,CT 检验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患者累及2 个肺叶检出率较高,为81.08%。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组累及单个肺叶、累及2 个肺叶、累及≥3 个肺叶、结节影、空洞影、斑片状影、胸腔积液、支气管播散占比分别为8.11%、81.08%、10.81%、29.73%、32.43%、62.16%、35.14%、39.19%,肺结核未并发真菌感染组累及单个肺叶、累及2 个肺叶、累及≥3 个肺叶、结节影、空洞影、斑片状影、胸腔积液、支气管播散占比分别为45.95%、31.08%、22.97%、5.41%、2.70%、22.97%、5.41%、6.76%,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CT 影像学特征上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影像学特征为病灶形态边缘较为多样化,感染灶的范围有所扩大,胸腔积液明显增多,支气管播散病灶较多[7,8]。临床检验肺部是否发生真菌感染主要采取胸腔积液或者血液真菌培养、肺组织穿刺活检或者纤维支气管刷片镜检,检验肺部真菌感染以病原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但是这些检验方法需要培养病原菌,耗费较长的时间,在操作过程中若涂片被污染就容易出现假阳性,不能及时的获得检验结果且检验准确率也会受影响,无法尽快诊断并进行治疗,很容易耽误患者的治疗。临床较少采用CT 影像学检查肺部真菌感染,若患者为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采用CT 影像学检查,其与肺结核未并发真菌感染者相比,并发真菌感染的肺结核患者经CT 检查多见于双肺弥漫性病变,影像学会显示病变后边缘呈模糊化,形态多样,会出现支气管肺炎状改变、小斑片状影以及大叶性浸润[9,10]。若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空洞增大且胸腔积液有所增加,出现了支气管播散症状等,需要考虑患者是否发生真菌感染,建议患者尽快进行胸腔积液、痰液、血液的真菌培养,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患者通过肺穿刺活检或者支气管镜检来确诊。
综上所述,采取CT 影像学检查手段对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患者进行诊断临床价值较高,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多为双肺弥漫性病变,经CT显示感染灶的范围增大,病灶形态的边缘较模糊,形态多样,胸腔积液率较高且有较多的支气管播散病灶,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