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式磁共振在急性脑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2021-02-07孙红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期
关键词:脑缺血磁共振直径

孙红霞

急性脑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和安全[1]。由于脑缺血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易出现漏诊,延误患者治疗时机,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早期诊断对急性脑缺血患者十分重要[2]。影像学是诊断急性脑缺血的常用诊断方法,但常规影像学检查成像分辨率低、图片质量差,且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缺陷,检查效率较低。多模式磁共振可有效提高急性脑缺血检出率,详细观察病变程度和组织代谢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3]。本研究旨在探讨多模式磁共振在急性脑缺血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本院收治的58 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其中男30 例,女28 例;年龄34~76 岁,平均年龄(59.87±8.63)岁;合并糖尿病患者21 例,合并高血压患者19 例,合并冠心病患者18 例。

1.2 纳入标准 ①均符合《神经病学》[4]中急性脑缺血的诊断标准;②均存在头晕头痛、偏身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等急性脑缺血的典型症状;③均于发病48 h内完成影像学检查。

1.3 排除标准 ①既往存在脑出血、脑外伤、脑部肿瘤疾病者;②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拒绝影像学检查者;④合并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检查及后续治疗者。

1.4 方法 ①采用1.5T(3.0T)超导全身磁共振扫描仪和配套的西门子8 通道头颈关节线圈。成像序列主要包括:T2WI、MRA、DWI、SWI。T2WI 采用FRFSE 序列,基体为381×255,层厚为5 mm,层间距为1.1 mm。MRA 采用三维TOF 成像,矩阵318×223,层厚1.3 mm。投影法采用最大信号强度重建血管。DWI 采用SE 序列。弥散梯度同时为前、左、右、上、下。基体为126×126,层厚为5 mm,层间距为1.1 mm。SWI 扫描野为230 mm,扫描矩阵为384×320,层厚为1.2 mm,扫描时间为5 min 和5 s。②图像分析:结果由磁共振医师和神经内科医师共同解释,记录患者的T2WI、MRA、DWI 和SWI 的信号表现,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为避免误差,选取3 个重要病变区和镜像区进行分析,最后选取平均值。

1.5 MRA 分级标准[5]MRA 分为4 个等级,0 级为正常,1 级为信号减弱,2 级为局部信号丢失,3 级为分支信号完全丢失。

1.6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DWI、T2WI 对不同起病时间患者的检出情况、MRA 分级在不同病灶直径的占比情况,分析 SWI 静脉显示与病灶灌注状态的相关性以及SWI 图像显示病灶灌注状态与出血倾向的发生情况。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WI、T2WI 对不同起病时间患者的检出情况比较 起病时间≤6 h 患者8 例、7~24 h 患者36 例、25~48 h 患者14 例。DWI 在起病时间≤6 h 和7~24 h 患者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97.22%,均高于T2WI的25.00%、77.7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起病时间25~48 h 患者,DWI、T2WI 检出率均为100.00%。见表1。

表1 DWI、T2WI 对不同起病时间患者的检出情况比较[n(%)]

2.2 MRA 分级在不同病灶直径的占比情况比较 梗死灶直径>15 mm 患者46 例,≤15 mm 患者12 例。梗死灶直径>15 mm 患者的MRA0 级占比4.35%显著低于梗死灶直径≤15 mm 患者的41.67%,MRA3 级占比56.52%显著高于梗死灶直径≤15 mm 患者的16.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灶直径>15 mm与≤15 mm 患者的MRA1、2 级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SWI 静脉显示与病灶灌注状态的相关性分析SWI 显示静脉正常27 例,异常31 例。病灶灌注状态与SWI 静脉显示呈正相关性(P<0.05)。见表3。

表2 MRA 分级在不同病灶直径的占比情况比较[n(%)]

表3 SWI 静脉显示与病灶灌注状态的相关性分析[n(%)]

2.4 SWI 图像显示病灶灌注状态与出血倾向的发生情况 58 例患者中有9 例患者在SWI 图像上显示有出血倾向,其中6 例患者显示病灶周围高灌注,3 例患者显示病灶周围低灌注,静脉无异常。另外,58 例患者中7 例患者合并有颅内微出血点,均发生在梗死区域外。SWI 对微出血和出血倾向敏感。

3 讨论

脑缺血属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疾病,主要是由于缺血或者是缺氧所引起,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急性期的脑组织坏死,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患者治疗及预后效果至关重要。核磁共振技术是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目前,随着灌注加权成像(PWI)、D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等多模式磁共振技术的快速发展,急性脑缺血早期的诊断准确率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6]。

DWI 是一种能提供与常规SE 序列完全不同的成像对比度,可在常规SE 序列基础上加上位置对称极性相反的梯度场,其高信号代表早期细胞毒性水肿,T2WI 序列属于SE 回波“黑血”系列,可通过快速回复自旋回波加快扫描速度,其高信号则代表血管源性水肿。在急性脑缺血患者中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流量下降使细胞发生缺氧,脑组织能量代谢平衡遭到破坏,大量水分进入细胞,限制水分子弥散,形成细胞毒性水肿。出现细胞毒性水肿5~6 h 后脑组织细胞可出现缺血坏死,血管内皮细胞遭到损伤,破坏血脑屏障,组织间水分增加,进而形成血管源性水肿。血管源性水肿的出现时间常常晚于组织的弥散功能变化出现时间,因此DWI 在超早期可清晰显示急性脑缺血病灶[7]。既往研究表明[8],DWI 在急性脑缺血患者发病24 h 内检出率明显高于T2WI。本研究结果显示,DWI 在起病时间≤6 h 和7~24 h 患者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97.22%,均高于T2WI 的25.00%、77.7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DWI 可提高急性脑缺血早期诊断准确率。

研究表明[9],DWI 对超急性和急性脑缺血能清晰显示异常高信号,对病灶的显示范围和清晰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但是DWI 对脑缺血的诊断仍存在一定的假阴性或假阳性,由于脑干延髓位置较低,当病灶范围较小时,易造成假阴性,当颅底以及鼻窦腔内的空气造成了磁敏感,易形成假阳性,因此需提高医师技术水平,并使用先进的仪器加以克服[10]。本研究结果显示,梗死灶直径>15 mm 患者的MRA0 级占比显著低于梗死灶直径≤15 mm 患者,其MRA3 级占比显著高于梗死灶直径≤15 mm 患者。提示多模式磁共振可准确反映急性脑缺血患者发病区情况。

出血性转化(HT)是缺血性脑梗死的常见并发症,血管再灌注损伤是诱发HT 发生的主要机制,严重影响患者预后。SWI 属于三维梯度回波序列,允许对具有不同T2 对比度组织进行成像,与传统的序列相比,增加了敏感性信号,对含有脱氧血红蛋白的大静脉和特别小静脉结构的诊断效果更好[11]。有研究证明[12],SWI 序列对于梗死区脑出血的检出率接近100%,检出率最高。本研究结果显示,病灶灌注状态与SWI 静脉显示具有正相关性,SWI 对微出血和出血倾向敏感。提示SWI 可筛选微出血病灶并检测血性转化,改善临床转归。

综上所述,多模式磁共振能提升急性脑缺血患者早期的诊断效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准确依据,提高治疗质量,改善患者预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明确。

猜你喜欢

脑缺血磁共振直径
各显神通测直径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山水(直径40cm)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爱虚张声势的水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预爆破法处理大直径嵌岩桩桩底倾斜岩面问题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