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升策略与路径
2021-02-07王金凤吕东刚刘杰刘晓庆王鑫
王金凤 吕东刚 刘杰 刘晓庆 王鑫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迫切需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挑战。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新理念。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是构建高职院校大思政格局,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体系,实现“三全育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基于此,本文就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提升策略与路径展开讨论,以期为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策略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23-0075-03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当下的中国既是经济和社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也是各种矛盾、问题和思潮更加纷杂的历史时期。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迫切需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大挑戰。在新时代背景下,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发展要求,“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实践应运而生。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也是一种新教育理念,它不是增开一门课程,而是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对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适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上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新时代背景下,此种技能应用型人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除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1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价值
1.1 课程思政建设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在课程体系上重技能、轻人文,在教师层面上重教书、轻育人,其次基于2019年来高职百万扩招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方式多元化,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群体生源多样、背景各异、层次不齐,再次高职院校学制短,学习任务繁重,育人任务更具有现实紧迫性[1]。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构建大思政格局,提高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实现三全育人,努力为社会培养行业所需的有品德、有技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课程思政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体系
思政课程指在教育教学系统中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总称,主要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抽象枯燥,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单一的思政课程已无法满足学生成长需求。“课程思政”拓展思政课程的师资力量、课程载体和教育资源[2],创新教学形式和手段,激发课程活力,改进和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占比重较大,课程所涵盖的知识丰富,涉及面广。通过课程思政,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不仅有专业知识,还有更多社会时事和哲学思想,在此过程中,学生思想日渐丰满,其思想品质、思政素养得到大幅提升。
2 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
2.1 高职院校现实校情
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不完善。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学术型人才不同,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学校、教师、学生普遍重视专业技能,轻视人文教育。学校层面,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道路,更加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对课程思政重视度不够,多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顶层设计不够完善,学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明确目标,缺少对各部门、各系部和教学环节统筹设计,相应的评价考核和激励监督机制不健全,难以有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2.2 高职院校现实教情
2.2.1 教师育人意识不强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大部分专业课老师认为只要教好书就是好老师,“育人”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呈现出“两张皮”的状态,即便有老师能够利用课程进行思政教育多半是“随性而为”,并非是“自觉有为”。其次,高职院校专业课知识容量大而学时少,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无暇“履行”育人职责,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思政“费时费力”,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形式化、表浅化现象[3]。
2.2.2 教师思政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思政素养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能否有效推进的基石。就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现状看,大部分专业教师的执教能力、知识素养较高,但在思政素养方面存在较大缺失,不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涵,思政意识不强,不能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融入课堂教学中,难以有效开展课程思政。
2.2.3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
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相对单一,通常采用“满堂灌”的方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在课程思政方面,部分教师虽有意识地进行思政元素融入,多表现为一语带过、浅尝辄止,难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甚至有的教师在课堂中不是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而是单独进行说教,片面地将专业课思政化,此种单方面的“说教”常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2.2.4 课堂教学缺乏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兴趣不高
时代的快速发展为高职院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微信平台、自媒体、网络思政等,丰富学生认知,增强学生体验感,实现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然而,部分教师忽略了多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在课堂中“照本宣科”,教“死书”,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056D2E91-4A16-4569-95BB-68CCE9B9F272
2.3 高职院校现实学情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复杂,普高、单招、综合素质评价均占相当比例,学生学习基础差,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普遍重视专业技能学习而忽略理论知识的研究,思想素质较低,政治认知模糊,未形成正确的三观,这也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升策略与路径
3.1 以党委为引领,强化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航标。课程思政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顶层设计至关重要。首先,高职院校应提高政治站位,明确课程思政的核心价值,将立德树人作为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其次,学校党委要完成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体系的构建,保证体系内各要素在工作中可形成合力,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夯实基础[4]。
3.2 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5]。在高职院校中,专业课约占所有课程80%以上。一项调查结果中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就是专业课教师,而教师的教育理念则受学校办学理念的制约。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立德树人,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实现價值塑造。基于此目标,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既“教书”又“育人”。
3.2.1 提高教师素质修养,重视言传身教
高职院校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承担了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必须遵循基本的师德规范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教师是最直观和最有教育意义的模范,是学生鲜活的榜样。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深厚的知识底蕴、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及对社会热点焦点事件的深度剖析都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学生也因“亲其师”,而 “信其道”。因此,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使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行,重视言传身教,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3.2.2 加强对教师培育,提高课程思政能力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育,通过专家讲座、专题培训、集体教研、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教学观摩等多种方式,强化教师思政意识,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6]。培育内容主要是让教师学会如何挖掘专业知识的思政元素,如何找寻契合点融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组织教学等,使教师由“知识的搬运工”转变为“灵魂的工程师”。新教师也应纳入课程思政培训队伍中来,在从业的起点就建立课程思政理念。
3.3 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保障课程思政精准施教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基于思政元素的抽象性和内隐性,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是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根本手段。教学模式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可使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项目教学等,促进学生通过参与和思考,实现情感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公民道德规范和职业素养等课程思政目标。学生是课程思政的受教者,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其特有的知识水平和德育发展特点。本着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的原则,高职院校应多进行学情调研,课程思政建设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平台,提高课堂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程思政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3.4 建立健全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考核机制
评价体系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保障、监督、诊断、反馈、调节等作用,在教学流程与运行系统中是形成闭环的关键环节。课程思政育人是多方位、全过程的,所以,对课程思政的评价也应为多主体多维度评价[7]。此外,应改革学生的“唯分数”评价考核办法,推行德育学分制考核,增加学习过程考核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
3.5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拓展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方式
校园文化是立德树人的肥壤沃土,在校园文化中培养出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道德品格,可以令学生受益一生。高职院校应顺应时代发展,打造符合本校特点、科学合理的优秀校园文化,丰富课程思政内涵,拓展课程思政方式,提高课程思政效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核,高职院校可将专业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融合,打造校园文化精品项目,例如,杰出校友分享会、传统节日的诗会、灯谜会等,塑造校园文化育人环境。
4 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高职院校应立足现实的校情、教情和学情,分析面临的困境,如顶层设计不完善,评价考核、激励监督机制不健全,教师思政意识、思政素养有待提高,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等。新时代高职院校应以党委为引领,强化顶层设计,增强教师思政意识,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重视学情调研,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社会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冯筱佳,邵二辉,谌夏.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51-53.
[2]王宏,仇文利.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个着力点[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1,39(1):75-79.
[3]蒋俊芬.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思考[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8(2):49-53.
[4]冯淑慧.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推进的三重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6):35-40.
[5]吴小平.新时代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3):63-65.
[6]张书光.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21 (18):58-59.
[7]方敏.“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3): 172-174.
(责编:杨梅)056D2E91-4A16-4569-95BB-68CCE9B9F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