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数学”的作用探析
2021-02-07孙璐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过程。”所以“做数学”为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创造了空间与时间。
关键词:“做数学”;小学数学;数学实验
一、 “做数学”的背景
接到学校关于“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重大项目‘数学实验:义务教育数学学科育人的创新实践’”协作研究的任务,我们年级执教了一节二年级《7的乘法口诀》一课。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初,就将本课定位成“建立在学生思维形式上的数学实验课”。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验证发现的完整过程。这样的设计,打破了直接告知学生规律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课堂也因此而有了活力,更多的学生愿意站到前面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哪怕在下课铃声响起时学习仍没有停止,也没有关系。笔者想本节课孩子们的收获远远不只对7的乘法口诀的研讨和验证。只要学生的热情不减,继续探索的愿望就不会停止,学生就会思考更多、发现更多。通过“做数学”,更让笔者体会到数学课堂还有更多的可能性,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和创造。
二、 “做数学”的课堂实践
(一)数学实验课的初尝试
一接到这个教学任务,本年级的老师讨论后对“做数学”的关键环节——验证“7的乘法口诀”是这样设计的:
提出猜想: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口诀,你们谁来背一背6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
师:猜想一下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征?
生1:口诀的第一个字依次多1;第二个字都是7;每相邻两句的口诀得数依次多7。
师:你能试着用这些特征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生操作汇报)
有了之前的复习,学生基本都能编出口诀。
实验操作,验证猜想:
师:有谁知道这些口诀表示什么意思?请你选一句口诀,写一写、画一画或算一算,验证是否正确。(学生自主操作验证)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写一写、画一画、算一算去验证自己的口诀,让他们经历猜想、动手验证,用“做数学”的方式真正探索口訣背后的内容,让学习真正发生。】
验证发现:
生1:我研究的是“三七二十一”,我是通过画图来验证:一行画7个○,画了3行,有3个7,就表示“三七二十一”。
生2:我也研究的是“三七二十一”,我是通过算一算来验证:我列出加法算式7+7+7,3个7相加,得数是21。
生3:我也研究的是“三七二十一”,我是想“二七十四”,再加1个7是3个7,等于21。
生4:我也是用想一想的方法,我想的是“三六十八”,6个3相加,再加1个3是7个3,是21。
师:为什么大家有的画图、有的列式、有的想一想都能验证“三七二十一”这句口诀?
生:因为“三七二十一”表示3个7相加或者7个3相加。
回顾反思:
这样的设计,学生带着之前学习的经验和理解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动手“做”数学比单纯地“教”数学和他们单纯的“学”数学更有效。学生们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中独立思考、学会协助、深入探究。在试上过程中学生们作品多样,发言积极、表达完整。
(二)数学实验课的再认识
有了一个成功的“做数学”的片段,老师继续深入研究,除了这个环节还有没有其他环节也可以用“做数学”的方式进行。首先精心继续研究教材编排特点思考教材为什么这样设计,目的何在。经过讨论、多次尝试,又加入了两个关于“做数学”相关的片段。
片段一:选一句口诀,在方格纸上涂一涂表示。
我选的口诀是______________
生1:我选的口诀是“五七三十五”,我是这样涂的,每行涂5个,涂7行,7个5相加是35,所以“五七三十五”验证正确。
生2:“五七三十五”如果竖着看,每列涂7个,涂5列,5个7相加也是35。
生3:不管横着看还是竖着看,都能验证“五七三十五”。
在之后的三次试上中,每次试上都能增加一点点感觉,对每个环节的把握也能更精准一些。但是解决完一个问题之后,又会产生一些新问题。在一次次的解决问题中,上课的老师在每个环节中都加入了自己的想法。
片段二:根据“六七四十二”这句口诀编一道数学题。
生1:一副七巧板有7块板子,6副七巧板需要42块板子。
生2:一幢楼有7层,6幢楼有42层。
生3:一支笔6元,7支笔42元。
让学生自己根据口诀编数学问题,改变传统的师问生答的方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探寻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取数学学习乐趣,为提升数学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三)实验课的展示课
在课例展示之前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前测题目及测试结果分析:
题目设计:
1. 写几句熟悉的乘法口诀,想一想乘法口诀是什么样子的?
2. 说一说“四六二十四”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结果分析:
基于学情的调研与分析,笔者认为,学生能够正确判断、书写口诀。但是对口诀具体特点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分散的。学生能够理解口诀的含义,有了对后面口诀学习产生正迁移的基础。
本节课结束后,对学生还进行后测。后测题目及测试结果分析:
题目设计:
1. 口诀填空,并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口诀:( )四十二
算式:( ) ( )
( ) ( )
2. 访谈:如果忘记了四七二十八是多少,你会用什么办法想起来?
结果分析:
大多数学生在当堂学习之后,能够记忆7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地书写出乘法口诀。同时,大多数学生能够准确地运用口诀进行计算,学生不仅可以写出与口诀相对应的乘法算式,还能够写出与之对应的除法算式。面对“四七多少”想不起来的问题,学生均能找到合理的、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
整个教学设计利用理学案的方式进行设计。分为2个大板块,4个小版块。
第一部分:
研究1—1
你能写出几句7的乘法口诀?试着写一写。
选一句口诀,写一写、画一画或算一算,验证是否正确。
具体操作:
1. 由填写已知的口诀,引入新课的学习。
2. 让学生在理学单上,写出自己知道的7的口诀。
3. 集体交流,评价、分析。将“一七”到“七七”的口诀板书在黑板上(允许结果有错的情况)。
4. 让学生选择一句口訣,用自己的方法验证是否正确。
5. 核对口诀,纠错,完成口诀的编制。
6. 齐读口诀。
研究1—2:
选一句口诀,在方格纸上涂一涂表示。
我选的口诀是______________
记忆口诀
我发现:______________
具体操作:
1. 如果忘记了口诀“五七三十五”中的得数,你有什么办法想起来?
2. 选一句口诀,在方格纸上涂一涂表示出来。
3. 学生涂色,交流与比较。
达成共识:口诀不同,图示不同;口诀相同,图示也可以不同。
4. 读口诀,交流自己的发现。
5. 解决问题:如果忘记口诀“五七三十五”中的得数,可以怎样想起来?
6. 1分钟记忆口诀,师生、生生玩对口令游戏。
第二部分:
研究2—1:
选一句7的乘法口诀,说说用它可以计算哪些乘法算式。
闪视训练。
具体操作:
1.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2. 全班交流。
预设与说明:
(1)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想到与口诀相对应的乘法算式,如果出现相对应的除法算式,虽然非本节课内容,但也可以呈现。
(2)明确七七四十九只能计算一道乘法算式。
3. 应用口诀计算相应的算式。
6×7=7×3=
7×7=4×7=
1×7=5×4=
7×( )=35( )×2=14
研究2—2:
选一句7的乘法口诀,编一道数学问题考考大家。
具体操作:
1. 限时独立编制,小组交流;
2. 小组推荐展示,其他小组完善并解答。
3. 欣赏生活中与7的口诀相关的事物,总结全课。
三、 “做数学”的课后反思
(一)做中发现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容易被课堂进度、学生听课效率等因素影响。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不够大胆,不愿意放手,生怕收不回来。而“做数学”与传统课堂相比,给了孩子思考、交流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本节课在初尝试阶段,放手让学生自己创造口诀并用自己的方法验证。学生已经有了之间1~6口诀的经验,很多想法都是我们老师没有预设到的。所以相信你的学生也相信你自己。“做数学”,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质疑、猜想、验证、合作、创新、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二)做中思考
质疑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意识也会得到充分激发。
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要经历:猜想、操作、验证、思考、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对得到的结论进行思考。本节课通过复习“6的乘法口诀”探索“7的乘法口诀”的秘密,激发学生对“做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一过程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更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数学课堂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
(三)做中创新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创新的基础是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创新的核心是思考;创新的重要方法是归纳概括、猜想验证。本节课处处透着创新。其中“编口诀”这一环节尤其突出,学生编一句“7的乘法口诀”经历猜想,接着动手操作验证口诀,最后学生合作交流后形成结论反思。试上几次后,我们将验证这一环节加以修改,给了个梯子又提高了难度。在方格纸上涂一涂你要验证的口诀,方格纸的设定也是固定的8×8的规格,这样学生借助乘法的意义对乘法口诀理解得更为深刻。学生在“做数学”中既获得了数学知识,又启发了数学思考,同时还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引发学生体验数学发展的过程。
四、 结语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数学教学也更加侧重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做数学”能够更好地加强学生对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做数学”的初衷就是把枯燥无味单一的知识变成学生喜欢的内容,并使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探究、操作实践等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作者简介:
孙璐,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金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