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活作文”让生活有滋有味的对策
2021-02-07徐莉
摘 要:“生活作文”是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对象,以语言文字为手段进行记录、呈现、讲述、探索的综合性思维活动。推敲文字,呈现真实生活;借助文字,彰显作文生活;运用文字,体验别样生活。生活与作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生活让作文有了根基,作文让生活更加精致。
关键词:生活作文;真实;交流
很长一段时间,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作文教学严重异化,学生作文脱离生活,胡编乱造,无病呻吟,虚情假意,思想干瘪。“生活作文”的提出正是源自对作文教学现实的反思,对小学生而言,它是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对象,以语言文字为手段進行记录、呈现、讲述、探索的综合性思维活动,是对作文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回归日常的呼唤。“生活作文”让生活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一、 推敲文字,呈现真实生活
“生活作文”倡导“真实写作”,真实性是“生活作文”的本质特点。
平常作文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习作评价有种“惯性”,即看重学生的“文采”而忽略它的“真实性”,对学生作文中的夸张与不实,我们会有所宽容。而这种宽容,使学生的作文渐渐远离了“真实”的轨道。有的学生急于展示自己的词语积累,鹦鹉学舌,滥用自己都没有理解透彻的成语,遮蔽生活的本来面目。孔子说:“辞达而已矣。”生活写作,就是把你要介绍的人,要讲述的事说清楚就行了。
如,一名学生写公交车上发生的一幕:“星期六,我和妈妈坐公交车回家,坐了几站,一位白发苍苍的奶奶上了公交车。这位奶奶,看起来大概有五六十岁,拄着根拐杖,走路也走得不大稳。”
文中人物似乎与生活中的“奶奶”有些隔阂甚至虚假。现在生活条件大大提高,哪位五六十岁的奶奶会“白发苍苍”而且还“拄着根拐杖”?这种虚假,倒不是作者有意撒谎,而是他写作有些随意。“生活作文”,就是通过推敲文字准确呈现生活本来的样子,让学生产生敏锐的生活洞察力,进而学会准确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写作也是探究生活、认识生活的过程,不能“想当然”。如果确定不了老奶奶的年纪,可以要求孩子问问妈妈,或者联系自己的奶奶,猜测一下眼前这位奶奶的年纪。
第二段,他说:“这时,车上已经没有空座位了。老奶奶只好面朝前方,站在车厢过道里。公交车突然开动了,老奶奶没站稳,差点儿摔了个跤,幸好被前面的一个叔叔扶了一把。过了一会儿,公交车司机一个急刹车,老奶奶又往后一仰,幸好老奶奶抓住了扶手。”
细细推敲,我们仍能发现这段文字在生活面前破绽百出,违背生活的常识。当我们面朝前方,车子突然启动,我们随着“惯性”,会向后仰,扶住老奶奶的叔叔,应该在后面,而不是前面;一个急刹车,老奶奶应该身体前倾。生活作文,首先得尊重生活,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仿佛“我”就在车上,随着车子的启动与急停而后仰或前倾。
公交车上的互帮互助,是生活里常见的一幕,如何让这一幕散发“生活”应有的味道,必须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拥抱最真实的生活,表达最真切的情感。
另一位学生这样写自己放学后上公交车的经历:
……车门开了,我踩着踏板,想要蹬上去,却发现东西太多,手使不上劲,怎么都上不去。正当我要退下去时,一只大手握住了我的手,向上一拉,我就稳稳地上了车。看来是遇到熟人了。我抬头一看,却发现是位不认识的老奶奶。老奶奶的手还紧紧握着我的手,手心很暖和。老奶奶的头发是银白的,和我奶奶一样。她嘴角泛着慈祥的笑容,眼角有些许皱纹。
当一只大手握住我的手,小作者意识到“遇到熟人”了,再一抬头,却发现并非如此。这一心理变化,既有波折,又让读者在文字中发现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人物的真实刻画,更加凸显生活的“真实”。这样的“生活作文”才显现出它独特的价值。接着——
老奶奶拉着我走到车厢的中间,握着我的手就松开了,看我一直盯着她看,笑着说道:“快抓住扶手,不怕摔啊!”我这才反应过来,赶紧抓住扶手。老奶奶笑得更开心了,像朵太阳花。她的声音挺好听的,像清澈的泉水,带着一点点外地口音。
走到车厢中间,我仍盯着老奶奶,以至愣愣地,没抓扶手,直到老奶奶提醒,我才反应过来。小作者,没有急于往人物身上粘贴“助人为乐”的标签,而是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呈现生活的真实一幕。而事实上,真实的生活里,饱含着人物最高贵的品质。
所以,生活作文最要紧的是确保每个文字都能呈现真实的生活,每个标点都能表达真实的情感。
二、 借助文字,彰显作文生活
著名作家梅子涵说:“文学不只是一篇童话,一本小说,它也是一种生活。你阅读的时候是在过这种生活,你惊奇地进入了故事的叙述,感动,诗意,你更是到了这生活里。”
学生写作,虽然不是一种文学创作,但写作的过程以及写作之后的阅读、分享确实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运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分享生活中的趣事,这就是一种“作文生活”。传统教学中,我们常常将作文当成训练学生写作的手段,很少将作文看作是提升学生生活趣味的过程。生活里的事件,稍纵即逝;作文里的生活,却是可以回望、重温,甚至咀嚼品味,进而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学生常常觉得写作无素材的问题,归根结底不是没有生活,是学生不能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独特有趣的一面。“生活作文”,就是通过学生的文字,彰显生活本身的趣味,让学生都能享受一段美妙的“作文生活”。
今天下午,我正在做值日生,封老师让朱佳去隔壁八班借扫帚,我对她说:“朱佳,我去帮你借扫帚吧!”朱佳同意了。
来到八班门口,教室里坐着一位老师,好像是英语老师。前面的头发稍尖;嘴巴稍稍有些小;鼻梁上架着圆圆的眼镜。他手里正拿着《英语同步练习》,旁边还站着一个男生,好像在教他这里怎么写。
我非常紧张,因为八班的老师可能有点凶。我慢慢走近,问老师:“老师,我能拿两把扫帚吗?”
老师说:“是拿还是借?”
我说:“借。”
老师说:“再说一遍。”
我说:“老师我借一把扫帚。”
老师说:“一把还是两把?”
我说:“两把。”
老师说:“好,同意。”
我觉得以后说话要先想,想好了再说。我还觉得那位英语老师,更像一位语文老师。
(华许雯 三年级)
这段对话堪称一节精彩的“说话课”,聪明的作者在老师引导下,用词越来越准确。这位英语老师,确实更像一位语文老师。他咬文嚼字,让学生区分“拿”与“借”,当学生纠正过来,这位了不起的老师还记得许雯要“两把”。于是,他又一次提醒学生说清楚。学生为什么会两次出错?第一次,或许是平常说惯了“拿”;第二次,却充分地表达了学生内心的紧张。这种不经意间的对话,泄露了人物的“紧张”,将现场的“紧张感”传达出来了,从文学的角度说,这种表达极其高明。
放学打扫,学生跟隔壁班级借把扫帚,是件极小的事。但通过文字,我们能够感受到有趣的人物对话和蓬勃的生活气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咀嚼分享,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到,生活是一座写作素材的宝库。只要拥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和独特的感悟能力,人人都能在现实生活之外,拥有一种“作文生活”。
再如,在“学做一道菜”的习作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将橄榄油倒入锅中,待锅底微微泛烟,我将咸菜倒入锅里。顿时,像贵宾入场似的,锅里“噼里啪啦”响成一片。我拿起铁铲,左一下,右一下地快速炒起来。约莫十几个回合,锅底有些涩,铲子也不再行云流水。我赶紧加点水,继续炒,随手将案板上的青葱,全捋进锅里。加了水,热锅与咸菜,安然相处,咸菜不会糊。加了葱,青绿与灰褐,相得益彰,咸菜更惹眼。终于,大功告成。
咸菜出锅了,我特意挑出亮晶透明的玻璃盆子。这样的咸菜,盛在这样的器皿里,真好看!
通过语言文字呈现出来的菜,似乎比盘中菜更加“色香味俱全”。学生正是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突破了“生活”的限制,建构出一个更加丰富、新颖的“作文世界”。生活与作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生活让作文有了根基,作文让生活更加精致。这正是“生活作文”所追求的境界。
三、 运用文字,体验别样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然而,从大的方面看,学生的生活常常“两点一线”,波澜不惊,加之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他们很难从现实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我们可以在写作之前,为学生的生活进行“特别订制”。让写作融于生活,让生活最大价值地服务于写作。
例如,指导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描写,内在的心理活动具有即时性、针对性,往往有感而发。很多事情,学生虽是亲身经历,但事过境迁,再去回忆,“心理活动”总是大打折扣,不够真实。
于是,笔者决定假戏真演,进行一次“心理活动”的实战演练,让学生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语文课前,笔者安排几个平常守纪律的学生做演员。语文课上,笔者借说有事让学生自习一会儿,并叮嘱学生互相监督,如实记下讲话同学的名字。
过了几分钟,笔者一脸严肃地返回教室。一进教室,首先狠狠批评了两个一边写作业一边讲话的学生,并扬言罚他们抄课文。这一招来势汹汹,大有“杀鸡儆猴”的味道。学生个个如临大敌,都坐得笔直。接着,笔者要求学生看看自己记录的名字,如实汇报讲话的同学。说完,笔者不动声色地在教室里“扫瞄”了一遍,顿时,教室里的气氛也紧张了起来。笔者故意在行间踱步,等待同学们的汇报。笔者放慢语速,一连点中十几个同学,要求他们汇报。教室里静得出奇,仿佛能听到他们内心的声音。此刻,他们都在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吧!当笔者转身板书“心理活动”,教室里一阵长吁短叹。看到学生啼笑皆非的表情,趁热打铁,连续做了几个“小采访”。这样的生活,是带着露水的新鲜生活,学生的写作得心应手。学生很快完成了“心理活动”的写作练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学写简单应用文的要求。“书信”是最常用的应用文。然而,由于手机的普及,书信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学生写信缺少明确的对象和强劲的动力。为了让写信成为一种真实的交流,笔者利用自己的特殊从教经历,为学生牵线搭桥,让彼此陌生的学生成为朋友。
几年前,笔者去一所村小支教。这期间,笔者为学生举办了别开生面的“读书最美”图书联展。展览的六十多本图书一部分来自笔者原先学校的班级,一部分来自支教学校的四年级学生。这些图书上有学生的批注,那是他们独特而丰富的阅读感受,那是一朵朵稚嫩却真诚的心灵之花。一群素不相识的孩子,通过阅读,通过这特别的书展,了解并认识了对方。后来的一段时间里,笔者鼓励他们以“小读者”的身份,以语文的方式互通书信。如:
孟欣:
虽然我没见过你,可从书展中多多少少也知道了一点。你成绩优秀,而且也是班长。
作为班长,我们应该有共同语言。每当班上喧哗的时候,我只好用我同桌所谓的“狮吼功”来震住大家。可有些人却会这样说:“哎呀,妈呀,吓死我了。”这分明就是想起哄嘛!不知,你们班有没有这样的“顽主”。
我很忙,每天早读课一下就得赶紧收作业,可有些按时交的,有些不按时交作业,弄得我手忙脚乱的。
祝你学习进步、生活愉快、天天开心!
王鹂
4月12日
这样的写作,还原了作文的交流本质。学生在写作,其实也是在生活,一種文字交流的生活。“生活作文”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特别订制”——通过精心创设情境,设计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重构生活,并体验与人交流的乐趣。
作者简介:
徐莉,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