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文本范例助推说明文写作的方法分析
2021-02-07刘振华
摘 要: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类文体,落脚点一定要放在实践上,学生经过学习要达到会说、会写的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基本阅读方法,并能从文本中提取相应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文本的写法。学会拟写中心句,使说明中心突出;合理谋篇布局,使说明思路清晰;选用恰当手法,使说明语言准确生动。
关键词:说明文写作;中心句;谋篇布局;说明语言
说明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独立阅读文本,并从中获取相应的信息。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八年级上、下册各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说明文学习,从阅读与写作两方面入手,希望学生能够循序渐进,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能够写作简单的说明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更多的精力花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对“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的分析上,据此强化训练,学生的说明文阅读分析能力大多都没有问题;而说明文写作的训练却相对较少,真正让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性表达,好多学生却无从下手,东拉西扯,思绪混乱。所以,在教学说明文时,我们一定要再往前走一步,既教会学生会读,会提取信息为己所用,更要能进行简单的说明文写作。
“作品展示的是作家创作的结果,而不是灵心妙运、苦心经营的创作过程。”这句话虽然是针对记叙类文本说的,放在说明类文本上同样合适。课本上的文章只是一个例子,我们不仅要带领学生读懂文本,获取信息,还要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它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它是如何处理语言的……
说明文是一种运用极为广泛的实用类文体,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要在学习中习得真本领。“作文教学要针对当前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实际需要,不要脱离实际,好高骛远。要引导学生学真本领,不要引导他们去学那些既不中用,也不见得中看的花拳绣腿。”朱德熙先生的话放在说明文上尤为适用。
《苏州园林》是一篇经典的说明类文本,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所以我首先以文章为例带领学生从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四方面,也就是俗称的说明文“四大天王”展开学习。教学中,笔者愈发覺得仅仅如此的话,学生对说明类文本的理解还是不到位,如果换一篇文章,没有了教师的引导,他们还能分析成这样吗?所以,笔者又给学生补充了陈从周先生的《中国园林散记——园日涉以趣》,从“如何写”这一角度分析,让学生明白如何架构一篇说明类文本,怎样润色自己的说明语言,以达到说清楚、说得好的写作目的。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而“写”是“读”的更进一步,教师不仅要将这一篇讲解清楚,让学生明白这一篇的独特价值,更要由此及彼,教会学生如何将文章写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简洁生动。
一、 说明中心要突出
实录一:
师:刚刚大家交流了自己对中国园林的感受。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师:我们一起来概说中国园林,跟随陈从周学习说明文的谋篇布局。请大家默读文章,用笔勾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注意中心句应该是最能体现中国园林特点的句子。
……
生: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
生:造园时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
师:通过刚才的提炼,大家是否发现说明文中心句的特点了呢?
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生:大多出现在段首,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生:中心句都是在本段起到总括性的句子。
师:说明文的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我们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容了。
说明文强调内容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以传递信息和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要快速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中心句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中心句是最能集中概括体现某篇或某段说明文字的基本内容的句子。”我们在写作说明文的时候,首先要确定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用简洁明了的语句表述出来。
文章开篇就交代了中国园林的总特点:如画如诗。虽是抽象的说法,但中国人多少都能理解其中的意味,加之对其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精华的解说,读者立即就能抓住说明对象的核心特征。紧接着顺藤摸瓜,顺着这个总特征,自然就能逐步分解,对说明对象有更深层的理解。
二、 谋篇布局起好步
有了对说明对象核心特征的把握这个前提,接下来就是对文章整体布局的规划,也就是要理顺自己的写作思路。陈从周先生的这篇文章紧扣中国园林如画如诗这一总特点,层层剖析,分析细致,给我们的写作做了很好的示范。
实录二:
师:我们随着课文欣赏了优美的园林风光,学会了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了每段的中心句。这篇文本是说明文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清晰。请大家通过给文章划分层次,来体会这一点。
生:我觉得是“总—分—总”的结构。
师:能具体说一下吗?
生:第一段是总说,介绍中国园林的总特点,刚才我们已经一起分析过了;最后一段是总结,中间剩下的是第二层次。
师:那中间部分的内在顺序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学生思考)
生:我觉得应该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师:能具体给大家说一下吗?
生:你看,中间部分其实就是按照中国园林在建筑、书画、文学、园艺方面的特点来写的。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强,阅读文章也非常得细致。那么,中间部分段落相互之间的顺序能互换吗?
生:不能,一方面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一方面还与第一段相照应。
师:我们看到作者在介绍中国园林时紧紧围绕中国园林的一般特点,从主到次,条理清晰,特征突出,主次分明。
师:跟陈从周先生学习说明文的谋篇布局,大家都学到了哪些内容呢?如果我们写一篇说明文,该如何安排结构呢?
生: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写,行文时最好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还要注意段落之间的照应。
师:大家将这些技巧运用在自己的说明表达里,定能条清缕析。
一篇好的说明文,首先应该说的“明明白白”,所以,在说明文写作中,谋篇布局是尤为重要的,缺少了这一步,写出来的文章很容易东一句西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所以,写作之前将内容做一个合理的顺序安排就显得尤为必要。
这方面,陈从周先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第一段就开门见山,介绍了中国园林的总特点,让读者对中国园林有一个整体印象;接着依次说明了造园要遵循“因地制宜”“借景”的原则,中国园林具有大园中包小园的特点,园林建筑的安排十分巧妙,园林中的花木与附近建筑高低相称,园中佳石的特点;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劝导人们在晓色春开之时及时游园。文章整体上是“总—分—总”的结构,局部又有自己的结构顺序,并且注重前后的照应,可见作者思路之清晰。这就是好的谋篇布局。
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先从模仿开始,仿照所学文章介绍某一具体的事物,由简到繁,由陌生到熟悉,逐步掌握说明文谋篇布局的方法,进而能够根据写作需要恰当地布局谋篇。
三、 说明语言巧润色
明确了说明对象的核心特征,有了整体的段落布局,剩下的就是语言文字的组织了。一直以来,学生对说明类文本都提不起兴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说明语言过于单调、枯燥,然而,说明语言真的仅限于此吗?
实录三:
师:这是一篇专家写的文章,陈从周不仅是研究古建筑的专家,而且是散文家,文章写得非常漂亮,文章中就用了很多典雅的词,文句优美,颇耐咀嚼。
师:老师在看大家勾画的优美的、自己感触深的语句时,发现好多同学不约而同地将这句话画了下来。“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师:这句话中哪個词语用得十分雅致?
生:我觉得是“独树一帜”。
师:那中国园林的这种“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生:如诗如画。
生:诗情画意。
师:中国园林充满诗情画意,请大家找一找哪些语句写出了这种诗情画意呢?
生:“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模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诗情。
生:“‘好花须映好楼台’,到过北海团城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布置得妥帖宜人。”这也是诗情。
师:大家看,这样的句子是如何表现诗情的呢?
生:引用了古诗文。
师:如果我们将其变成普通的白话文,跟原句有什么不同呢?
生:引用了古诗文使原句更加富有诗意和韵味,并且与全文介绍的对象是相称的。
师:正是因为这些古诗文,使文句充满诗意,也使我们感受到中国园林的诗意和韵味。
师:那哪些语句写到了园林像画一样呢?
生:“其实是松柏的姿态与附近的建筑物高低相称……疏密有致,掩映成趣……”
师: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这种美除了花木与建筑物的配合,从这句话本身能不能看出来?
生:我觉得作者用的大都是短句,短句读起来有味道,很容易让我们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画面。
师:同学们,说明类文本的语言也可以写的既准确,又生动。
说明类文本是最基本的实用性文本之一,所以在表述时最主要的就是要准确,要将与说明对象有关的信息准确、简洁地表述出来,以便于他人了解。日常生活中,能做到这一点,多数情况下也就可以了,比如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某一物品的说明书,上面就是对物品名称、构成、功用等的客观说明,语言上并没有其他特别之处。但是,也有一些说明需要我们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比如作为博物馆志愿者介绍某一文物时,解说语言能在客观准确的基础上加一点美化,帮助他人更好地理解,岂不更好?
那我们该如何将自己的说明语言写得既准确又生动呢?陈从周的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
首先,可以根据具体的表达需要选取相应的典雅词,让说明语言在准确的基础上增添一些文学性,文中“独树一帜”“因地制宜”“玲珑剔透”等词语的使用就为说明语言增色不少。其次,可以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文中就将园林中的佳石比作抽象的雕刻品,使读者更易理解。再次,短句、设问句等句式的使用也会让语言表述更富神采。应该说,说明文的语言并不是我们认为的枯燥乏味的,它在客观表述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基础上,也是富于变化的。所以,在日常的说明文写作训练中,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说明对象、说明场合等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述,以达到最好的说明效果。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既要关注语文知识的传授,教会学生“是什么”,更要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将课上所学运用在日常的语文实践中,学会应该“怎么做”。因此,在讲授文本时,我们一定要在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跳出文本,能够更好地说,更好地写,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6.
[2]刘半农.怎样教语文[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4:178.
[3]赵燕.紧扣中心句进行说明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1995(8):13.
作者简介:
刘振华,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中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