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谈李鼎先生编纂《经络学》之历史贡献

2021-02-06朱聪颖王立存李志道朱睿智郭媛

上海针灸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帛书经筋经脉

朱聪颖,王立存,李志道,朱睿智,郭媛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250;3.山东省费县人民医院,临沂 273400)

李鼎先生刻苦研究针灸学50余年,主编《针灸学释难》《中国针灸经络通鉴》《针灸学辞典》《经络学》等多部经典著作,或训古以示今,或阐人之未发,为针灸学做出了贡献。笔者谨就《经络学》[1]一书与大家探讨,通过书中内容领略李鼎先生在中医学经典方面的真知灼见。

自 2003年沈雪勇教授主编的《经络腧穴学》[2]第1版出版后,《经络学》不再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即本书作为教材的功用暂告段落。《经络学》截止至2018年6月共印刷29次,仍受到广大中医学学习者的欢迎与认可。王定寅曾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经络学》的重要作用[3],收录在2013年李鼎先生主编的《循经考穴五十年》中。笔者在李志道教授的指导下,从较深入的角度对书中内容加以挖掘,以期对今后经络学的学习乃至临床应用有所裨益,现报道如下。

1 对经与脉的阐发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晚期,完善于秦汉。从《经络学》所引春秋时代的《论语》《管子》等内容所知,那时已有“脉”“血气”“血气如水一样在脉中流动”等认知,从而对“经络”开始了研究。正是李鼎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使我们后学者得到这些宝贵的知识。

在1983年12月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的教材中,邱茂良先生主编的《针灸学》对经脉含义的解释为“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而李鼎先生从原义解释,即“经,原意指纵丝,就是直行主线的意思”。纵丝是指织物上的纵向的丝线,纵线决定了织物的宽度,是可数、必数的。经脉分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等,其数目可以确定,其循行除带脉外均为纵行,可见纵丝的比喻正切经脉特点。研究中医学经典,从本义再到引申义,可加深了解其含义,李鼎先生为我们做了表率。

2 引入《帛书经脉》全文

2.1 通过本书得见全貌

李鼎先生将《帛书经脉》的甲乙本全文引入书中,使得读者得观其全貌。在查阅本书时,《帛书经脉》与《灵枢》可以互为参考,互相补充,呈现给读者更丰富的内容;在论述争议较多的观点时,《帛书经脉》可为佐证,使得解释更加契合原文本意。

2.2 “是动病”“所生病”新解

“是动病”“所生病”见于《灵枢·经脉》病候篇,但历代各家认识不一(见表1)。在手太阴肺经中,“是动病”有“肺胀满”“膨膨而喘”;“所生病”有“咳”“上气”“喘喝”“胸满”,两者有相似的症候,用各家学说无法解释。在《经络学》病候的语译中,“是动病”解释为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会出现下列病证,“所生病”为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某脏)方面所发生的病候,且各经均是如此。李鼎否认各家学说而提出新释,与《帛书经脉》中病候篇描述不谋而合。《帛书经脉》中“其所产病”对应《黄帝内经》中“是动病”,《帛书经脉》中“主治”对应《黄帝内经》中“所生病”,二者是“动”(变动)和“主”(主治)的关系,即相互配合及补充。李鼎先生对“是动病”“所生病”的考释衷于古典医籍,结束了历代各家的纷争,其提出的观点得到各位专家的赞同,后《经络腧穴学》等教材均沿用了此观点。

表1 历代各家对“是动病”“所生病”认识

3 光大“关、阖、枢”

3.1 阐明“关、阖、枢”真谛

《灵枢·根结》:“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此说被多数中医学者所接受,李鼎先生详考古籍,分析字义,遵《黄帝内经太素》之意,将“开”改为“关”。关者,所以司动静之基,即“关”指门上的门栓,其位在后,有开启和关闭的作用。若为“开”则于理不合。故倡导“关、阖、枢”之说,纠多人之错误。

3.2 “关、阖、枢”内容与皮部名称相结合

李鼎先生首次将“关、阖、枢”内容与皮部名称联系起来,并一一对应,赋予皮部名称新的含义;又通过皮部与六经辨证结合,解释六经病变的部位及症状。如太阳为关,所属皮部名称“关枢”。“关”,其位在后,指太阳经病症的位置多分布于背部;“枢”指本经多有恶寒发热等“枢”(转)的寒热症候特点。书中据此绘制的图表清晰地表达了六经皮部与寒热的关系(见图 1),具有首创性。李鼎先生将“关、阖、枢”与三阴三阳皮部相结合,两者既相互印证,又可新释“六经辨证”,开阔了读者的视野,彰显了李鼎先生深厚的中医学底蕴。

图1 六经、皮部与“关、阖、枢”

4 历史上最形象的经筋图

《经络学》汇编了完整的经络图系统,其中经筋图的绘制意义深远。笔者翻阅诸多文献图谱[4-5],发现古人并无经筋图的绘制。1959年陆瘦燕等主编的《经络学图说》[6]绘有经筋图(见图2),该图谱按照单条直线绘制,和经脉相似。而李鼎先生1984年编纂《经络学》中的经筋图(见图 3)较前作相比可圈可点,总结为以下3点,第一,据《说文解字》:“筋者,肉之力也。”可知经筋与肌肉关系密切,该图突破直线构图模式(对比图2与图3),由线及面,采用条索状的绘图方法,符合经筋的结构及形态。第二,遵《素问·五脏生成论》:“诸筋者皆属于节。”该图描绘出经筋聚集在关节部位,将诸关节连成一个整体。第三,该图谱补充了《灵枢·经筋》中十二经筋循行的不足,使得经筋内容更加完善,如手阳明经筋“绕肩胛,挟脊”,但若是细究如何夹脊、夹脊的范围几何都未有文字叙述。李鼎先生考释文义,借图释字,通过图谱可看到手阳明经筋分布范围从肩峰放射至肩胛骨上下,覆盖大部分后背。由此可见,此经筋图作为教学图谱形象生动,无字之处胜似有字之注,能帮助读者更快理解经筋的循行路线及分布特征。

图2 《经络学图说》手阳明大肠经

图3 《经络学》手阳明大肠经

此外,经筋图中条索状的绘制方法推动了近现代经筋图谱的发展,使得精致形象的经筋图不断涌现,间接促进了经筋理论的发展,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5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主要从对经与脉的深入阐发、十二经脉“是动病”“所生病”新解、光大“关、阖、枢”之理论及经筋图的历史意义 4方面着手,尝试阐明书中精要,以期读者对本书有更深入的理解。文中若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斧正。

猜你喜欢

帛书经筋经脉
梁清华教授扩肛法治疗肛肠经筋病经验探析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颈项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经筋辨证与推拿治疗探析
梁潮印簵·钟鼎文帛书人物传写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楚帛书近十五年研究简述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