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四大核心体系建设研究

2021-02-06王子丹胡海鹏廖晓东邱丹逸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中心

王子丹,袁 永,胡海鹏,廖晓东,邱丹逸

(广东省科技创新监测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033)

创新要素在空间的高度集聚形成了科技创新高地,其中深刻影响着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城市或地区,则成为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及建设发展等问题,在20 世纪80 年代硅谷、波士顿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崛起,并深刻影响世界创新格局后逐渐受到关注。近年来,我国相继在北京、上海等地布局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2017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签署的《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首次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19 年2 月,国家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部署,2019 年7 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本文研究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内涵、发展演进历程及核心组成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启示建议。

1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内涵

目前,对于科技创新活动影响全球创新发展的区域尚未有统一提法,现有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2]、“科技成长中心”“全球创新城市”[3-4]等,均是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同小异的概念。2000 年,《在线》杂志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并按照创新人才培育或新技术开发能力、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带动能力的企业数、创新创业氛围、风险投资情况等指标评选全球技术创新中心[5]。联合国在《2001 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将集聚大量研究机构、创业型企业和风险投资的地区称为“科技成长中心”。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 自2007 年以来已连续13 年发布全球创新城市指数,采用文化资产、基础设施、市场网络等指标评选全球创新城市100 强[6]。2019 年,2ThinkNow 发布《2019 全球创新城市指数排行榜》,纽约取代东京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城市。近年来,国内学者则普遍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或“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来描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学术上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杜德斌等[7]认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占据领导和支配地位的创新资源密集、创新活动集中的城市或地区,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产生的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骆建文等[8]认为科技创新中心是不断产生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具有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科技辐射带动力较强的中心城市。熊鸿儒[9]认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拥有先进知识、技术和生产力,不断引领全球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城市或地区。邓丹青等[10]认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创新资源高度密集并得到合理配置,创新技术和文化高度发达,创新网络高度融合的地区。肖林[11]认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拥有国际化高端人才、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众多创新创业企业、发达的科技金融服务、宽松的创新文化环境、完备的制度政策体系等六大支撑要素的地区。叶玉瑶等[12]认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引领国际科技前沿,持续推动全球产业发展的地区。本研究认为,从创新集群的角度来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集聚大量高校院所、先进科研基础设施、高端产业、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拥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产生大量创新成果,具备较强的科技辐射带动力,不断推动全球产业转型升级的城市或地区。

2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特征

2.1 创新集聚性

创新活动具有集聚性,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创新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性息息相关,在那些越是知识密集型的区域内,创新集聚效应越发显著,其中能够对全球科技创新产生影响的,便逐渐发展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9]。这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集聚了全球创新资源,拥有大量的高校、科研院所、先进的科研基础设施,以及众多的跨国公司总部、研发总部和区域性研发中心,汇集了大量的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资源,具备强大的知识、技术产生和输出能力,对全球创新资源的流动具有较强的引导、组织和控制能力。

2.2 “大区域”性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空间上越来越表现出“大区域”性。从全球范围看,科技创新中心在空间上具有共生性,同一个城市可能形成多个科技创新中心,相邻的科技创新中心之间存在互动学习和相互促进的关系[7],共同推动某个城市成为全球创新城市。随着创新全球化趋势加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突破了某座城市的地理界限,形成了以“湾区”为代表的“大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如旧金山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硅谷为核心,包含了周边的旧金山、圣荷西和奥克兰等创新城市;美国纽约、波士顿、费城等构成了著名的纽约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东京与周边的琦玉、千叶、茨城、神奈川等多县构成的日本东京湾区,形成了国际知名的科技创新中心。

2.3 产业高端性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通过技术革新,推动产业升级,并以创新人才和资本等创新要素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占据以高科技、高附加值、知识密集性为特征的产业链的“高端”节点[7]。在产业结构方面,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业,为产业源源不断地提供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的动力,使区域内始终保持以技术密集或知识密集型的高端产业为主导。例如,硅谷20 世纪50~60 年代至今,产业发展一直围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大致经历了国防工业、集成电路产业、计算机产业、IT 产业,再到近年来的生物医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等主导产业变革。

2.4 开放创新性

美国硅谷、以色列特拉维夫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经验表明,一流的开放创新环境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特征。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备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是其吸引和留住来自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创新人才的重要原因。同时,宽容失败和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风气,激发了人们创新创业激情和活力,使得区域内创新创业活动异常活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开放性,还表现为区域内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都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主动对接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3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和演进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发展大致可分为自发组织模式、政府干预模式、政府与市场互动促进模式三种模式。美国硅谷是自发组织模式中的典型代表,这种模式在制度设计上倾向于自由主义经济,强调市场力量。政府干预模式的典型案例是日本推行“首都圈规划”,大规模动用政府力量将东京湾区逐步打造成为集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13]。美国128 号公路在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时,也是在政府的产业规划和指导方向下,以满足联邦政府的军事订单和地方政府的采购项目需求为主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这种发展模式在前期能较快提升地方科技创新水平,但可能会抑制创新资源的市场化。政府与市场互动促进模式是指政府在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搭建合作平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负责解决科技创新的高风险性资金筹措及其产生的负外部性等问题,其余方面则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的模式。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英国牛津郡使用这一模式促进高科技企业集聚和发展,至21 世纪已经成为欧洲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之一[14]。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往往经历了长期的演进和不断的转型升级,从工业化初期算起,其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三个阶段。不同发展阶段在驱动要素、创新形式、政府作用、产业集群等方面均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见表1)。萌芽期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通过生产要素驱动发展,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创新主体,政府鼓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区域内形成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或一些集聚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大学科技园区。成长期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投资驱动为主,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逐渐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区域创新集成群,政府大力支持研发创新活动,鼓励和引导孵化器、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等发展,并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这一时期的产业集群以技术密集型为主。成熟期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创新驱动为主,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世界五百强企业等,产学研深入合作,国际创新交流合作频繁,逐步形成开放创新网络,政府注重优化创新环境,较少直接干预创新活动,产业集群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主。

表1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个地区的创新水平与其经济水平呈正相关,区域性经济中心更容易抢占先机,利用自身集聚资源并输出影响的优势,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知名的科技创新中心多是在区域经济中心的基础上,采用符合自身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高端产业体系,逐渐演化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美国旧金山湾区是美国重要区域经济中心,也是全球最富盛名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二战之后,依托硅谷的创新辐射,通过“科技辐射+产业网络+制度环境”的发展模式,湾区内的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形成了以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业、金融业、旅游业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日本东京湾区依托东京都市经济圈,通过“工业集群+研发基地+政府立法”深度融合模式,大力发展化学、汽车、机械等高端制造业和金融、贸易、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形成了国际知名的科技创新中心。英国大伦敦区以伦敦城为中心,在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基础上,依靠知识集聚和市场力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金融产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形成“知识服务+创意文化+市场枢纽”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模式。

4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四大核心体系

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特征和全球知名创新中心的建设发展经验来看,科学研究水平、技术创新能力、高端产业实力和创新环境情况是支撑和影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推进北京、上海等地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时,也着力强化这几个方面的能力。《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6〕52 号)提出打造世界知名科学中心、实施技术创新跨越工程、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等重点任务。《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方案》(国发〔2016〕23 号)将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实施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推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作为主要任务。因此,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从构建四大核心体系入手,即强大的科学研究体系、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极具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体系和开放一流的创新环境体系(见图1)。

图1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四大核心体系示意图

4.1 强大的科学研究体系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也是科学中心,是全球开展科学研究的主阵地。高校、科研院所、先进科技基础设施和顶尖科学家等创新要素构成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科学研究体系,支撑其在相关研究领域领先于世界水平。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云集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特征,波士顿地区拥有超过100所大学,其中全美高校排名前50 的有7 所,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塔夫茨大学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开展前沿科学研究的支撑保障,拥有一批先进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创新平台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例如,硅谷周边建有斯坦福正负电子非对称环(SPEAR)、正负电子工程(PEP)、斯坦福直线对撞机(SLC)等大科学装置[15]。此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集聚了大量高精尖研究人员,拥有具备强大的科研实力研究团队,积极开展国际前沿科学研究。

4.2 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全球技术创新策源地。创新创业平台、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风投创投机构和技术创新人才等构成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在这一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下,众多高质量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孵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从技术走向市场;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帮助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与产业需求迅速对接,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快速产业化,如波士顿地区的麻省理工技术许可办公室是全美开展大学专利使用转让最活跃的机构之一[16]。风险投资在技术创新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创新活动的资金提供者和资源连接者,硅谷、波士顿、特拉维夫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均拥有大量的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活动十分活跃。

4.3 极具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体系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拥有极具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体系,主导着全球新产业的发展方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集聚了大量科技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断衍生出新产品、新技术,这些构成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高端产业体系。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节点城市,往往结合自身特色,形成了不同的优势主导产业,如纽约以金融业为主导、波士顿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巴黎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大量全球知名科技企业,《2019 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显示,纽约拥有辉瑞制药、IBM、百事公司等近60 家世界级企业,波士顿拥有通用电气、雷神、阿卡迈技术等80 多家世界级企业,东京拥有本田、索尼、佳能等200 多家世界级企业[17]。此外,在强大的科学研究实力和创新投入支撑下,不断涌现出新工艺、新技术,使产业始终保持高端竞争优势或形成新兴产业。

4.4 开放一流的创新环境体系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往往也是全球创新文化引领和开放创新合作中心。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活跃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构成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开放一流的创新环境。硅谷的创业精神举世闻名,创业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人们对创业失败的容忍度很高,把失败作为宝贵的财富,这种硅谷文化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硅谷的持续创新和繁荣。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崇尚科学文化,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氛围浓厚,拥有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同时,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开放创新的环境,创新要素流动通畅,国际交流合作频繁。例如,硅谷是全球开放创新的典范,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创新人才;新加坡、特拉维夫等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研发投资,与发达国家建立紧密联系,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先后发展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5 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四大核心体系的对策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珠三角九市、香港和澳门。香港、澳门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广州、深圳等地集聚了大量高科技企业、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东莞、佛山等市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四大核心体系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形成一定的基础。在科学研究体系方面,已经建成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等5 个大科学装置,在建大科学装置6 个;启动建设鹏城实验室、季华实验室等10 家省实验室,成功集聚了一批院士级人才,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拥有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等一批世界知名高校,并重点推进建设41 所高校的147 个学科。在技术创新体系方面,2018 年,珠三角九市约有新型研发机构180 个,企业孵化器876个,各地市积极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在高端产业体系方面,形成了新一代移动通信、平板显示、高端软件、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等7 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创新环境体系方面,大力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成立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推动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实验动物平台、科普基地向港澳开放,大力支持国际科技交流与创新合作。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阶段来看,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处于成长期,建议从完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四大核心体系入手,采用政府干预与市场互动促进的发展模式,协调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激励作用,不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快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5.1 重点推进大科学装置和省实验室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科学研究体系

打造以大科学装置和广东省实验室为核心,重大创新平台集聚,顶尖科学家云集的世界一流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学研究体系。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推进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散裂中子源、国家基因库、国家超算中心等已建成大科学装置顺利运行;加快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等在建大科学装置的建设;积极谋划布局更多国家大科学装置落地粤港澳大湾区,为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提供载体支撑。在广东省实验室方面,加快推进目前已经启动建设的10 家省实验室在团队组建、制度建设、实验室规划建设、科研立项等方面的工作,支持省实验室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合作开展高水平研究,同时积极谋划建设国家实验室。在前沿交叉学科领域布局建设高水平研究院,给予公益类科研院所稳定性支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重大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突出分类指导、精准支持,加大对具备冲刺世界一流学科基础的优势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港澳及世界知名大学到湾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建立分校或共建国际化学院。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实施精准引才和柔性引才,依托大科学装置、重大创新平台、科研机构和高水平大学,聚全球顶尖科研人才,为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提供强大的研究团队保障。

5.2 大力支持技术研发与转化应用,全链条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体系,不仅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还要完善创新孵化育成体系,积极建设创新服务中介机构,支持风投创投机构发展,从技术、人才、资金、创新创业服务等方面全链条支撑技术创新发展。技术创新离不开技术研发机构,要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需要,新建一批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开展技术创新的新型研发机构;推进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快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知名实验室、中央企业、世界500 强企业等来湾区设立研发机构、研发总部或区域性研发中心;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到港澳以及国外设立孵化基地、研发机构或分支机构。要围绕亟待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技术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完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运作模式。在完善创新孵化育成体系方面,要借鉴东莞松山湖承接深圳外溢科技成果的经验,建设更多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产业化的加速器,吸引国内外科技创新成果到大湾区内转化产业化;支持专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发展,加强对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在建设规划、用地审批、财政资助、风险补偿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引导创业孵化载体引进国际先进的创业孵化理念。目前,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体系的短板,要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鼓励粤港澳三地自主或联合建设一批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为基础研发与产业需求搭建沟通的桥梁。技术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要积极发展科技金融,鼓励风投创投机构发展,组建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持续完善科技保险、知识产业质押融资等科技金融产品,不断降低科技型企业融资成本。

5.3 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产业体系

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引进一批产业创新高层次人才,集聚一批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结合各地特色发展形成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高端产业体系。打造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布局建设科技产业园、科学城、高新区等创新集聚区,加快推动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广州(黄埔)智能装备示范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中以科技产业创新合作示范区、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产业集聚区发展,促进形成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效应,辐射和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支持产学研深入合作,推动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效驱动力。实施新兴产业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围绕重点发展领域,培育核心技术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骨干企业;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承担科技计划项目;针对涉及国家产业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探索政府牵头组织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科研组织模式。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组织优势新兴产业示范应用工程,制定符合国际标准的政府采购制度,探索创新产品研发式采购、远期约定采购等政策采购方式,支持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加快研究制定新兴产业技术标准,规范创新产品的技术要求,促进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及时更新新兴产业技术标准,确保技术标准与科技创新形成良性的互动支撑机制。高端产业集聚与创新人才高地的形成发展相伴相生[18-19],要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加强重点产业引才布局提高引才精准性,建立健全人才定向寻访机制,采用“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实行重点产业精准引才;扩大人才引进范围,全方位引进科技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金融人才等各类创新人才,为高端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5.4 支持开放创新,构建最具吸引力的创新环境体系

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优化城市公共服务,降低创新创业准入门槛,规范市场运行机制,构建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破除创新要素流动障碍,积极对接港澳创新资源,主动加强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构建最具吸引力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环境体系。便捷的交通环境、良好的医疗教育资源和优美的市政环境,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环境体系,要注重打造方便、高效的交通系统,完善教育、医疗、住房等保障体系,加强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打造便捷宜居的城市环境。要加快政府职能从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推进政务服务网上办,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降低创新创业各类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和世贸规则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加快建设形成有序竞争、法制健全的市场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区,培育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意识,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加强对侵权行为的惩戒力度,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风气。完善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机制,破除大湾区内尤其是内地与港澳之间人才、技术、资金、设备、信息、数据、样品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港澳承担内地科技计划项目的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积极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构建开放的创新体系,营造多元、包容的创新环境,支持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和世界五百强企业落户粤港澳大湾区,鼓励大湾区内的本土企业到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海外研发中心,集聚全球创新资源。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