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旗袍的手缝边饰工艺与设计技法
2021-02-06陆洁
陆 洁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服装与艺术传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考察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传统旗袍实物,与现代女装相比较,传统旗袍是一种结构简洁、外观相似且大方得体的平面造型女装[1]。边缘的手缝装饰工艺与设计作为此类服装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突显旗袍的线条轮廓,能更好地通过修饰身材衬托穿着者的形象气质,体现了东方人含蓄稳重的性格特征。传统旗袍的手缝边饰结构复杂、工艺精湛、花样多重,其色彩、宽窄、厚薄与旗袍的其他装饰共同影响平面造型女装的层次感和整体效果。其创意理念,对借鉴传统装饰工艺的服饰产品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2];精致耐看的手缝边饰旗袍是民族服饰中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中国女装的发展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手缝边饰工艺类型特征
传统旗袍的手缝边饰工艺沿袭了中式服装的做法,采用丝绸面料,在领口、袖口、下摆、门襟的边缘处用手工缝制装饰条,一方面使面料的毛边不外露,以增加服装边缘的耐磨力,另一方面通过颜色和宽窄的变化,对服装整体起到提纲挈领的装饰作用。主要包括“镶、嵌、绲、宕”4种工艺类型,他们之间还可以根据款式需要灵活搭配。手缝边饰工艺类型特征见表1。
表1 手缝边饰工艺类型特征
1.1 镶
“镶”能够让整件旗袍的花型图案更加亮丽,根据穿着者的个性,采用与旗袍本身颜色相似的丝绸裁剪成条状,把其“镶”在旗袍各个接缝处和边缘,突出面料图案的层次感[3]而不显单一。与其他边饰工艺相比,镶边装饰部分多在服装表面,突出面料之间的拼接效果。镶边通常会略宽一些,可以多条一起出现,在清代非常流行,无论是满族还是汉族女子,都喜欢在服装上镶边饰[4]。清代晚期,服装边缘的装饰变得十分复杂,不仅有三镶、五镶,甚至更多,最夸张时出现了虚指的“十八镶”。镶边旗袍[5]见图1。
图1 镶边旗袍
19世纪末,各种机织花边成为新的服装装饰材料,民国流行的镶边工艺,更多是将各种各样的花边,结合其他边饰工艺或用手缝暗针镶在旗袍边缘。镶花边旗袍见图2[3]。
图2 镶花边旗袍
1.2 嵌
镶边的边上时常会带一条细线,被称作“嵌条”,可以让镶边更有立体感,是旗袍固有的特色,分为“外嵌”和“里嵌”。外嵌通常单独出现或与镶边搭配运用。里嵌通常和镶边或绲边搭配,也可以在2条镶边的中间,称作“一镶一嵌、两镶一嵌”等,其工艺灵活,搭配随意,在旗袍上占的面积不大但极费工时。“嵌条”又分作埋线和不埋线的做法,埋线需要考虑埋进去线的缩水性。嵌条中的埋线做法见图3。制作时根据镶边的颜色,再结合旗袍本身的颜色和花型图案的颜色,用特制的布料熨烫成1.5~2.0 cm的细条状“嵌条”,用手工缝制在镶边和大身的面料边缘之间。镶边和大身边缘间的嵌条见图4。
图3 嵌条中的埋线做法
图4 镶边和大身边缘间的嵌条
1.3 绲
“绲”字不常见,经常用“滚”字代替。“绲”字的本义是织带,手工缝制在衣服的边缘,可以收拢布边使其不易脱线,其对薄型面料服装有较好的定型作用,是非常基础的边缘装饰。“绲”是旗袍边缘常用的一种处理方法,用以包裹旗袍的开衩、领口、袖口、门襟、底摆等部位。“绲边”除用织带外,常见的还有将面料斜裁45°,加工成细条后使用。裁绲条示意见图5。这个过程较为费料耗工,手工操作不易把握,斜裁面料便于旗袍包边时弯曲扭转,处理流畅后熨烫成形。常与镶边和嵌条工艺配合使用。
图5 裁绲条示意图
1.4 宕
“宕条”也经常作荡条、档条等,看起来跟“镶”的工艺相似,但是镶边一般是1条挨着1条,而“宕条”是中间隔空一段距离再出现的,其一般与“绲边”或“镶边”一起平行出现,民国旗袍上常见的2条差不多宽细的平行线(一绲一宕),也称“电车轨”。民国旗袍上的一绲一宕见图6。一些老衣服看起来很像“两镶”或“两镶一嵌”的做法,仔细看就会发现中间那条是空的,用的就是宕条的做法。宕是将反差性极强的单色丝绸裁剪成流线型或者波浪型,缝在领口、袖口、开襟、底摆等位置,使旗袍的装饰设计更富有张力,其更须制作者耐心熟练才可以将宕条准确地稳固在相应位置,使之看起来更服贴,且与周围装饰相协调。宕条主要是配合单绲边、单镶边使用的工艺,以强化镶、绲效果,而且使用的质地一般都要与镶边、绲边一致,间距等于宕条宽。也有一色多道边或多色多道边的绲边与宕边相结合的工艺。
图6 民国旗袍上的一绲一宕
1.5 手缝边饰工艺的制作技巧
手缝边饰工艺的形式特征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总体的制作要求圆顺均匀,立体感强有柔软度,制作完成后不起皱、无扭曲现象[6]。除花边和织带外,使用面料制作的镶、嵌、绲、宕工艺,有以下3个方面的工艺制作技巧是相通的。
1.5.1 刮 浆
做边饰前,首先要对备用面料进行预缩水处理,然后在反面用刮浆工具将浆料涂抹均匀。现在以各类黏合衬代替手工上浆,虽然降低了工艺难度,工作效率也得到提高,但整体的穿着效果和舒适度会受到影响。
1.5.2 斜 裁
45°斜裁面料,使边饰更好地沿着服装的边缘,包裹成弯转流畅或平复顺直的形状。由于面料存在的拉力,纬向有弹力,受力拉伸后容易变形,而经向没有弹力,不利于边缘线的塑造,45°是二者的结合,具有最好的拉伸力。
1.5.3 宽 度
裁剪边饰时的宽度,要根据所需的成型效果来定。如果成型边饰宽度为0.5 cm,那么布料裁剪时应加上做缝和折转的宽度,共需2 cm以上的宽度,以预留足够的布边包裹住内缝,不让毛边外露。此外,还要根据面料的厚薄和弹力适当增减宽度。
2 手缝边饰工艺常用针法
制作传统旗袍时用到的手缝针法有很多种,不同的部位、正反面,包括面料厚薄不同,所用针法也各不相同。手缝边饰工艺的针法也多种多样,较具艺术性的包括套针、斜缠针、桂花针、琨针、打籽针、施针等针法,有的藏针脚,有的露针脚。但容易学习且适合固定旗袍边缘又具有装饰感的常用针法,主要有撩针法[7]、花绷针法、人字针法、杨树针法等。
2.1 撩针法
撩针法按1个方向进针,需将一层折光后的边与衣片一起固定,常用于袖口、底边、领里等部位,也可用于服装表明缝装饰条,使之牢固、平整、美观。撩针法分2种形式,一种用来处理较薄面料的布边,正反面都不露线迹的暗撩针法。另一种用来处理较厚面料的布边,在边缘露出45°斜针脚或垂直针脚的明撩针法。
2.1.1 暗撩针法
第1步:从右边起针,线头藏于折边内。可视面料厚薄采用单线或双线;
第2步:针紧贴折边边缘在底布上平行挑起1~2根纱;
第3步:挑纱后,在距出针孔0.1 cm处斜穿过折边内,针距上一针0.5 cm;
第4步:重复第2、3步,至手针上缝线结束前打结,将线结藏于折边内。完成后,从折边的侧面处会看到点状的线迹。完成烫平后,贴边正面平放看不到线迹。完成后的衣片正面几乎看不到线迹。暗撩针法见图7。
图7 暗撩针法
2.1.2 明撩针法
针法同上,唯一不同的是第3步,挑纱后,在距出针孔0.1 cm处,针斜穿入折边后立即穿出,针距上一针0.25 cm。完成后,贴边正面有45°斜针或垂直针脚,衣片正面无线迹。明撩针法[8]见图8。
图8 明撩针法
2.2 花棚针法
花棚针法常用在服装折边处,形成“X”线迹而得名。处理较薄面料的布边,另一面露出些许点状线迹。处理较厚面料的布边,另一面则不露线迹。花棚针法步骤为:
第1步:花棚针法从左边起针。起针时线头藏在折缝里面,取针距0.5 cm为宜,紧挨折边横向用针在底布上挑缝1~2根纱;
第2步:移到距离折边0.4 cm位置用手针横向挑缝贴边的5~6根纱;
第3步:如此反复挑缝,直到完成打结。花棚针法[8]见图9。
图9 花棚针法
2.3 人字针法
人字针法常用于衣里底边处,在固定折边时具有较明显的装饰作用。处理较薄面料的布边,另一面会露出些微点状线迹;处理较厚面料的布边,另一面不露线迹。人字针法步骤为:
第1步:人字针法从右边起针,起针时将线头藏在折缝里面后再开始缝线。距离边缘0.4 cm高的位置从折边内穿出,紧挨边缘位置用手针挑起1~2根纱;
第2步:移到紧挨折边的边缘,距离上一针0.5 cm位置,用手针垂直穿入;
第3步:紧接着从距离折边边缘0.15 cm处斜向穿出,同时针尖从线圈中穿过;
第4步:如此反复挑缝,直到完成打结。人字针法见图10。
图10 人字针法
2.4 杨树针法
杨树针法较人字针法牢固,可以用来处理较厚布料的布边,装饰效果灵动,且另一面不露线迹。杨树针法步骤为:
第1步:杨树针法从右边起针,起针将线头藏在折缝里面后可以开始缝线。紧挨边缘位置用手针挑起1~2根纱,靠紧边缘位置用手针垂直穿入,并从距边缘0.2 cm处,斜向由折边穿出,将线圈压在针头下面;
第2步:移到垂直距离边缘0.3 cm、距离上一针0.4 cm位置用手针竖向穿入,并从距穿入点0.2 cm处穿出,将线圈压在针头下面;
第3步:如此纵向反复挑缝2~3次,横向重复上一组针法,如此反复挑缝,形似风中起伏的杨树叶子,直到完成打结。杨树针法见图11。
图11 杨树针法
撩针法、花棚针法、人字针法、杨树针法这4种边缘装饰针法,手缝时都要求衣片的正面不露明显线迹。
3 手缝边饰设计技法
传统旗袍的手缝边饰设计不仅具备实用价值,而且对整体的穿着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独特的装饰意义。因此,设计旗袍和此类传统服装时,先要了解手缝边饰的设计分类,认识其中不一样的外观效果,再针对不同需要巧用心思。
3.1 手缝边饰设计分类
旗袍的手缝边饰从颜色、制作工艺可分为很多类型,变化搭配时的实际穿着效果也千差万别。
3.1.1 按颜色分
从颜色上划分,旗袍的手缝边饰有单色边饰、双色边饰、三色边饰、多色边饰等[9]。单色的边饰条一般比较纤细,可选择与衣服面料形成对比的颜色。宽一些的边饰条则应选择与衣服面料相近的颜色。双色以上的多色边饰更应注重整体色彩的协调搭配。
3.1.2 按制作工艺分
有单工艺、双工艺和3种以上的工艺之分。其中单工艺的又有单绲边、外嵌边。双工艺的有“绲嵌”双色边、“绲镶”边、“绲宕”2道边或多道边、“嵌镶”边等。3种以上的工艺有“一绲一镶一嵌”多色边、“两绲两嵌”双色边、“一绲一嵌两镶”多色边等。
3.2 手缝边饰设计技法
手缝边饰作为旗袍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计直接关系到旗袍的总体效果[10]。边饰工艺精致的旗袍对身材有很好的修饰作用。
3.2.1 手缝边饰颜色设计
手缝边饰的颜色可以选择与面料顺色搭配,即类似或近似色搭配。也可选择是撞色搭配,即采用对比色或补色提升穿着者的精气神。顺色搭配比较柔和协调,边饰颜色选择和面料接近或同色系的搭配是常用方法。撞色搭配的边饰设计,一般选择与面料颜色反差较大的颜色,视觉冲击力强,线条感强。但实际运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比如,穿着者选择的面料颜色比较明艳,但希望服装达到沉稳保守的效果,就要用暗色边饰来中和。如果希望表现年轻俏丽的感觉,就需用亮色的手缝边饰强化整体效果。色彩丰富、花型明显的面料,手缝边饰颜色一般应选择与面料中颜色相呼应的单色或中间色。手缝边饰设计还要考虑各种颜色的配比,形成一定的层次感。双色镶嵌边和双色绲边的工艺制作不同,外观效果也给人不一样的感觉,设计时要根据穿着者的五官、体形、肤色、性格、职业、穿着场合等具体需要,合理把握手缝边饰的颜色配比。
3.2.2 手缝边饰质地设计
手缝边饰设计要考虑面辅料的厚度与质感。太厚或太薄的面料都不适合复杂的手缝边饰,否则会增加面料的负担,不能更好地表现款式特点,或喧宾夺主,失去边饰的最初意义。手缝边饰的宽度与选择的面料也有一定关系,特别是双边饰或多边饰情况下,确定宽度前先要考虑面料的厚度。当衣料较薄时,多用绸类面料,如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极细“细香滚”,因为绸类面料薄而易做造型[11],能满足边饰流畅、极细的要求。而面料较厚、边饰较宽时,多选用缎类材质,因缎类比绸类平整且厚实,与较厚面料搭配更协调。不同质感的手缝边饰的面料及制作工艺不同,蕾丝花边或水溶性面料花边,适合用手缝暗撩针法直接镶在面料上。绸缎镶、绲边包裹机织花边或织带的组合最常见,传统的做法是在宽镶边上绣花,一些转折处绣上“如意”造型。当多种材质同时用作手缝边饰装饰服装时,功能性减弱而装饰性增强[12],强调刻画的是传统二维平面服装的轮廓线与节奏感。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梳理传统旗袍的手缝工艺,列举了“镶、嵌、绲、宕”这4种边饰工艺的类型特征,及其缝制时的手缝针法;并举例说明色彩、工艺、质地3要素如何影响边饰设计技法的表达。从手工缝制技艺和设计思维2个方面进行记录与承习,不仅从凝重的历史文脉中再次感知到人与服装工艺之间息息相关的联系,而且从渐行渐远的工匠巧思中得以开启更多现代设计的灵感。传统旗袍的手缝边饰工艺技法与设计突显了线条的形式美感,其外观形式的不同表现,正是现代服饰与文创产品中可借鉴的闪亮点,体现出传统服饰艺术中稳定共通的民族审美心理,其是特色鲜明又具实际应用价值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