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用黄色植物染料在桑蚕丝上的染色色相比较

2021-02-06王越平袁辰君

毛纺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色相栀子染料

刘 宁,王越平,袁辰君

(北京服装学院 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29)

中国的植物染料染色历史悠久, 早在周代就有关于染色的记载[1],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的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2]。在古代先秦时期的色彩观念中,黄色代表土地之色,位之 “五方正色”中央,是非常重要的颜色。如《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黄色象征着庄严、辉煌,是中国儒家思想中地位极高的色彩[3]。

植物染料种类繁多,特别是黄色植物,染色色相各不相同。针对黄色系植物染料,已有研究对其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结构特征等进行了综述性的总结,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4-6]。也有研究侧重于摸索黄色植物染料的染色工艺特点和染色色相特征[7-9],如栀子、槐花、姜黄、黄连等;贾呐等[10]对4种常见黄色植物染料的色素提取及染色进行了研究,了解了染料用量对部分染料色相的影响,但是因染料种类数量有限,对黄色染料色相的探讨不够全面,且染色方法较为单一;刘伟等[11]对红、黄、蓝、黑等多个染料,用单染、复染工艺进行了染色实验,并用多种方法对植物染料染色色相进行了分析,其色彩分析、表征方法给本文提供了借鉴。也有研究对黄色系植物染料,鉴别方法进行了摸索[12],也有助于对几种黄色染料的了解。

黄色是大自然中最丰富的一类植物染料,色彩生动、色相多变;黄色也是中国古代非常高贵的1个颜色。为了解各黄色植物染料染色的色相差异,本文在前人及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取9种古今常用的黄色植物染料开展料液比、染色次数对色相影响的实验,对上染效果进行量化表征及色相对比,借助Lab色相坐标对桑蚕丝上染色相进行分析,寻找规律。

1 实 验

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桑蚕丝:桑蚕丝纱线(8.89~9.78 tex,苏州花线厂有限公司),染色前在65 ℃恒温水浴中处理0.5 h。

染料:槐花、黄柏、姜黄、石榴皮、栀子、柘木、黄连、黄栌、黄芩9种常用黄色干态植物(市购)。

化学试剂:十二水合硫酸铝钾、冰醋酸、碳酸钠(分析纯,北京化工厂);皂洗用皂片(工业级,中纺标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

仪器:AR1140/C型电子分析天平(奥豪斯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THZ-82型恒温振荡器(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FZ102型微型植物粉碎机(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Color i7型台式分光光度仪(爱色丽有限公司)。

1.2 染液的制备

将干态植物染料粉碎后,按照料液比1∶25的比例在蒸馏水中浸泡12 h,之后在95 ℃恒温水浴中振荡1 h,过滤后得到料液比为1∶25的浓溶液,待用。

1.3 后媒法、复染法染色

按比例配置所需染液,pH值调节至4,染色浴比1∶50,媒染剂用量5%(owf),皂片质量浓度2 g/L,其他染色条件见图1。复染为单次媒染后反复多次进行复染(复染法是古代极为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

图1 染色工艺条件

1.4 色彩测试

使用Color i7型分光光度仪测试染后桑蚕丝的L*、a*、b*、c*值等色度指标。测试前校准,每个试样测试5次,取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本文实验根据染料对桑蚕丝上染的色度值结果,建立以a*值为横坐标,b*值为纵坐标的二维坐标系,观察各样本色相的分布及变化情况。分析9种植物染料色素的色相差异,以及料液比和染色次数对色相的影响。

2.1 不同黄色植物染料的色相

在料液比为1∶100、pH值为4、Al3+媒染剂的条件下采用后媒法对桑蚕丝进行植物染料染色,用分光测色仪测得数据,不同黄色植物染料的a*、b*值分布见图2。

图2 黄色植物染料的染色色相分布

图2以a*值为横坐标、b*值为纵坐标的二维坐标系来表征不同植物染色的色相。在1∶100料液比下,不同黄色染料a*值范围为-6.32~18.59,b*值范围为40.00~67.38,L*值范围为63.11~81.13,c*值范围为32.69~67.74。各自比较如下:

L*值:姜黄>栀子>黄栌>黄柏>柘木>槐花>黄连>黄芩>石榴皮;a*值:黄栌>黄芩>黄连>槐花>石榴皮>栀子>柘木>姜黄>黄柏;b*值:黄连>栀子>槐花>黄栌>黄柏>姜黄>黄芩>柘木>石榴皮;c*值:黄连>黄栌、栀子>槐花>黄柏>姜黄>黄芩>柘木>石榴皮。

将该坐标系分区,按照a*值大小划分为小于-5的冷黄色区域、-5~5的中性黄色区域、大于5的暖黄色区域;水平方向按照b*值大小划分为35~45的弱黄色区域、45~60的中等黄色区域、大于60的强黄色区域,落入同一区域的色彩视为相似。依据该原则,黄柏a*值小于零,属于冷黄光;姜黄、柘木、栀子、石榴皮等属于中性黄;其他植物为暖黄光。位于b*轴最上端的栀子、黄连、槐花、黄栌4个染料的黄光非常强;几种植物中石榴皮的黄光最弱,其他属于中等黄度。

2.2 料液比对黄色植物染色色相的影响

选择槐花、黄柏、栀子、柘木、黄栌5个染料,设定料液比为1∶50、1∶100和1∶200这3个梯度,染色pH值为4、媒染剂为Al3+的条件下采用后媒法对桑蚕丝染色,用分光测色仪测得数据见表1。

由表1可知,随着料液比的增加,各染料染色的L*值呈现逐渐减小的规律;大部分染料随着料液比的增加b*值增大,但有些染料b*值增幅很大,如栀子,有些染料增幅很小,甚至不变,如槐花等;大部分染料随着料液比的增加a*值稍有增大,即随料液比增大色相偏暖,如柘木、栀子;b*值增幅大于a*值。

整体来看,随料液比增加,a*值、b*值、c*值增大,L*值减小。但随着料液比的增大,a*值、b*值、L*值并非呈线性变化。黄色相中,a*值最大值出现在黄栌料液比1∶50时色相最暖;b*值最大值出现在栀子料液比1∶50时,黄光最强;此条件下栀子的c*值也最大。

2.3 染色次数对黄色染料染色色相的影响

复染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染色工艺。在单染的基础上选取槐花、黄柏、栀子染料对桑蚕丝进行复染,实验设计为染色1~5次,在料液比为1∶100、染色pH值为4、媒染剂为Al3+的条件下采用后媒法对桑蚕丝染色,不同染色次数下黄色植物染料对桑蚕丝染色的色度值见表2。

表2 不同染色次数下黄色植物染料对桑蚕丝染色的色度值

由表2可知,随着染色次数的增加,各染料的L*值呈现逐渐减小的规律,a*值逐渐增大;随着染色次数的增加b*值增大,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不再上升开始波动。随染色次数的增加,栀子的色相变化较大,而槐花变化较小。

整体来看随着染色次数的增加,L*值减小、a*值增大,b*值、c*值先增大,稳定后上下波动。即复染后,色相偏暖,染料不同黄光增强效果不同。

2.4 黄色植物染料上染桑蚕丝的色相分布

以a*值为x轴,b*值为y轴,将实验的所有色相数据分布在该色相坐标系中,黄色植物染料对桑蚕丝的染色色相分布见图3。

图3中表征黄度的b*值范围为40~80,表征冷暖度的a*值范围为-6~21,L*值范围为53~84。大多数为暖黄色调,少数为冷黄色调。黄色系中b*值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多次复染工艺中。

图3 黄色植物染料对桑蚕丝的染色色相分布

3 结 论

本文通过将黄连、槐花、栀子、黄柏、姜黄、黄栌、黄芩、石榴皮、柘木9种黄色植物染料用于桑蚕丝,并进行染色测色实验探寻色相变化规律,得到以下几点。

①从b*值看,黄连、栀子、槐花的黄光强度较强;黄柏、姜黄、黄栌、黄芩、柘木呈中等黄光;石榴皮呈弱黄光;b*值大于40,可归于黄色染料。

②从a*值看,自然界来源丰富的黄色染料,色相也丰富、多变,有a*值大于10的黄栌、黄芩等暖黄色,有a*值上小于-5的黄柏等冷黄色,还有a*值范围为-5~5的槐花、黄连、栀子、石榴皮等中性黄色。

③多数染料随料液比增加、染色次数增加,明度L*值逐渐减小,黄度b*值增大,a*值增大,朝暖色方向偏移,颜色趋于饱和。但是料液比过大、染色次数过多,b*值仅在小范围波动。料液比增加、染色次数增加时,色相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④黄色系中b*值和c*值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多次复染工艺中。多次复染后黄色b*值提高,可得到较深的黄色,但不同料液比下的黄色由浅至深,可得到深浅更丰富的黄色。植物染料因成分复杂,不同染料在2种染色工艺下所表现出的色度值变化规律不尽相同。

猜你喜欢

色相栀子染料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中国染料作物栽培史
活性染料的配伍性
三分之一故乡的栀子
听俗语 聊养生
染料、油和水
如何让学生在设计中有效认识和使用色相环
植物景观的设计和营造
高支纱羊绒衫缩水率问题的试验分析
治麦粒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