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文献与古书画鉴藏研究札记

2021-02-05王照宇

中国美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华夏无锡书画

[摘要] 书画鉴定的实质是在书画史中为被鉴作品寻找准确的时空坐标。开展这种定位性质的研究,有赖于图像和文献两方面的结合。由于地方文献在解决主流学术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借助江苏省无锡市图书馆近年来陆续出版的地方文献“华氏文库”系列影印家谱丛书,对明代中期吴地书画鉴藏家华夏的家系与生卒年进行钩沉,探讨地方文献与艺术史研究相关问题。

[关键词]书画鉴定 地方文献 家谱 华夏

对古代传世书画作品展开研究,无非要依凭图像和文献。作为美术史研究的基础学科,古书画鉴定研究重在关注作品图像本身。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基本上都是从研究现象开始入手,在对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才会逐步深入拓展。总而言之,任何一门学科,其“根本意义和作用在于探索主导领域中种种复杂现象运转和变化的本质与规律,以增强人对自身以及自然界的认识,这才是一门学科的真谛”[1]。具体到书画鉴定而言,囿于书画史研究的材料所限,研究者一向比较关注书画作品本身,包括“(一)写作中的基本组织;(二)书法中的文字考订;(三)绘画中的建筑物和服用品形制。这是最基本的鉴别对象”[2]。当然,研究者也会对与书画作品相关的文献材料详加考证,将之作为研究书画本身的辅助资料。在书画鉴定的实践中,鉴定家们以“辨真假,明是非”为最终研究目的,[3]力图揭示书画作品在书画史中的位置,并尽可能地反映书画创制的相关背景和合理动机,进而以此梳理出准确的书画史脉络。20世纪40年代末期,大批尖端科学技术被应用到基础研究和民用领域,“碳-14年代测定法”便是在这一时期被考古专家所吸纳,在考古学领域掀起了革命性变革。科技手段能被应用到考古研究当中,书画鉴定界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其實,任何学科在严格意义上都存在着互融与重组的现象。中国古代书画作品具有特殊的属性,从诗书画印到材质、笔墨,各种元素互融、重组,呈现出迥异于西方绘画的特质。体现在鉴定与作伪方面,各种因素的真假互融形成了许多“重组”现象,譬如真迹匹配作伪题跋、原装裱匹配伪作等,几乎所有的因素都可以自然巧妙地形成多种“组合”,进而形成一件“新”的图像作品。不过,就图像研究而言,即使其中的诸多组合存在着“真假互配”的关系,实际上也并不会对研究产生太大影响,因为图像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文字阐释。尤其在当前的艺术史研究语境下,学科交叉愈发深入,文字阐释愈发丰富多彩,即使被阐释作品的真假组合十分严重,也不会对文字阐释本身产生太大影响。前几年关于宋人《功甫帖》与《溪岸图》的真假鉴定即是比较著名的例子。《功甫帖》的实际字数虽然少,但其装裱、著录、印鉴等十分复杂,寥寥几字与这些复杂的外围因素互相组合,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理论阐释空间。书画作品的互融与重组对艺术史研究而言永远利大于弊,因为它为艺术史的阐述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和可依凭的丰富材料。不过对鉴定而言,其意义似乎小了很多,因为真假掺半的材料越多,鉴定的复杂程度越高。

图像与文献相结合,既是艺术史研究的基点,也是古书画鉴定研究的基点。古书画鉴定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图像重组”绝大部分情况是“真赝杂糅”,最终指向牟利。与艺术史中其他研究方向不同的是,古书画鉴定研究对文献的处理相对复杂得多。整体而言,它要求研究者熟稔画史、画理、画法、画论,此外还要掌握文字避讳、各种字体(譬如行草书、篆书、金文等)、治印、名物制度、书画家的笔墨习惯、书画材质、文史知识等。毋庸置疑,对这些知识掌握越多,鉴定家的水平就越高,研究成果也就越值得信服,反之亦然。同时,就古书画鉴定研究领域某个具体的研究对象而言,如果研究者不能亲自对其进行实地考察,深入到具体的研究语境中去,得到的研究成果也难免会与实际情况南辕北辙。笔者由于工作、生活在无锡一隅,故以明代中期无锡东亭镇号称“江东巨眼”的古物大收藏家、鉴定家华夏为研究个案,依托地方家谱文献、名人诗集、墓志铭等非美术类文献,尝试推动一直未取得学术突破的华夏及其家族的古书画鉴藏研究。关于华夏的许多基本信息其实迄今尚未厘清。明代嘉靖时期江南地区著名的古物鉴藏家华夏出身于江南望族——无锡东亭华氏。明末清初时,华氏族人华渚编纂了一本《华氏本书》[4],该书是目前保存下来最早的一部无锡华氏总谱,综合了之前编修的族谱中的诸多内容,尤以人物传记和祠墓记载最为详细。他对“华”这一姓氏的来源叙述如下:

华之先,与宋同姓,微子之后也。微子国于宋,传十世,是为戴公。戴公仲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别于大宗,因氏焉。自考父以来,绪系可考,然自元见于春秋,数传而邑绝。汉兴,华氏彻侯者仅四世。汉魏之际,复为著姓,或在高唐,或在江都,或在晋陵。居高唐者曰歆,居江都者曰融,居晋陵者曰覆。江南之华由晋陵。[ 5 ]

华渚一文说得极为清楚明了。“华”姓源于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其后人居于晋陵(即今常州一带)的华覈,是为江南华氏一族的始祖。华覈后传三代至华豪,其子华宝居于无锡之隆亭(今江苏省无锡市东亭镇一带),于是无锡隆亭成为江南华氏的祖居之地。其后历经社会变迁,虽亦多有迁徙事件发生,但无锡东亭始终被华氏后裔作为其祖源所在。

经过代代相传,至南宋宁宗时,华家出现了一位杰出人物——华诠,其乃华氏之第五代始祖。元代华悰[6]在宗谱里这样记载道:

府君讳诠,字君选,千三府君嫡长子,第万十一。容貌词气,迥异常人,自幼颖悟读书,务达奥义,既长为乡之闻人,资产埒封为常郡钜族之冠。宋由纳粟授将仕郎主,无锡县簿,五子益振诗礼之风,华氏之盛自此始焉。生于宋开禧二年二月十二日,寿八十,卒于元至元二十二年十月二十日。娶邓氏,合葬隆亭大坟。吴兴赵孟为著墓表。子五:友谅、友直、友闻、友龙、一雷……至诠,家产益拓,岁得租四十八万石有奇,时称“华半州”。[ 7 ]

在华诠生活的时代,华家不仅家业殷实,而且在仕途上亦有作为,奠定了华氏成为望族的基础。在人丁繁衍方面,华诠一共生了五个儿子,其中长子华友谅在南宋时任朝奉郎,次子华友直元代时任常州路总管兼劝农事,三子华友闻[8]任无锡县监税,元代大书法家揭傒斯曾为之撰写过墓志铭,四子华友龙任处州路录判,历官扬、通、泰三州屯田提举,五子华一雷[9]曾任濂溪书院山长。兄弟五人共生子十五人,分别为“十通”“五奇”。据《华氏本书》,“十通”“五奇”分别指嫡出和庶出,“十通五奇者,何有嫡有庶。嫡也,而通之。庶也,而奇之,亦将以通人、奇人之望后裔也”[10]。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谱系中,尤以“通四”“通八”两支最为繁盛。华友闻之子华璞[11]为“通四”之始祖。元末明初迁往鹅湖边的华贞固属“通四”一支,明中叶著名鉴藏家华夏也是“通四”一支的后人。华友龙之子华琳[12]为“通八”之始祖。较“通四”一支而言,“通八”一支人丁较弱,明代时比较著名的人物有华麟祥、华云父子。

“通四”一支的华贞固字公恺,徙居鹅湖,营祠室,辑宗谱,著有《虑得集》,是为荡口华氏始迁祖。华贞固之父华幼武字彦清,号栖碧,生七子,幼年随曾祖父华友闻迁堠阳(今无锡市新吴区坊前一带)。华幼武之父为华铉,又名也先,一作野仙,字子举,仕元后由宿卫授都功德使司都事,后谢病归,年仅26岁。父亲早逝的华幼武事母至孝,曾筑“贞节堂”以供颐养,另建有“春草轩”,取唐人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意,以示不忘母亲抚育之恩。他还延请杨维桢、张翥等文人为之撰写《春草轩辞》,迄今仍有不少碑帖本存世,如现藏无锡博物院的文徵明行书《杨维桢春草轩辞》册页就是华氏后人邀请文徵明为之抄写的辞文。另外,《春草轩辞》中还有段天祐、胡助、杨维桢、陈基、潘纯、张世昌、高明、王逢、杨铸、宇文谅、贡师泰、周伯琦、迺贤、陈远、涂贞、谢理、韩文玙、王余庆、黄师宪、金玉、范成等人的文字,后人可借此管窥华幼武的交游情况。

华幼武工翰墨,好吟咏,有著述两种,其中《杜诗评抄》已散佚,仅《黄杨集》传世,如今无锡博物院便藏有华贞固手抄本《黄杨集》。该书是有关华幼武宴饮、唱和、赠别、怀人之类的交游诗歌总集,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和绘画有关,比如有大量的题画诗、奉和画家之作等,由此可以看出华幼武曾經见过不少元代以前的绘画作品,如北宋王诜的《溪山图》、温日观的《葡萄图》等,其中题咏“元四家”之一倪瓒作品的诗作较多,说明他们二人交往甚深。此外,元末画家陆广亦是华幼武相对来往较多的画家之一。华幼武不仅常题诗陆画,而且还常与之相聚。《黄杨集》内有不少华氏的题画诗作,这些画作是否属于华幼武的藏品,迄今尚未可知。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题画诗多是在文学形式上下功夫,与绘画本身尚有一段距离,所以华幼武说不上十分懂得中国画。

华幼武的七世孙为华钦。无锡学者、书画收藏家周道振辑校的《文徵明集》卷三十一“华府君墓志铭”一条载:

府君华氏,讳钦,字敬夫,常之无锡人,裔出南齐孝子宝。家世之祥,具余所作南坡翁墓志。府君,南坡翁之子也。南坡精敏宏达,长于经理,年九十余,独自操家。科轮佃作,悉身任之,一不委劳于人……府君生成化甲午八月七日,卒嘉靖甲寅正月十又三日,享年八十有一。配吕氏,前卒。子男五人:长夏,国子生,娶钱。韶、勺,娶俱邹。英娶范。文甫,丙午举人,娶成。女一人,适钱去伪。孙男五人:绍会、绍芳、绍先、绍贤、绍龄。孙女十二人。曾孙男一人:积德。葬以卒之明年乙卯正月十日,墓在胶山,吕硕人祔。先事,夏偕诸弟以状来请铭,状则文甫所自述也。[13]

这篇墓志铭简单介绍了华氏其中四代人的基本情况。华夏的父亲叫华钦,字敬夫,生于明成化甲午年(1474)八月初七,卒于嘉靖甲寅年(1534)正月十三。华钦生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华夏、华韶、华勺、华英、华文甫,其中华夏居长。兄弟五人中,只有华夏的五弟华文甫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中举人。华文甫字西桥,曾任昌化知县,政声卓然。[14]

关于华夏的生卒年,学术界一直没有确切说法。杨仁恺主编的《中国书画》第七章“明代书画”载:“华夏字中甫,江苏无锡人,著名鉴藏家,和文徵明、祝允明、都穆等著名书画鉴藏家友善,经常过从。他世居东沙,斋名‘真赏斋’,其中贮藏古物金石书画极富。”[15]周道振的《无锡华夏真赏斋与文徵明》一文载:“华夏,字中甫,号东沙,无锡人。幼颖敏,识伟志昂。长读书成均,声动南雍。遘衄疾,弃举子业,乃寄情于古图史金石之文。金石、缣素品鉴,推江东巨眼。少师事王守仁。守仁谪龙场驿丞,夏侍左右,周旋患难。中岁与苏州祝允明、文徵明称合志之交。生于明孝宗弘治间,而著声于世宗嘉靖间,卒年七十四岁。”[16]据文后注释,周氏所引据文献为清光绪年间的《无锡金匮县志》和清初华渚的《华氏本书》。他基本照抄了县志的说法,没有进一步深入考证。该县志记载如下:“华夏,字中甫,少师事王守仁,守仁谪龙场驿,夏周旋患难。中岁与吴下文徵明、祝允明辈为性命交。构真赏斋于东沙,藏三代鼎彝,魏晋以来金石、缣素品鉴,推江东巨眼。徵明为之铭。真赏斋拓本,妙埒宣和、停云、快雪,而下不敢望也。”[17]

其实,华夏的墓志铭很早就收录在明嘉靖时期无锡荡口华启直的《华豫庵先生集》一书中。书中“族侄中甫君墓志铭”一条的内容至关重要,因为其首次极为具体地交代了华夏的生卒年。而且,该文献一直鲜有人披露,兹录全文如下:

嗟嗟,中甫君其已焉哉。君华氏,讳夏,中甫其字,别号东沙。我华出春秋宋戴公,后东晋孝子讳宝,家无锡之华陂。传十有八世,讳荣,尝仕宋,居汴。又三传,讳原泉,自汴还锡,居邑之梅里。又八传,讳铉,早卒,配陈,守节被旌。铉生栖碧翁,讳幼武,好文能诗,有《黄杨集》行世。栖碧生贞固翁,讳悰韡,徙居鹅湖滨,为邑之延祥里人,手著《虑得集》,贻子孙规。贞固生永喜翁兴仁,仁生宗常,好君五世祖也。翁守德,松严翁春,南坡翁坦,小山翁钦,则君之高曾祖。考云母吕氏,生君兄弟五人:君最长,为南坡翁冢孙,次曰韶、曰勺、曰英、曰文甫。文甫乡进士,两仕县尹。君幼颖敏,识伟志昂。南坡翁喜摩其顶曰:“克昌吾门者是孙乎?”稍长,锐情砥学,才可脱露,比业成均,试辄优,声动南雍。君器量冲恢,缙绅先生倾盖延纳,若太宰乔公,新建王公祭酒邹公,及吾会中丞文公,吾锡文庄邵公,咸当时伟人也。咸友重君,君亦自负。已而遘衄疾,乃叹曰:“命哉?名与生孰重?”遂弃,去举子业,绝意进取,惟博古自娱,图史是耽。精鉴远,日研以确,凡晋魏法书金石古刻,并金悬购。所藏皆剧迹最品,他如图画器物种种英粹,赏心寓目,陶厥性真,颜所居之斋曰“真赏”。太史衡山文公数过,嘉之为叙铭。君虽讬情图史,而雅属家政,尤笃于事亲。先是南坡翁以亩畎拓业,善经理,年九十,独自操家。小山翁白首共子,识君宝相之出入起居,冢孙是赖。南坡翁高年悃愊之士,交游多名卿钜儒,以君器量,克周旋其间。每得士誉,君勿愧于顺孙也。比南坡翁殁,小山七十称孤,毁顿成患,不问家务。君承其责,户内外钜微事,熟任诸躬。小山晚婴未疾,不良于行,作湖桥别墅。君率诸弟具甘旨树圃囿,以逸其志,逾八秩卒。君毁之甚,丧葬如礼,痛母吕前卒,哀慕弗谖。岁时蒸尝,必躬必腆,遇讳祭,怆悼形于色。诸弟虽各居析业,而祖庙故设君家。君重宗法,岁时伏腊,必合祭。祭毕,则相燕集。君齿长,怡怡友爱,伯季以谐。性寡同,好与端人处,待以诚信,始终弗改。族人长乡赋,往往难之,君频应役。综理慎密,罔贻后累,是亦足以见才略矣。君家故温裕而不嗜侈富声色,就斋中叠石艺卉,开轩列榭,暇则从而偃息。嘉木幽花,翳檐绕室,钩帘爇薰,道书在几,真赏外并未有他,慕识者以为高云。未老,预理寿藏,棺衾周具,岁创月制,其诚达生者欤?君配钱,举子弗育。晚岁侧室生子,乃喜曰:“吾有子,吾愿毕矣。”顾方越希龄,寻长逝而弗获,俟其长也。然君崇谊抱志,啬厥身当丰厥嗣,君即死,夫复奚憾。先是予先大夫暨予诸父,雅善君。迨君病,亟属予季父鸥亭翁曰:“生死,犹旦暮也。维藐兹稚孤,凭借吾大父行,乃封中石,毋以他辱,维吾宗之世,识我者。”语讫而瞑,时隆庆丁卯八月六日,生弘治甲寅四月八日,年七十有四。娶即钱,子男二。长龙光,聘钱。次耿光,未聘。女三,壻曰钱春、朱国、光方,并仕族。卒之□(按:此处缺字)年□(按:此处缺字)月□(按:此处缺字)日,二孺衔母命,扶君柩窆胶山祖茔侧。至是辛未仲夏,二孤孱孱衰绖,诣予季父,泣以君遗属请。呜呼,予岂知君也。夫爰即所见,闻君生平行履为志而铭之曰。[18]

这篇墓志铭的作者华启直字礼成,别号豫庵,华舜钦之子,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曾履任各种官职。[19]按照华氏家族辈分言,他应是华夏的族叔。《华豫庵先生集》卷尾有学者顾宪成为华启直所作个人小传,同时附有民国时期实业家华绎之祖父华鸿模的题跋。据跋文,《华豫庵先生集》刻于清宣统三年(1911),内容虽有舛误缺漏之处,但原貌得以保存完整。收录于《华豫庵先生集》的这篇墓志铭清晰指出了华夏生于“弘治甲寅四月八日”,卒于“隆庆丁卯八月六日”,这是迄今为止对华夏生卒年最为具体清楚的记述。

根据墓志铭中的文字,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华夏的形象,即华夏自幼聪慧,很有抱负,颇得祖父华坦(即南坡翁)厚爱。[20]其母吕氏生有华夏、华韶、华勺、华英、华文甫五子,其中华夏居长。由于华夏患有鼻子出血的毛病,故放弃了科考,转而对古代法书、金石以及碑帖展开收藏与研究,并将其居所命名为“真赏斋”。华夏和当地名士多有往来,“吴门四家”之一的文徵明就曾与之交往甚密,并多次为“真赏斋”撰写铭文。此外,华夏在处理家族事务时也颇为用心。他待人诚信,器量较大,处事缜密干练,故能将家务琐事处理得十分周全,颇有时誉。华夏嫡妻钱氏未育,偏房在其晚年时为其生了两个儿子,即长子华龙光、次子华耿光,此外还有三个女儿。华夏殁后,子女将之葬于无锡胶山的华氏祖茔。华氏家族在无锡东亭一带有许多墓地,诸如宋元五大墓、西寿山、长庆山、胶山、艮山等。由于族人众多,不同支系和派别的子孙逝后会选择不同的墓地。胶山一带是华氏“通一”“通六”“通十”等三支本家人的祖居地,同时明代中叶无锡巨富安国一族亦聚居于此。

安国是明朝著名出版家、藏书家,本姓黄,洪武初改姓安,字民泰,号桂坡,无锡胶山人。据《安氏家谱》载,安国“以布衣起家,饶于资而具大经济。李中丞之浚白茅,伍中丞破海寇,皆资其策”[21]。嘉靖八年(1529),安如山高中进士,成为庶吉士,出任裕州知州,后任江西参政、四川佥事等职。万历十四年(1586),安如山的次子安希范再中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安希范是明末东林党的重要人物之一,其致仕回乡后于东林书院讲学,曾捐出300亩(按:0.2平方千米)土地作为赡族之用。[22]崇祯六年(1633),安希范长子安广居中举人。[23]由此可见,明代中后期,安国的子孙们由商贾巨富发展至科举世家,成为无锡望族之一。安国亦是著名的书画收藏家。北宋拓本《石鼓文》即十鼓斋“先锋本”(旧时误称“前茅本”)、“中权本”和“后劲本”,现藏日本三井文库,其上既有安国作于嘉靖十二年(1533)冬的小篆题跋,又有安氏“大明安国鉴定真迹”朱文长方印。有意思的是,这一拓本上还有华夏的“华夏”朱文印,以及“中甫”和“东沙心赏”白文印,说明安国、华夏二人应有交情。根据目前所知,现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的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卷、五代王齐翰《勘书图》、金朝任询草书《杜甫诗古柏行》卷、无款《松谷诗话图》等都曾为安氏旧藏。

华夏的五个孙子中,除华绍芳曾做过昆山教谕一事被记录下来外,其余几人均未见诸任何文献记载。[24]据余艳《无锡县的华氏家族》一文,华夏曾在嘉靖年间做过粮长,[25]且“任职粮长并没有对华氏成员的自身利益造成任何损害。相反,他们的财富在任职期间不断累积起来,权力和声望也逐渐扩张,实为有利无害之举”[26]。余艳还认为,“在明代前期的乡村社会中,粮长是最有权力的那批人。然而,永充制粮长的出身常常被忽视。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以及明初朱元璋迁徙富民的政策下,原有的世家大族的势力遭受到沉重打击。与其说粮长出自世家大族,不如说是在明初的地方开发的过程中,一批人积累了财富,从而拥有了担任粮长的资本。而在永充制粮长制度下,粮长得以世代相承,在商业发展的环境中进一步积累财富,又为明代中叶大家族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因此,鹅湖华氏家族的故事正是沿着地方开发—粮长—家族出现的线索层层展开”[27]。我们是否可以简单据此推断华夏在任职粮长期间,借助这一职位为自己的古物收藏以及权力和声望的扩张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资的平台?

总之,在对一个并非艺术史主流人物进行研究时,须将地方各种家谱文献、文学史料、墓志铭资料、社会学文献等都纳入研究者的视野之中,否则就会陷入主观猜测、凭空想象的境地。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视角越来越倾向于微观,即使归属于同一学科的学者们,很多时候也看不懂彼此的文章。这种现象如今越来越普遍,值得研究者反思。

(王照宇/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注释

[1]陳淳.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3:1.

[2]徐邦达.古书画鉴定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1:18.

[3]张珩.怎样鉴定书画[J].文物, 1964,(3):4.

[4]华渚字方雷,有声复社,国亡后著书以终。其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明末清初,著有《华氏本书》。

[5][清]许同莘.华氏谱略[M]//无锡文库·第3辑.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2:3.

[6]华悰(1341—1397),即华贞固,字公恺,华幼武次子。

[7]同注[5],25页。

[8]华友闻(1242—1313),字起滨,妻袁氏,其一门五世共计86人。

[9]华一雷(1248—1306),字霆震,与赵孟友善。

[10]参见华渚《华氏本书》卷24《五宗通奇列传第一》。

[11]华璞因赈饥荐授进义校尉,生有六子。

[12]华琳(1268—1334),字可珍,号玉山。

[13]周道振.文徵明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1555.

[14][清]秦缃业,等.无锡金匮县志·卷十九[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1:482.

[15]杨仁恺.中国书画[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489.

[16]周道振.无锡华夏真赏斋与文徵明[J].无锡文博, 1996,(2):15.

[17][清]秦缃业,等.无锡金匮县志·卷二十二[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1:4.

[18]参见清宣统三年(1911)刻印本华启直《华豫庵先生集》,现藏于无锡市图书馆。

[19]同注[14]。

[20]华坦(1452—1545),字汝平,号南坡,一生隐逸,有二子华钦、华鈱。

[21]参见清代安曾发《胶山安氏黄氏家乘合钞》。

[22][清]秦缃业,等.无锡金匮续志·卷三十六[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1:263.

[23]同注[22],275页。

[24][清]秦缃业,等.无锡金匮续志·卷二[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1:56.

[25]参见余艳《无锡县的华氏家族》(香港中文大学2010届博士论文),未刊发。

[26]同注[25]。

[27]同注[25]。

猜你喜欢

华夏无锡书画
判赔百万!无锡格利姆乐器侵权案,国家严厉打击!
中秋国庆喜相逢
华夏回报“双雄”再迎分红
小小书画廓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2013年无锡地产蓝筹奖评选活动获奖名单
书画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