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专家张勇:让特色猪种“跑”遍绿水青山
2021-02-05任伟
任伟
姓名:张勇
职务: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养猪学会理事,中国农业合作经济学会理事,贵州省生猪产业领导小组成员、专班副班长。博士、副教授。
专业特长:一面向高校学子传授专业知识,开展课题研究;另一面为企业、农户传递养殖经验,为生猪养殖产业提供指导。
“养猪要打预防针,避免发病埋大坑;疫苗选择要科学,严格防疫靠自觉。”这套方言版的《贵州农村春季养猪技术要领图册》正是出自张勇和他的团队之手。
自从我省成立12个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以来,担任生猪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副班长的张勇,把一周的时间分成了两部分,周一至周三集中在校上课,从周四开始直到周日几乎都在全省各地奔波,不是在养殖企业的会议室,就是在养殖户培训的讲堂,有时也能在农户的圈舍旁看到他现场讲解的身影。
进入大学之前,张勇从未真正接触过农业,填报志愿时自然也没有考虑过这个方向。真正热爱这个专业得从两次“三下乡”活动说起。
第一次在乡场上设立咨询点,帮养殖户们答疑解惑。有位老人前来询问自己家猪拉肚子的问题。张勇表面波澜不惊,实际上内心已经开始紧张。还好问题最终在深入交谈后得以解决了。这次看似微不足道的经历,让他第一次感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真正被需要,这种感受带来极大的满足和动力,也帮他在工作后找到职业的尊崇感。
第二次则是关于鸭蛋的问题。一个老板因为鸭子下的蛋太大而感到苦恼,当时的鸭蛋都是论个卖,如果鸭蛋太大对商家而言并不划算,这个问题既新鲜又具体,张勇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学校咨询老师,导师一语点破:“如果降低饲料的数量或者营养水平,确实能让鸭蛋变小,但产量也会变小,这显然不是农户想要的结果。可以考虑增加光照,刺激鸭子的繁殖机能,下蛋频率高了,蛋随之也自然就小了。”恍然大悟的张勇也突然意识到自己过去的学习,仅停留在理论上,而实践更是动物生产专业重要的一环。
用方言顺口溜让大家更快记住防范要点,这是张勇多年来在农村实践得出的经验。
“你教农民拌饲料,告诉他水和料的比例是百分之几就太抽象了,但你可以跟他说,放水进去搅拌均匀后,用手捏一捏,一捏成团,一松手就散,说明水合适。一捏就结块,松手很难散开,就说明水太多,捏不成团,说明水少了,这样农民朋友就懂了。”张勇说,要用生活化的语言来教授专业知识,这样才能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在与基层同行交往过程中,他并非唯一的知识“输出者”,他也在认真向基层同行学习。10多年前,在一次与普定县畜牧局谭兴华副局长交流的过程中,谭局长表达了他对养猪的认识:“养猪一定要解决3个问题,养不养得活?卖不卖得脱?划不划得着?但凡哪个问题没想明白或者解决不了,这个项目都不能轻易尝试。”3句方言,讲透了发展养猪业的要害,让张勇暗暗感到惊讶和佩服:那些高深的理论远远比不上这3句话能让人更好地明白养殖的关键,而这3句话正是来自基层干部多年经验的总结。而在那之后,张勇常常会想起这3句话,让他对生猪养殖有了自己的新想法。
博士毕业后的张勇,在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办了个养殖场,养殖从江香猪。
贵州山多、坡多,土地破碎,现代化养殖业发展相对滞后,如果要与外界早已發展成熟的企业相比,贵州在生猪养殖上无论是规模、成本、资金还是技术上都不占优势。自从研究生猪养殖以来,张勇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他也一直以贵州特色猪种遗传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为主要研究方向,开办养殖场是他的一个实践,他想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培育出高品质香猪,并进行推广。
“贵州有从江香猪、柯乐猪、黔北黑猪,黔东花猪、江口萝卜猪,利用贵州青山绿水的环境养出的猪,肉质、口感完全不同,以此来打中高端市场,满足对猪肉品质要求相对较高的群体,这是我们和省外同行进行差异化竞争的一个方向,以此卖出贵州农产品的高附加值。”张勇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他也一直在贵州特色猪种的研究上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