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蔬菜专家李桂莲: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2021-02-05任伟

大众科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贵州蔬菜农民

任伟

姓名:李桂莲

职务:贵州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原名誉院长、二级研究员。

专业特长:创造的蔬菜产业科技扶贫“321模式”在贵州大面积示范推广,近三年产值过100亿元,首创的“三季四收高效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广应用示范。

“俞健,这几天地里套种的春白菜怎么样了?追肥了没有?还有茄子长势如何?”贵州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原名誉院长李桂莲拿着手机拨通了熟悉的电话号码,询问她惦记的蔬菜情况。

电话那头,罗甸县龙坪镇罗化村错季果蔬基地负责人俞健回答得非常详细:“茄子长得有拳头大了,正准备给春白菜追肥,还要告诉您个好消息,早熟的南瓜我们已经开始收了,长得特别好。”

79岁的李桂莲和蔬菜打了半辈子的交道。

1964年从原贵州农学院园艺系毕业后分配到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工作,一直致力于蔬菜科学研究。半个世纪以来李桂莲一直致力于贵州蔬菜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为贵州找到一条反季节蔬菜发展之路。

1979年9月,李桂莲带着她选育的“希望一号”番茄种子,第一次来到红水河畔的罗甸时,看到的是一个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老百姓饭都吃不饱,生产生活极为艰苦。但这里冬春热量条件好,气候资源得天独厚,李桂莲想要搞一个不寻常的“天然温室”蔬菜工程,把致富希望带给贫困群众。

20世纪70年代末的罗甸县,还延续着传统农耕栽种方式,每年种一季水稻,基本不吃蔬菜也不种蔬菜。为改变农民不愿种菜的习惯,李桂莲花了不少力气,“我给农民做工作,种菜赚了是他们的,赔了我掏钱来补,这才争取到4分地种番茄。”

那时的李桂莲只是省农科院初级科研员,缺少经费,就用自己的工资贴补;没有技术,全靠自己在田间地头试验。她天天守在试验田,和农民一起栽種、浇水、施肥,最终试验成功。她和团队的努力,改变了罗甸的种植业结构,从过去一年种一季水稻,变为早菜、水稻一年种两季。

罗甸早熟蔬菜种植面积由1981年的766亩增加到1988年的1.45万亩,产量由48.6万公斤增加到233.4万公斤,产值由14万元增加到898.3万元,带动罗甸县60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李桂莲因此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号——红水河畔的“女财神”。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人均耕地面积少,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这是李桂莲在科研上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必须利用贵州山地立体气候的特点,将土地闲置期充分利用。”为此,李桂莲和团队开创出一套适合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模式——蔬菜“321”(即蔬菜年亩产值达3万元、2万元、1万元)高效种植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以贵州不同生态区19个县作为试点,结合市场需求和全国蔬菜上市淡旺季规律,根据各地气候特点,采用间套作、复种、轮作等方式,研究总结出适宜不同生态区的一年多季蔬菜高效种植技术模式100余套,使过去的一年种植一季或两季蔬菜改变为一年两季、三季甚至速生蔬菜一年8季,改革了传统种植方式,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了项目区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李桂莲的手机里,存着全省众多农技人员和普通群众的电话,只要他们遇到问题,李桂莲都会在电话里为他们讲解。每到播种和丰收的时节,李桂莲最惦记的就是地里的蔬菜。

“搞农业科学研究,必须在田里写论文。”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尽管已经退休,但她仍然随团队一起奋斗在贵州蔬菜产业的最前线。威宁、罗甸、榕江、望谟、惠水……一顶草帽,一个水壶,她的脚印深深印在了一块块田间。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离不开产业的发展,而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撑,作为一名农技人员,我还要继续把我的专业知识教给更多农民群众,他们丰收的笑容就是我的动力。”李桂莲说。

猜你喜欢

贵州蔬菜农民
耕牛和农民
蔬菜
农民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贵州教育出版社
蔬菜也“疯狂”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蔬菜的哀诉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