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刘尚义:让中医中药造福更多人
2021-02-05罗欢
罗欢
姓名:刘尚义
职务: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博士后导师。
专业特长:首创“引疡入瘤”“从膜论治”学术观点,創立“膜病学”理论体系,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术思想。抗疫期间,其养阴解毒汤被纳入贵州中医防疫方案,并远程会诊鄂州重症患者,降低了死亡率,彰显了中医特色。
11月24日,贵州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会上颁发了首届“贵州杰出人才奖”和“贵州杰出人才奖”提名奖。国医大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刘尚义教授荣获首届“贵州省首届杰出人才奖”。从医50余年,刘尚义教授创造性地提出“引疡入瘤”“从膜论治”等诊疗思想,将疡科理念大胆运用于肿瘤诊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今年76岁的刘尚义,是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医50余年,几乎天天都在和病人打交道,如今仍坚持一周四次坐诊。对没挂到号的病人,刘尚义教授总是主动延长坐诊时间,优先为外地患者与急重病人“开小灶”。
“患者的恐惧心理比疾病本身更可怕,做好心灵安抚跟开方子一样重要。”刘尚义教授表示,中医的最大功效在于调理,通过激发人体免疫力来对抗疾病,而患者的情绪直接影响药物疗效。因此,一名好医生既要能治病也要善于治心。
“医为何物?救死扶伤。德在哪里?菩萨心肠。”这是刘尚义教授给弟子们写的一副对联,也是他行医数十载的切身感悟。他说医德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为患者着想的内心觉悟。
刘尚义教授出生于贵州大方县一户穷苦人家,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贵阳医学院祖国医学系,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知识。大学期间,他花费大量精力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为后来的行医生涯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
“直到下乡前,老人才把绝技传授给我,还叮嘱我要尽心为老百姓看病。”1968年,刘尚义被派往金沙县石场区卫生院工作。临行前,他追随了多年的贵州名医、葛氏疡科第七代传人赵韵芬,将自己祖传的疡科不传之秘,以及丸散膏丹的炼制诀窍等,悉数教授给刘尚义,希望他把秘方运用到广阔的农村天地。
下乡以后,刘尚义教授才领会到赵老的良苦用心,在缺医少药的偏远山区,当初背下的书本知识难有用武之地,翻遍药房也不一定能凑齐一张完整的方子,一切得靠自己开动脑筋摸索新路子。渐渐地,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习中医要在“悟”上下功夫,只有把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才能有的放矢地为病人排忧解难。
时至今日,刘尚义教授还沿用着小方治大病的习惯,常用药一般不过9味,尽量少用贵重药物。弟子们常常感到奇怪,明明老师强调要尊崇经典,而他自己却很少完全采纳经典古方。“症状一样不意味着病情相同,好药方是源于经典而高于经典。”刘尚义教授还曾提笔挥墨,写下“中医药学多而雅,法无定法最风流”以示教诲。
前些年,刘尚义教授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之邀,为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班讲课,他将中医与国学巧妙联系起来,阐述二者在哲学思维上的共通性。课堂上,刘尚义妙语连珠,引经据典,让学员们惊叹不已。
“一些看似不务正业的爱好,其实藏着大学问。”刘尚义教授自小喜好阅读文史哲类书籍,积累了深厚的国学底蕴,对儒学、易学、书法、国画颇有研究,尤其在书法、篆刻艺术上更是风格独特、自成一家。他说,潜心研究国学,可以从中提炼出阴阳平衡、虚实相生、升降浮沉等中医精髓。
“体腔杂症往往难抵病灶,为何不反其道而行之呢?”受篆刻启发,刘尚义教授用治皮肤病、疡科病的手段来治疗炎症、溃疡等内科疾病,创造性地提出“引疡入瘤”“从膜论治”等诊疗思想,将疡科理念大胆运用于肿瘤诊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诚心问道,请坐听讲;有病求医,喊我开门。”这是刘尚义教授为自己创作的一副对联,如今虽已年逾古稀,仍热心行医执教。他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一生所学传授给年轻人,让中医造福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