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家肖建辉:科研需要苦中作乐的长期坚守
2021-02-05罗欢
罗欢
姓名:肖建辉
职务: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科研部副主任、科研党支部书记。
专业特长:一直从事干细胞与微生物药学领域的研究工作。2007年,肖建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当年申报的贵州省科技成果奖被推荐为医药卫生行业唯一的一等奖,实现了大连医学院南迁遵义以来历史性突破。
“科研人员没什么上下班时间的严格界限,这是科研工作基本属性。科研需要长期坚持和坚守,要把对科研的兴趣养成行动上自觉,要养成加班常态化,把实验室当成家等习惯。”在遵义医科大学贵州省细胞工程重点实验室或附属医院科研部,上班最早,下班最晚的是肖建辉,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基本上每个晚上和周末都能在实验室、办公室找到他。
肖建辉是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科研部副主任(主持工作)、科研部党支部书记。从2002年入职至今,他一直从事干细胞与微生物药学领域的研究工作。
“刚刚筹建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全职科研人员仅三人,人才队伍‘软弱缺’。要想成功,获得同行的认可,以至于领跑行业,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心血。”肖建辉说。
言出必行。肖建辉以崇尚科研的拳拳赤子之心,把提升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的责任和使命扛在肩上,全身心投入到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工作中。尽管有了妻儿,但仍然早上7点到实验室,晚上12点后离开实验室,甚至为了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连续几天通宵达旦。
从参加工作以来,“白加黑、五加二”是常态,肖建辉从未有过完整的节假日,甚至大年初一都在实验室。正是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头,厚积薄发,2007年,肖建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当年申报的贵州省科技成果奖被推荐为医药卫生行业唯一的一等奖,实现了大连医学院南迁遵义以来历史性突破。工作5年来的艰辛付出,终于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科研上略有斩获。
肖建辉说,但这仅是迈出了科研生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他深知自身在专业领域的国际视野、科技创新及驾驭全局战略思维能力等距离一流科技人才尚有较大差距,为此又别妻离子赴上海求学。
在肖建辉看来,以干细胞为核心的再生医学在重大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中有独特优势,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也是当前生物医学国际竞争的重要焦点。
肖建辉瞄准干细胞临床前的共性关键科学问题和瓶颈技术,以围产期人羊膜干细胞为研究对象,重点围绕干细胞体外扩增、异质性及细胞质量,着力提高增殖能力、延缓环境应激及增龄性所致衰老、维持多能性、促进定向分化效率和增强疾病模型疗效。
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在艰辛的付出同时,肖建辉也收获了傲人的工作业绩,并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二十年来,肖建辉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件,转让专利技术3件,获得贵州省科学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国家级、省部级重大人才工程计划,贵州省核心专家。
除了在实验室搞科研外,肖建辉还承担起了教学重任,作为一个高校教师,承担了《微生物学进展与前沿》《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等研究生课程,这些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最前沿的研究动态、科学家故事和科学精神引入到课堂教学,让他们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把握科学前沿的同时,引导他们自觉树立不畏艰险、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中,肖建辉坚持精英教育模式,每年新进研究生的第一堂课就是了解读研究生的动机,由此提出科学工作者的素养与初心,学会先做人再做事,求真求实耐寂寞,勤思多学善交流,苦中作乐誓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