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舍单犊饲养模式提高腹泻犊牛成活率的回顾性分析
2021-02-05李丹阳刘礼杰王新卫贾玉堂邓立新祁兴磊
李丹阳,刘礼杰,2,王新卫,贾玉堂,邓立新,祁兴磊
(1.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2.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郑州 450002;3.安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4.泌阳县夏南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河南泌阳 463700)
犊牛腹泻是牛场的常见性疾病,引发的病因多样,包括肠道细菌感染、病毒性疾病、寄生虫病以及饲养管理等因素[1],给犊牛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导致犊牛死亡,从而影响牛场经济效益。如何防控犊牛腹泻,降低犊牛死亡率成为牛场的重要工作之一[2]。在实际生产中,重视犊牛管理的牧场,其犊牛腹泻率很低,犊牛成活率相对高;而那些忽视犊牛管理的场,犊牛腹泻甚至发生死亡的现象却很严重,损失较大。这说明加强饲养管理有助于提高牧场的犊牛成活率。目前我国缺乏犊牛腹泻管理的观察性研究,甚至无对改善管理提高犊牛成活率的队列研究。为此,本研究通过查阅牛场的回顾性犊牛腹泻临床资料,比较相近两个牛场不同管理措施对犊牛腹泻防控效果的差异,分析管理因素[3]对犊牛成活率的影响,旨在为农场通过管理改善提高犊牛成活率,增加牛场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2019 年6 月,以安徽颍上某牧业公司牛场(A场)和阜南县某牧业公司牛场(B 场)的犊牛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两个场2013—2018 年的犊牛管理、犊牛腹泻、死亡等临床资料,分析犊牛管理因素与腹泻的关联性。
1.2 病例定义
有拉稀、粪便不成形等临床表现,并临床检测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弯曲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轮状病毒、冠状病毒、星形病毒、盏形病毒、微病毒、隐孢子虫、蠕虫等任一种病原的犊牛。
1.3 暴露因素
单舍单犊管理模式:(1)怀孕母牛通栏饲养;(2)产前1 周单舍隔离母牛;(3)母牛产后至犊牛满月,单舍单犊饲养;(4)母牛带犊牛(满月至犊牛2 月龄),小栏饲养(3~5 头);(5)弱犊单独保育箱或保育房,有加温或恒温措施并执行弱犊管理。凡是上述所有因素都执行的,即定义为非暴露组,即单舍单犊管理模式;凡上述因素2、3、5 中项中至少有1 项未执行则为暴露组,即非单舍单犊管理模式。
1.4 数据收集与处理
所有调查数据以及回顾性数据,均来自于观察场A 和B。此外,还收集了两个牛场的基本情况,如地理环境、牛舍设计、饲养规模、品种、管理措施。因素定义中的犊牛管理包括母牛怀孕饲养管理和产仔管理(单母单犊)等。
1.5 数据分析
使用SPSS 22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牛场基本描述
A、B 两个牛场均来自安徽省,其地理位置、防疫条件、饲料种类及饲喂方法均无较大差异。如表1 所述:A 场年出栏牛50 头,目前有繁育母牛120 头、架子牛40 头、育肥牛50 头和犊牛88 头,另有种公牛5 头,品种为大别山本地牛或者其与安格斯的杂交牛;B 场年出栏牛70 头,目前存栏繁育母牛90 头、犊牛74 头,无公牛,品种为西门杂交牛。
表1 A、B 牛场的基本信息 单位:头
2.2 孕牛后期和犊牛的管理
两个牛场的饲料、防疫、环境类似,在管理上除孕前通栏饲养外,在怀孕牛后期管理以及犊牛饲养方面差异很大(表2)。
表2 A、B 牛场的管理因素
2.3 牛场的犊牛数量和腹泻情况
2013—2018 年A、B 牛场的犊牛腹泻流行率和存活情况见表3。2013—2018 年,A 场在产母牛从80 头扩充到120 头,犊牛年出量由60 头达到82 头;因腹泻死亡犊牛极少,年死亡1~3 头,但犊牛腹泻发生率较高。B 场的情况与A 场基本类似,但犊牛腹泻死亡率较高,年死亡7~11 头。
2.4 数据对比分析
由表4 可知:2013—2018 年,A、B 两个场的犊牛成活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A 场显著好于B 场,A 场较B 场的风险OR 均在10 以上;B 场发病率均大于A 场,其中2015—2018 年无显著差异,但2013—2014 年,A 场相对B 场具有更小的发病风险,OR 均在10 以上,P<0.01;除2013 差异不显著和2015 年无数据外,其余年度A、B 两个场的腹泻死亡率均存在显著不同,B 场均显著大于A 场,OR 值均小于0.2,P<0.05;在病死率上,除2013—2014 年差异不显著(P>0.05)和2015 年无数据外,2016—2018 年A、B两个场的病死率均差异显著,B 场显著高于A 场(P<0.05)。
表3 2013—2018 年A、B 场犊牛腹泻例数和存活情况 单位:头
由表5 可知:2013—2018 年腹泻犊牛成活率、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方面,A 场比B 场在4 个指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A 场显著好于B 场。总成活率:B 场犊牛成活率为70.83%(306/432),而A 场 为98.11%(468/477),OR=0.047(95%CI,0.023~0.093),P=0;总腹泻发病率:B 场腹泻率为50.93%(220/432)显著高于A 场的37.32%(178/477),OR=1.743(95%CI,1.338~2.271),P=0;腹泻犊牛死亡率:B 场死亡率为12.73%(55/432)显著高于A 场的1.68%(8/477),OR=8.553(95%CI,4.024~18.178),P=0;腹泻病死率:B 场病死率为25.00%(55/220)显著高于A 场的4.49%(8/178),OR=7.083(95%CI,3.273~15.328),P=0。
表4 2013—2018 年A 场、B 场腹泻犊牛各年度参数比较
表5 2013—2018 年A 场、B 场总参数比较
3 讨论
犊牛腹泻是牛场常见的犊牛健康问题之一。其病因复杂,既有非感染性因素和感染性因素,也与管理密切相关。通过对两个自然形成的不同管理方式牛场,连续6 年的犊牛腹泻相关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发现管理方式严重影响犊牛成活率、腹泻发病率、腹泻引起的死亡率和病死率。所研究的A 场与B 场相比,在定义的因素中,4 个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证实管理因素对犊牛腹泻具有严重影响。换句话说,定义的管理因素单舍单犊管理模式可以显著提高犊牛成活率,降低犊牛腹泻死亡率,从而显著提高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在年度指标上,除犊牛成活率存在显著差异外,A、B 两个场的其他指标尽管存在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但各年度B 场的发病风险均大于A 场,A 场较B 场具有更低的死亡率。这暗示管理不同,犊牛死亡率也会有显著不同,实行单舍单饲管理模式的A 场犊牛腹泻死亡率显著低于B 场。在病死率上,大部分年度的B 场犊牛腹泻病死率显著高于A 场。这进一步说明管理方式对犊牛腹泻病死率也存在影响,改变管理模式可以显著降低腹泻病死率而提高犊牛生存率。此外,在实际生产中,犊牛成活率的高低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在出生时弱的,不会吃奶的、犊牛生下乱跑找不到母牛的、出生时管理人员看不到的挤压踩死的、冬季冻死的都会发生;在哺乳期间犊牛因气候变化大,地面潮湿、污物多、乱跑时的吃食脏东西引起腹泻[4];母牛无奶、母牛不会喂奶、犊牛无法补料发生营养不良的犊牛也会腹泻[5]等。这些因素均适合本研究中的定义类别,即本研究中定义措施涵盖了这些因素。本研究结果也支持研究场的现实情况。应注意的是各年度犊牛成活率上,OR 值的置信区间均较宽,如2014 年度的高达40.5(5.308~308.96)。这可能是研究中的两个牛场样本量少而导致的,因为这在其他指标上均没有表现。
本研究对两个场6 年的部分回顾性数据进行了分析,而没有对其他基础数据进行研究。此外,本研究选择的两个牛场除了存栏量较为一致外,其他情况如地理区域、饲养品种、饲料、环境等并不完全一致,可能会引起一定的偏倚,后续应考虑开展更多牛场的队列研究。本研究方式对肉牛场、奶牛场疾病防控上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种候选方法。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两个牛场腹泻犊牛相关数据的回顾性分析发现,单舍单犊饲养模式可以显著降低犊牛的腹泻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从而显著提高腹泻犊牛成活率,说明单舍单犊饲养模式具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