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民法典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1-02-05王冬梅

奋斗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事法律民法典权利

■ 王冬梅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它承载了新中国70多年发展的积累,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一个“典”字,标志着民事法律制度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凸显民事法律规范从量到质的变化。民法典的颁布和实施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前提。

一、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

1.有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政治建设中法律制度的完善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完善的法治制度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民法是法律体系的重要支撑,民法典的颁布垒实了民事法律体系,也筑牢了法治的根基,对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稳固的法律制度保障。

民法典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先后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4次进行民法典的起草工作,但是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理论探索都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需要进一步实践和验证。经过几十年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民法典编纂工作提供了牢固的制度基础、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因此在体例结构、法治理念、法治原则、规范体系、制度设计等方面,民法典都呈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编纂后的民法典更充分、更平等地保护了社会公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水平达到了新高度,是对法治精神更全面与更深刻的领会,将更好地发挥法治对国家发展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2.有助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民事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法律。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民事法律制度在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民法典代表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民法体系与市场经济二者互为表里,互相成就。民法的完备程度、成熟程度是检验市场经济最直接的指标。完备的民法体系意味着完善的市场主体资格认定、科学的交易规则确定、全面的风险防范机制,由此推动市场经济更健康、更快速的发展。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不断检验着民事法律制度,为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备提供最直接、最丰富的实践滋养。民法典编纂成功正是基于我国几十年市场经济发展成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体现。

“民商合一”体例有利于维护交易安全、维护市场秩序。在体例设计上,民法典秉持了我国传统民事法律“民商合一”的传统,商事主体权利保障、商事活动安全便捷、商事行为规范有序以及各种资源配置与流通,均在民法典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现和落实,这种体例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市场秩序管理,也为所有社会经济主体营造了更为平等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稳固的法治与民意基础。

3.有助于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权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党执政的初心和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法律制度逐步发展和完善,公民民事权利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权利保护力度也逐步提高。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的不断积累,同时伴随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希望对权利的保护更加充分、更加有效。民法典不仅增加了权利范围,也扩展了权利人范围,不仅关注未出生的胎儿,也强调了死者权利;不仅有强烈的时代感,也有浓郁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传承。它的实施不仅最大限度地实现民事权益保护,还把法律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普惠性价值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相契合,一定会极大增进社会公众的幸福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4.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民法典以其科学性、逻辑性、时代性以及深切的人文关怀,汇集了民事权利保障、法律义务强化、社会秩序稳定等多重价值,具备善法的所有要件,堪称良法典范,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法律依据。

民法典是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民事法律制度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与国家其他领域法律规范一起,共同支撑着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民法典在最大程度上扩展了权利空间,加强了对私权利保护的力度,也涉及了对公权力的要求,代表了所有社会主体的意愿,最大程度凝聚了人民的共识,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正常高效运行的法律保证和民意保证。

民法典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国家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必须清楚自身行为和活动的范围和界限。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开展工作要遵循民法典规定,不能侵犯人民群众享有的合法民事权利。民法典对所有社会主体应该享有的权利作了最全面、最集中的规定,同时也对人与人之间行为自由明晰了界限,更为公权力的行使者划定了行权履职的边界。认真对待权利,不仅是依法行政的要求,也是对依法立法、依法决策和依法办案的要求。

二、大力推进民法典实施

1.增强公众民事权利自我保护意识。中国民法的精神凝聚了新时代中国人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本共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保证民法典充分实现其固有的价值,要依靠每一个人的努力,来自每个社会主体的权利认知和自我保障意识的觉醒,由此不断推进政府治理能力提高,这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真正建成的最基础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2.提升领导干部的民事权利尊重意识。领导干部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服务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推进者,其法律素质的高低、法治理念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其依法治理、依法决策和依法办事的水平。正因如此,各级领导干部要作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把民法典的实施效果作为衡量各级党政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各级党和国家机关要带头宣传、推进、保障民法典实施,加强检查和监督,确保民法典得到全面有效执行。

3.加强公正文明执法的规范化水平。法律的权威在于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政府要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不得违背法律法规随意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决定。民法典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用民法典来保护公民民事权利不受侵犯、促进民事关系和谐有序。在实施民法典的工作中,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强化民法典在维护群众权益、调处利益关系中的权威地位,强化民法典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保障作用,真正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来实施民法典,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激发人民群众新时代干事创业的动力。要通过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行政裁决等活动。当然,尊重群众权利,并不意味着权利不可限制,而是对私权利的限制本身要有限度。这种限度应体现于执法权力的法定性、执法目的和执法形式以及执法程序的正当性。同时,必须赋予社会公众对执法纠纷的可诉性,权利人对权利的限制不服的,允许其通过诉讼等途径得到救济。

4.提高司法机关办案效率与公平,提升司法公信力。作为“人民权利的保障书”,民法典规定的是所有社会成员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调整的是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通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由此产生的纠纷也是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以及同各行业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而各级司法机关享有的审判权与执行权,是解决民事商事纠纷、保障民事主体合法权益最权威、最主要的机制。司法公平公正不仅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的法律体验以及对法律的尊重程度,也是衡量现代社会政治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对现代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各级司法机关应当依据民法典的具体规范、制度及其表达的价值理念,公正司法,通过审判实践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法律维护公平正义的魅力。因此,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将直接推动社会公众依靠法律维权的积极性和增强对法律的认同度,这也是广泛赢得法治共识和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最直接路径。

猜你喜欢

民事法律民法典权利
无信不立 无诚不久——民法典中关于合同的那些规定
民法典诞生
论无效民事法律行为转换与解释、补正、确认和部分无效的关系
民法典来了
我们的权利
中国民法典,诞生!
我国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若干问题探析
股东权利知多少(一)
民法总则规定的虚假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适用
网络虚拟财产民事法律保护的可行性研究